-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鄉土傳統與新型城鎮化-一個近郊村落的行為敘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5318
- 條形碼:9787520325318 ; 978-7-5203-253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土傳統與新型城鎮化-一個近郊村落的行為敘事 內容簡介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鎮與鄉村的關系也面臨著結構及功能的重組,《鄉土傳統與新型城鎮化:一個近郊村落的行為敘事》從鄉土傳統的角度切入研究當下的新型城鎮化問題,以一個近郊村莊為個案,通過考察鄉土傳統在城鎮化進程中的現實遭遇和新型城鎮化對鄉土傳統的訴求,對鄉土傳統與新型城鎮化的變遷歷程做一次田野深描,試圖深入把握其發展變化規律和特征,也希望能回答“農村的命運將向何處去?鄉村的發展到底由誰來主導?”等一系列問題。
鄉土傳統與新型城鎮化-一個近郊村落的行為敘事 目錄
一 問題緣起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意義
四 研究方法
**章 歷史考察
一 行政區劃
二 村莊概況
第二章 宏觀背景與社會現實:鄉土傳統與新型城鎮化
一 理論背景與研究述評
二 城鎮化對鄉土社會的沖擊與影響
三 鄉土傳統:新型城鎮化的根基
第三章 邊緣化與邊緣效應:城鎮化進程中近郊村落的現實
境遇
一 邊緣化:一個解釋框架
二 日益走向邊緣化的近郊村落
三 近郊村落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征
四 近郊村落現實境遇的邊緣效應
第四章 在場與脫域:近郊村落鄉土認同的式微與重建
一 相關概念內涵
二 鄉土認同研究的文獻回顧
三 近郊村落鄉土認同的現狀考察
四 近郊村落鄉土認同的重建策略
第五章 非常規行動:城鎮化進程中近郊村落的行動邏輯
一 近郊村落的行動背景
二 城鎮化進程中近郊村落的非常規行動
三 城鎮化進程中近郊村落非常規行動的性質
四 城鎮化進程中近郊村落非常規行動的啟示
第六章 代際傳承:內生性鄉村權威的演化
一 相關文獻回顧
二 星村金氏家族概況
三 鄉村精英代際傳承的條件和特征
四 鄉村精英對村落變遷的貢獻與未來
第七章 自主選擇與政府規制:鄉村變遷中的村落與政府
一 相關文獻回顧
二 自主選擇:城鎮化中近郊村落的理性與非理性
三 政府規制:城鎮化中近郊村落與政府的博弈
四 發展進路:城鎮化中近郊村落的路徑選擇
第八章 傳承與嬗變:近郊村落的宗教信仰
一 相關文獻回顧
二 近郊村落宗教信仰的歷史考察
三 近郊村落宗教信仰的生成機制
四 近郊村落宗教信仰的未來展望
第九章 再集體化:近郊村落城鎮化的應對策略
一 相關文獻回顧
二 星村集體產權的演變與演進
三 星村再集體化的社會基礎
四 星村股份合作社改革實施
五 結論與討論
第十章 矛盾調和:近郊村落的家庭關系
一 相關文獻回顧
二 近郊村落家庭關系與矛盾生成邏輯
三 近郊村落家庭關系調和的雙重策略
第十一章 建構性共同體:村落秩序與行為的重構
一 相關文獻回顧
二 建構性共同體的具體特征
三 建構性共同體的問題與挑戰
四 建構性共同體的策略選擇
五 結論與討論
第十二章 鄉土型城鎮化:一個理論解釋框架
一 概念的提出
二 鄉土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征
三 鄉土型城鎮化的構建舉措
參考文獻
后記
鄉土傳統與新型城鎮化-一個近郊村落的行為敘事 節選
《鄉土傳統與新型城鎮化:一個近郊村落的行為敘事》: 一 理論背景與研究述評 多年以來,中國鄉土社會一直是社會學、人類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從鄉土視角研究探索我國社會變遷路徑的成果不少,并做出了獨特的建樹。諸如: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庫爾普的《華南的鄉村生活:家族主義的社會學》、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與《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馬若孟的《中國農民經濟》、黃宗智的《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和《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杜贊奇的《文化、權力與國家-1990-1942年的華北農村》、施堅雅的《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折曉葉的《社區的實踐》、陸學藝等的《內發的村莊》、毛丹的《一個村落共同體的變遷》等。這類成果或以一個或以若干個村落為個案,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對中國鄉土社會變遷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和分析,揭示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特征,提出了許多富有創意的觀點。 近年以來,針對城鎮化進程中鄉土村落變遷的研究也有眾多類型不一的成果。諸如:李培林、藍宇蘊等對廣州“城中村”的研究,周大鳴對南景村的研究,王春光、項飆、王漢生等對北京“浙江村”的研究,等等。這此成果對村落城鎮化過程進行了生動又豐富的現象描述和理論分析,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素材和思想資料。但是,現有的研究存在以下值得進一步關注和研究的理論空間。 **,結合中國社會鄉土傳統研究新型城鎮化的成果不多。在城鎮化進程中,鄉土性因素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有益之處,而現有的研究多以傳統城鎮化模式為借鑒,割裂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忽視了中國社會中鄉土傳統的傳承與變遷。 第二,以農村為行為主體來研究其城鎮化進程的成果不多。現有的對城鎮化的研究主要集中農村被動城鎮化方面,政府和市場似乎主宰了農村的一切,但是作為城鎮化的一個參與主體,農村在城鎮化過程中并沒有坐以待斃或一味被動地接受宿命,而是主動地應對城鎮化的沖擊和挑戰。目前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主動性視角的研究不僅成果數量少,而且比較分散,沒有系統性。 第三,對新型城鎮化的特色化發展模式進行概括的成果不多。現有的研究主要以傳統城鎮化語境下農村、農民被城鎮化為主,而對各種具有鄉土特色、地域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鎮化模式缺少概括總結,目前尚無專門性的理論成果。 新型城鎮化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提高城鎮化質量,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自上而下地推動之外,還要有自下而上地推動,要把農村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體之一,充分發揮農村的積極作用,這也是考察新型城鎮化政策“落地”情勢的直觀體現。因此我們應該從村落的實際情況出發,直面新型城鎮化與鄉土社會的碰撞,考察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土社會變遷的現實需要,這將對我們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通過對城鎮化的相關理論進行歸納梳理,我們發現如集聚一擴散理論、中心地理論、增長極理論,城鄉磁鐵理論、地區城市理論以及費孝通的小城鎮理論等理論觀點都非常重視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互動,側重于描述城鄉動態關系以及小城鎮的形成機制,這些理論為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研究新型城鎮化與鄉土傳統的互動提供了理論支撐。另外2013年年底的中央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了鄉土傳統對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性,并指出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為核心,傳承歷史文脈,讓人們記得住“鄉愁”,這也為本項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據。因此挖掘鄉土資源,實現鄉土傳統與新型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對促進社會穩定和諧及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鄉土傳統與新型城鎮化-一個近郊村落的行為敘事 作者簡介
李傳喜,男,1985年生,山東萊蕪人,社會學碩士,現供職于臺州市委黨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社會學。張紅陽,男,1987年生,河北唐山人,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生,臺州市委黨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問題。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