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順性遂情:馮達文教授從教五十周年慶賀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109497
- 條形碼:9787553109497 ; 978-7-5531-094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順性遂情:馮達文教授從教五十周年慶賀文集 內容簡介
從《情理之間》到《順性遂情》,其實都是同一個主題,那就是情理之中、性情之間無所停滯的連貫。這是中國傳統哲學寄意的境界,也是教育成人追求的目標。
順性遂情:馮達文教授從教五十周年慶賀文集 目錄
儒家的歷史形上觀
——以時、名、命為例陳少明/001
德性認知的心理機制及其啟示景懷斌/022
孔子正名思想的現代詮釋張志林/055
“儒教”的內容與形式
——《論語》中的“戒”“慎”“畏”張豐乾/069
情與理之間
——孟荀思想的心理治療意義李樺/093
孟子論“勇”
——兼論一種儒家人文學的視野曾海軍/109
論政治生活的有限性
——以孟子“竊負而逃”為核心的考察劉偉/127
孟子“父子之間不責善”的古典學闡釋周春健/147
章學誠的歷史形上學論析/194
康有為論《大學》馬永康/213
……
順性遂情:馮達文教授從教五十周年慶賀文集 節選
本書: 在作者看來,道德認知與信仰理念的內在邏輯關聯現象,首先說明了“德性”問題具有二重性,即德性的必然性與道德行為的恰切性。前者屬于“德性何以就應當如此”?人何以可能獲得德性?后者則是關乎“德性及其行為表現如何與社會情境契合”,是社會情境下的道德行為。對前者的回答更適合從哲學或宗教學說等關于德性本源學說中尋找答案。例如哲學家康德試圖對德性問題進行“科學”論證,*后不得不以假定性的哲學基礎為前提——人有意志自由,有至善的追求,有為自己立法的道德律,但這些都依賴于“一種理論上的,但本身未經證明的命題,只有它不可分割地與某種無條件地先天有效的實踐法則聯系著”的懸設——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朽②。傳統基督教神學認為,德性的發展包括了洗罪、上帝榮耀與上帝合一三個階段,信徒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基于上帝并為上帝期許的德性③。對后者的回答則可以從個體與社會互動中尋找理論或經驗依據。近代諸多學者以經驗科學的方式研究青少年道德認知與發展即這一努力的嘗試。其中,*有代表性的除了科爾伯格的發展階段論外,還有社會化理論——道德發展是青少年學習或內化家庭和文化規范的過程,代表性的理論是社會學習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其次,也說明了任何有說服力的“德性”理論,需要能夠關注并給出德性兩個層面的機理與統合的通透解釋。 要達此目標,只有在兼具信仰本源與道德規范的文明信念體系的歷史與現實關聯闡釋與分析中才能實現。因為,“每種主要的德性理論在相當顯著的程度上,于其內部已有自己一套哲學心理學、哲學政治學和社會學。”①由此可見,要對德性認知問題進行透徹的理解,不能不從文明體系中尋找。 而從文明體系中尋找德性認知的思想資源,就不能不關注文明的差異性。相應地,立足中國討論德性認知問題,傳統文化既是重要的理論資源,也是不可回避的需要加以分析、反思的時代性問題。由此,作為中國主流文化的儒家“德性所知”的思考,自然會首先進入視野。 “德性所知”雖然是宋明儒學的重要理論命題,但其所述的德性現象是普遍的,且是兼具德性哲學與操持兩個層面的命題。有學者指出,張載的“德性所知”是以“天”“道”“性”“心”四大范疇,以及天道論哲學和心性論哲學兩個層次為理論基礎②。也有學者試圖結合西學,以“體知”來表達“德性之知”,“體知”是涉及親身感受之知,是本體真知③。還有學者以“具身性”來理解德性所知相關的問題④。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