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319464
- 條形碼:9787510319464 ; 978-7-5103-194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本書特色
《**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劍橋歷史分類讀本)本書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用講故事的寫作手法,講述了極簡的“一戰”史。一本書就能讀通“一戰”史。 ★本書由丁牧(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博士生導師)教授主編,參照劍橋歷史書系體例所寫,圖文并茂、講故事手法,是一部極簡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內容簡介
出版信息
★【劍橋歷史分類讀本】
◎《中國建筑的歷史》
◎《世界建筑的歷史》
◎《中國繪畫的歷史》
◎《世界繪畫的歷史》
◎《中國音樂的歷史》
◎《世界音樂的歷史》
◎《中國戲劇的歷史》
◎《世界戲劇的歷史》
◎《中國文學的歷史》
◎《世界文學的歷史》&
出版信息
書名: *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作者:丁牧
字數:212千字
印張:14.5
頁碼:232
開本:16開
定 價:42.00元
ISBN 978-7-5103-1946-4
中圖分類號和漢語詞表主題詞:Ⅰ. ①第… Ⅱ. ①丁… Ⅲ. ①*次世界大戰-歷史 Ⅳ. ①K143
讀者對象:青少年及文學愛好者
出版時間:2018年1月第1版
&
網絡海報展示 單品封面展示
海報按原文件尺寸(1200-1697)擺放,圖用原圖
&
書名后加括號宣傳語 書名下方宣傳語:
《*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劍橋歷史分類讀本)
本書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用講故事的寫作手法,講述了極簡的“一戰”史。一本書就能讀通“一戰”史。
&
內容簡介
《劍橋戰爭史》將*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劃歸在書的第四部分,即機械化戰爭的時代(前三部分是:密集型步兵時代、石堡時代、槍炮和帆船時代),這是不言而喻的。
在普法戰爭(1871年)到一戰(1914年)的這43年里,帝國主義列強空前發展,工業技術普遍提高,而其陸軍和海軍武器技術都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這樣一來,各個帝國主義列強都有了發動世界大戰的資本,侵略的野心也就空前高漲。
《劍橋戰爭史》還指出,在上述的43年里,各帝國主義列強國家對殖民地的掠奪還有足夠的空間使各方相對保持足夠的距離,但到了1914年,情況發生變化,各帝國主義列強國家終于因爭奪殖民地矛盾激化,在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干,點燃了*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一戰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是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為了爭奪利益發動的戰爭,它是人類歷史上的大災難,被動員參戰的人數高達7000多萬,900多萬人死于戰場,而且都是年齡在十幾歲至二十幾歲的青年人。人類的文明受到了空前的破壞,但因為各帝國主義列強國家的貪婪成性,這種文明的惡變到一戰結束也沒有終結,戰后的“凡爾賽體系”,更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的爆發埋下了種子。
雖然戰爭結束了,但人們在腥風血雨中驚恐不安的心靈卻難以平撫,戰爭給人類的教訓是應該永世牢記的。
&
作者介紹
丁 牧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著有長篇歷史小說《東風破》《中原亂》《殘陽烈》。
&
編輯推薦
★本書由丁牧(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博士生導師)教授主編,參照劍橋歷史書系體例所寫,圖文并茂、講故事手法,是一部極簡史。
★【劍橋歷史分類讀本】
◎《中國建筑的歷史》
◎《世界建筑的歷史》
◎《中國繪畫的歷史》
◎《世界繪畫的歷史》
◎《中國音樂的歷史》
◎《世界音樂的歷史》
◎《中國戲劇的歷史》
◎《世界戲劇的歷史》
◎《中國文學的歷史》
◎《世界文學的歷史》
◎《*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
上架建議
歷史文學
&
前言
劍橋大學編纂出版的歷史類圖書,是世界公認的*權威、*全面的歷史圖書之一,劍橋大學不但出版按國別區分的歷史類圖書,而且還出版了按類別區分的歷史類圖書。
劍橋大學出版的歷史圖書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撰寫歷史時,大都是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闡述,有著文化的歷史的標志;二是這些歷史圖書大多不是刻板生硬的教材,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來描述歷史。這是我們這套叢書參照編寫的原因。
中國的大學生以及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的白領們,由于初高中時期繁重的作業及應試壓力,他們對于人類的歷史只是一知半解,對于那些人類傳承下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并沒有很好地吸收接納。古人曾指出“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所以說,了解人類的歷史,是件很重要的事情,這將使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終身受益。
本套叢書參照劍橋大學編纂出版的按類別區分的歷史類圖書,同時也參照其按國別區分的歷史類圖書,在此基礎上,又結合了我們國內歷史類圖書的內容,這樣就形成了本套圖書的體例。
雖然劍橋大學的歷史圖書比較通俗,但對于非歷史專業的讀者來說,讀起來還是有些困難。所以,為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本套叢書在形成的體例基礎上,以大事件將歷史串聯起來,同時每冊圖書還配以近200張彩色圖片。不僅如此,每冊圖書都是以歷史真實事件為基礎、用故事性的描述語言編寫完成的。
希望經我們的努力,打造出的這套叢書,能得到讀者朋友們的喜愛。
&
目錄
*章 序幕:戰爭在醞釀之中 / 1
普法戰爭埋下一戰的種子 / 2
動蕩的巴爾干,歐洲的火藥桶 / 7
薩拉熱窩事件,一戰的導火索 / 11
第二章 *階段:同盟國展開攻勢 / 17
激戰列日要塞與馬恩河 / 18
坦能堡會戰,俄國的噩夢 / 26
加利西亞戰役,俄軍獲勝 / 45
羅茲戰役,俄軍未能進入西里西亞 / 51
青島戰爭,日軍打敗德軍 / 56
中國參戰始末 / 59
空戰格斗,戰爭從平面到立體 / 63
英軍飛機擊敗德軍齊柏林飛艇 / 73
第三章 第二階段:血腥殘酷的屠殺 / 81
加里波利戰役,聯軍無功而返 / 82
凡爾登決戰,殘酷的“絞肉機” / 92
日德蘭大海戰,一戰*的海戰 / 98
布魯西洛夫攻勢,同盟國覆滅開始 / 111
索姆河戰役與阿拉斯攻勢 / 115
羅馬尼亞戰爭,令人反思 / 132
第四章 第三階段:協約國終獲勝利 / 137
無限制潛艇戰:恐怖的水下幽靈 / 138
俄國克倫斯基攻勢 / 146
帕斯尚爾戰役,勝得很慘烈 / 149
意大利“背叛”,卡波雷托災難 / 162
耶路撒冷之戰,英國*大勝 / 171
康布雷戰役:坦克部隊的出現 / 179
破產的“米夏埃爾”攻勢
/ 183
亞眠之戰,德軍的“ 黑日”來臨
/ 191
默茲—阿戈訥戰役 / 198
圣米耶勒戰役:美軍首次單獨作戰 / 202
第五章 落幕:埋下了二戰禍根 / 205
戰爭*后結束的日子 / 206
凡爾賽體系,埋下仇恨的種子 / 213
&
書摘隨讀
*章
序幕:戰爭在醞釀之中
普法戰爭到*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這43年(公元1871~1914年),構成了歐洲一個前所未有的和平時期。這是因為歐洲列強在西方控制之外的殖民地奪取上,有共同的利益。雖然列強們各自在非洲、亞洲和太平洋的爭奪已造成了相應緊張的態勢,但列強們的目標之間還有足夠的距離,這雖然推遲了世界大戰爆發,但只是個假象而已。
—— 《劍橋戰爭史》
普法戰爭埋下一戰的種子
按照《劍橋戰爭史》中的敘述,美國內戰發生的同時,普魯士在俾斯麥的帶領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終在1870年7月19日發生的普法戰爭獲得大勝。戰爭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但《劍橋戰爭史》也指出,普法戰爭助長了世界大戰的趨勢,為一戰埋下了種子。
普法戰爭
在19世紀上半葉,德意志只是一個松散的號稱德意志邦聯的政治結構。1864年,普魯士有“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上臺后,聯合奧地利發動了對丹麥王國的戰爭,丹麥戰敗,普魯士得到了石勒蘇益格,奧地利也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隨后普奧之間的關系開始迅速惡化,因為俾斯麥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奧地利就成了他下一個要對付的目標。
1866年6月,普奧戰爭爆發,普軍在薩多瓦大敗奧軍,這是關鍵的一仗,戰敗的奧地利只得承認了“沒有奧地利帝國參加的新德意志組織”,同意普魯士在美因河以北成立一個德意志國家聯邦。
1867年,在普魯士主導下北方德意志聯邦正式成立,這是德國統一的前奏。
值得一提的是,在普奧戰爭中,俾斯麥一舉擊潰奧軍,本可乘勝侵占奧地利領土,但他估計到法俄兩國那時定會出面干預。再從長遠考慮,于是他拒絕了攻下奧地利首都的建議,而是和奧地利簽訂了寬松條約,以求以后與法國爭斗時,奧地利不會成為自己的敵人。
在早期,四分五裂的普魯士對歐洲其他國家并沒有構成太大的威脅,它與英國、俄國甚至結成聯盟,共同擊敗了拿破侖統治的法國。但是,如果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后,一切都將不一樣了。統一后的德國,其人口和工業潛力非常巨大,發展戰略非常明確,即要成為歐洲大陸上*強大的國家。它的迅速強大,使其可以壓倒周邊的任何國家,其中包括法國。
在俾斯麥對付奧地利時,為了讓歐洲霸主法國保持中立,曾許諾了很多好處給法國,法國也樂得坐山觀虎斗,坐收漁人之利。但隨著普魯士的迅速取勝和迅猛崛起,它開始對法國的霸權構成威脅,法國這時才突然驚覺普魯士已不再是以前的弱小邦國了。
法國此時便竭力阻止普魯士統一德國。而對普魯士來說,對法作戰就成為統一德意志的*后關鍵一戰,俾斯麥在等待著有利的時機。
俾斯麥利用南部德意志諸邦對法國的恐懼心理和兩者之間的矛盾,以此促進南北徳意志雙方的民族感情。1870年,時機到來。這一年7月,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親屬——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應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繼承西班牙王位。法國因擔心普西聯合反法而極力反對,要求普王書面保證永遠不贊成霍亨索倫家族的親王登上西班牙王位。普王雖感屈辱,仍表示將在柏林繼續討論這一問題,并將有關情況電吿了俾斯麥。
俾斯麥毫不猶豫,以普魯士國王的名義拒絕了法國大使的要求。消息傳到法國,引起了法國人的憤怒,這就迫使法國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魯士宣戰。
法軍制定了作戰計劃:集中兵力先行出擊,越過萊茵河向法蘭克福推進,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而后聯合奧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終擊敗普魯士。
然而,路易·波拿巴的如意算盤無一不在俾斯麥的意料之中。
1867年8月2日,法軍開始進攻普魯士,然而巴黎政府內部的不和諧嚴重影響了法軍的士氣和決策。而普軍則在統帥老毛奇的率領下,連續大敗法軍。
就在這一年的8月31日,法國沙隆軍團被普軍第三、第四軍團圍困在色當。在9月1日的色當之戰中,法軍幾次突圍,均被擊退。次日,不得已的拿破侖三世率軍9萬余人向普魯士投降。
法軍在色當戰役中戰敗,拿破侖三世連同在色當的法國官兵全部成了俘虜的消息傳到巴黎后,巴黎廣大人民對拿破侖三世統治不滿的情緒立刻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紛紛沖入波旁宮立法團會議廳,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共和。共和派議員在市政廳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國,建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就此垮臺,隨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
然而,拿破侖三世的投降并沒讓俾斯麥滿意,獲勝的普軍長驅直入,包圍了巴黎。1871年1月底巴黎失陷,兩國簽訂了停戰協定。為了鎮壓巴黎群眾的革命運動,法國政府與德國簽署的《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區。法國以此換取德國從法國撤軍和釋放戰爭中被俘的10萬名法國戰俘,用于鎮壓巴黎公社運動。
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進入巴黎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這種形勢的出現,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態勢,歐洲從此進入了多個強國角逐的時代。直到*次世界大戰爆發,這種態勢才發生了變化。
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德國統一后,國力迅速增強,擴張之勢強勁。
在此過程中,德國與周邊國家存在諸多矛盾。德國與法國由于阿爾薩斯和洛林等領土問題積怨已久,德國和俄國的關系也由于長期的貿易摩擦而惡化。與此同時,奧匈帝國因與俄國爭奪巴爾干地區而沖突不斷,這給了德國一個機會。
為了防范法俄結成反德集團,德國決定加強與奧匈帝國的關系。1879年10月,德奧首先締結了針對俄國的秘密軍事同盟條約《德奧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果締約國一方遭到俄國進攻,另一方有義務以其全部軍事力量實行互助;如果締約國一方遭到另一國家進攻,締約國另一方應對其盟國采取善意中立,但是如果進攻的國家得到俄國的支持,締約國雙方應共同作戰直至共同議和。
不久德國又利用法國和意大利爭奪突尼斯的矛盾,拉攏意大利,以共同對付法國。
1882年5月,德、奧、意簽訂《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果法國進攻意大利,德、奧給予意大利軍事援助;如果法國進攻德國,奧、意負有同樣義務;如果三個盟國中任何一方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強國攻擊,其他兩國保證給予援助。這個軍事同盟集團以德國為主,奧匈帝國是依附于德國的伙伴,意大利則是一個隨時待價而沽的不可靠的盟友。
1883年,羅馬尼亞與奧匈帝國簽訂秘密條約,成為這個軍事集團的附庸。
為了與這三國同盟對抗,法國和俄國也進一步接洽。1892年,法俄簽訂了《法俄軍事協定》,結成法俄軍事同盟。條約規定:若德國、意大利進攻法國,俄國出兵協助;若德國、奧匈帝國進攻俄國,法國出兵協助;若三國同盟同時出兵進攻法俄任何一方,雙方須共同作戰。截至1894年,兩國還簽訂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協定,逐步建立起同盟關系。
在歐洲大陸國家初步形成這兩個相互對峙的軍事集團時,英國尚置身于集團之外,堅持其“光輝孤立”和對歐洲的均勢政策。但英國對來自德國經濟的強烈競爭,及德國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深感恐懼。當德國為了貫徹其稱霸世界的政策而著手建立一支強大海軍時,英德兩國展開了直接對抗。英國因此認定德國故意奉行反對英國的政策,英德矛盾逐漸上升為列強之間的主要矛盾。
為了戰勝德國,英國調整外交戰略,采取了積極的結盟政策。1902年,英國與日本結成同盟,以遏制俄國和德國在遠東的擴張。1904年,英法締結協約,協調了兩國在殖民地方面的矛盾,協約規定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利益,法國不妨礙英國在埃及的行動。1907年,英俄締結協約,劃分了兩國在波斯的勢力范圍,俄國承認英國在阿富汗的利益。法俄同盟與英法協約、英俄協約一起,構成了三國協約。
至此,“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也稱“同盟國”和“協約國”這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形成了對峙局面。一戰爆發前,國際政治舞臺上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幾乎都是這兩大軍事集團對抗與沖突的體現。就這樣,普法戰爭后一系列的世界格局的變化,為人類*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種子。
&
出版信息
書名: *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作者:丁牧
字數:212千字
印張:14.5
頁碼:232
開本:16開
定 價:42.00元
ISBN 978-7-5103-1946-4
中圖分類號和漢語詞表主題詞:Ⅰ. ①第… Ⅱ. ①丁… Ⅲ. ①*次世界大戰-歷史 Ⅳ. ①K143
讀者對象:青少年及文學愛好者
出版時間:2018年1月第1版
&
網絡海報展示 單品封面展示
海報按原文件尺寸(1200-1697)擺放,圖用原圖
&
書名后加括號宣傳語 書名下方宣傳語:
《*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劍橋歷史分類讀本)
本書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用講故事的寫作手法,講述了極簡的“一戰”史。一本書就能讀通“一戰”史。
&
內容簡介
《劍橋戰爭史》將*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劃歸在書的第四部分,即機械化戰爭的時代(前三部分是:密集型步兵時代、石堡時代、槍炮和帆船時代),這是不言而喻的。
在普法戰爭(1871年)到一戰(1914年)的這43年里,帝國主義列強空前發展,工業技術普遍提高,而其陸軍和海軍武器技術都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這樣一來,各個帝國主義列強都有了發動世界大戰的資本,侵略的野心也就空前高漲。
《劍橋戰爭史》還指出,在上述的43年里,各帝國主義列強國家對殖民地的掠奪還有足夠的空間使各方相對保持足夠的距離,但到了1914年,情況發生變化,各帝國主義列強國家終于因爭奪殖民地矛盾激化,在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干,點燃了*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一戰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是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為了爭奪利益發動的戰爭,它是人類歷史上的大災難,被動員參戰的人數高達7000多萬,900多萬人死于戰場,而且都是年齡在十幾歲至二十幾歲的青年人。人類的文明受到了空前的破壞,但因為各帝國主義列強國家的貪婪成性,這種文明的惡變到一戰結束也沒有終結,戰后的“凡爾賽體系”,更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的爆發埋下了種子。
雖然戰爭結束了,但人們在腥風血雨中驚恐不安的心靈卻難以平撫,戰爭給人類的教訓是應該永世牢記的。
&
作者介紹
丁 牧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著有長篇歷史小說《東風破》《中原亂》《殘陽烈》。
&
編輯推薦
★本書由丁牧(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博士生導師)教授主編,參照劍橋歷史書系體例所寫,圖文并茂、講故事手法,是一部極簡史。
★【劍橋歷史分類讀本】
◎《中國建筑的歷史》
◎《世界建筑的歷史》
◎《中國繪畫的歷史》
◎《世界繪畫的歷史》
◎《中國音樂的歷史》
◎《世界音樂的歷史》
◎《中國戲劇的歷史》
◎《世界戲劇的歷史》
◎《中國文學的歷史》
◎《世界文學的歷史》
◎《*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
上架建議
歷史文學
&
前言
劍橋大學編纂出版的歷史類圖書,是世界公認的*權威、*全面的歷史圖書之一,劍橋大學不但出版按國別區分的歷史類圖書,而且還出版了按類別區分的歷史類圖書。
劍橋大學出版的歷史圖書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撰寫歷史時,大都是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闡述,有著文化的歷史的標志;二是這些歷史圖書大多不是刻板生硬的教材,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來描述歷史。這是我們這套叢書參照編寫的原因。
中國的大學生以及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的白領們,由于初高中時期繁重的作業及應試壓力,他們對于人類的歷史只是一知半解,對于那些人類傳承下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并沒有很好地吸收接納。古人曾指出“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所以說,了解人類的歷史,是件很重要的事情,這將使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終身受益。
本套叢書參照劍橋大學編纂出版的按類別區分的歷史類圖書,同時也參照其按國別區分的歷史類圖書,在此基礎上,又結合了我們國內歷史類圖書的內容,這樣就形成了本套圖書的體例。
雖然劍橋大學的歷史圖書比較通俗,但對于非歷史專業的讀者來說,讀起來還是有些困難。所以,為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本套叢書在形成的體例基礎上,以大事件將歷史串聯起來,同時每冊圖書還配以近200張彩色圖片。不僅如此,每冊圖書都是以歷史真實事件為基礎、用故事性的描述語言編寫完成的。
希望經我們的努力,打造出的這套叢書,能得到讀者朋友們的喜愛。
&
目錄
*章 序幕:戰爭在醞釀之中 / 1
普法戰爭埋下一戰的種子 / 2
動蕩的巴爾干,歐洲的火藥桶 / 7
薩拉熱窩事件,一戰的導火索 / 11
第二章 *階段:同盟國展開攻勢 / 17
激戰列日要塞與馬恩河 / 18
坦能堡會戰,俄國的噩夢 / 26
加利西亞戰役,俄軍獲勝 / 45
羅茲戰役,俄軍未能進入西里西亞 / 51
青島戰爭,日軍打敗德軍 / 56
中國參戰始末 / 59
空戰格斗,戰爭從平面到立體 / 63
英軍飛機擊敗德軍齊柏林飛艇 / 73
第三章 第二階段:血腥殘酷的屠殺 / 81
加里波利戰役,聯軍無功而返 / 82
凡爾登決戰,殘酷的“絞肉機” / 92
日德蘭大海戰,一戰*的海戰 / 98
布魯西洛夫攻勢,同盟國覆滅開始 / 111
索姆河戰役與阿拉斯攻勢 / 115
羅馬尼亞戰爭,令人反思 / 132
第四章 第三階段:協約國終獲勝利 / 137
無限制潛艇戰:恐怖的水下幽靈 / 138
俄國克倫斯基攻勢 / 146
帕斯尚爾戰役,勝得很慘烈 / 149
意大利“背叛”,卡波雷托災難 / 162
耶路撒冷之戰,英國*大勝 / 171
康布雷戰役:坦克部隊的出現 / 179
破產的“米夏埃爾”攻勢
/ 183
亞眠之戰,德軍的“ 黑日”來臨
/ 191
默茲—阿戈訥戰役 / 198
圣米耶勒戰役:美軍首次單獨作戰 / 202
第五章 落幕:埋下了二戰禍根 / 205
戰爭*后結束的日子 / 206
凡爾賽體系,埋下仇恨的種子 / 213
&
書摘隨讀
*章
序幕:戰爭在醞釀之中
普法戰爭到*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這43年(公元1871~1914年),構成了歐洲一個前所未有的和平時期。這是因為歐洲列強在西方控制之外的殖民地奪取上,有共同的利益。雖然列強們各自在非洲、亞洲和太平洋的爭奪已造成了相應緊張的態勢,但列強們的目標之間還有足夠的距離,這雖然推遲了世界大戰爆發,但只是個假象而已。
—— 《劍橋戰爭史》
普法戰爭埋下一戰的種子
按照《劍橋戰爭史》中的敘述,美國內戰發生的同時,普魯士在俾斯麥的帶領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終在1870年7月19日發生的普法戰爭獲得大勝。戰爭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但《劍橋戰爭史》也指出,普法戰爭助長了世界大戰的趨勢,為一戰埋下了種子。
普法戰爭
在19世紀上半葉,德意志只是一個松散的號稱德意志邦聯的政治結構。1864年,普魯士有“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上臺后,聯合奧地利發動了對丹麥王國的戰爭,丹麥戰敗,普魯士得到了石勒蘇益格,奧地利也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隨后普奧之間的關系開始迅速惡化,因為俾斯麥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奧地利就成了他下一個要對付的目標。
1866年6月,普奧戰爭爆發,普軍在薩多瓦大敗奧軍,這是關鍵的一仗,戰敗的奧地利只得承認了“沒有奧地利帝國參加的新德意志組織”,同意普魯士在美因河以北成立一個德意志國家聯邦。
1867年,在普魯士主導下北方德意志聯邦正式成立,這是德國統一的前奏。
值得一提的是,在普奧戰爭中,俾斯麥一舉擊潰奧軍,本可乘勝侵占奧地利領土,但他估計到法俄兩國那時定會出面干預。再從長遠考慮,于是他拒絕了攻下奧地利首都的建議,而是和奧地利簽訂了寬松條約,以求以后與法國爭斗時,奧地利不會成為自己的敵人。
在早期,四分五裂的普魯士對歐洲其他國家并沒有構成太大的威脅,它與英國、俄國甚至結成聯盟,共同擊敗了拿破侖統治的法國。但是,如果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后,一切都將不一樣了。統一后的德國,其人口和工業潛力非常巨大,發展戰略非常明確,即要成為歐洲大陸上*強大的國家。它的迅速強大,使其可以壓倒周邊的任何國家,其中包括法國。
在俾斯麥對付奧地利時,為了讓歐洲霸主法國保持中立,曾許諾了很多好處給法國,法國也樂得坐山觀虎斗,坐收漁人之利。但隨著普魯士的迅速取勝和迅猛崛起,它開始對法國的霸權構成威脅,法國這時才突然驚覺普魯士已不再是以前的弱小邦國了。
法國此時便竭力阻止普魯士統一德國。而對普魯士來說,對法作戰就成為統一德意志的*后關鍵一戰,俾斯麥在等待著有利的時機。
俾斯麥利用南部德意志諸邦對法國的恐懼心理和兩者之間的矛盾,以此促進南北徳意志雙方的民族感情。1870年,時機到來。這一年7月,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親屬——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應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繼承西班牙王位。法國因擔心普西聯合反法而極力反對,要求普王書面保證永遠不贊成霍亨索倫家族的親王登上西班牙王位。普王雖感屈辱,仍表示將在柏林繼續討論這一問題,并將有關情況電吿了俾斯麥。
俾斯麥毫不猶豫,以普魯士國王的名義拒絕了法國大使的要求。消息傳到法國,引起了法國人的憤怒,這就迫使法國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魯士宣戰。
法軍制定了作戰計劃:集中兵力先行出擊,越過萊茵河向法蘭克福推進,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而后聯合奧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終擊敗普魯士。
然而,路易·波拿巴的如意算盤無一不在俾斯麥的意料之中。
1867年8月2日,法軍開始進攻普魯士,然而巴黎政府內部的不和諧嚴重影響了法軍的士氣和決策。而普軍則在統帥老毛奇的率領下,連續大敗法軍。
就在這一年的8月31日,法國沙隆軍團被普軍第三、第四軍團圍困在色當。在9月1日的色當之戰中,法軍幾次突圍,均被擊退。次日,不得已的拿破侖三世率軍9萬余人向普魯士投降。
法軍在色當戰役中戰敗,拿破侖三世連同在色當的法國官兵全部成了俘虜的消息傳到巴黎后,巴黎廣大人民對拿破侖三世統治不滿的情緒立刻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紛紛沖入波旁宮立法團會議廳,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共和。共和派議員在市政廳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國,建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就此垮臺,隨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
然而,拿破侖三世的投降并沒讓俾斯麥滿意,獲勝的普軍長驅直入,包圍了巴黎。1871年1月底巴黎失陷,兩國簽訂了停戰協定。為了鎮壓巴黎群眾的革命運動,法國政府與德國簽署的《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區。法國以此換取德國從法國撤軍和釋放戰爭中被俘的10萬名法國戰俘,用于鎮壓巴黎公社運動。
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進入巴黎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這種形勢的出現,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態勢,歐洲從此進入了多個強國角逐的時代。直到*次世界大戰爆發,這種態勢才發生了變化。
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德國統一后,國力迅速增強,擴張之勢強勁。
在此過程中,德國與周邊國家存在諸多矛盾。德國與法國由于阿爾薩斯和洛林等領土問題積怨已久,德國和俄國的關系也由于長期的貿易摩擦而惡化。與此同時,奧匈帝國因與俄國爭奪巴爾干地區而沖突不斷,這給了德國一個機會。
為了防范法俄結成反德集團,德國決定加強與奧匈帝國的關系。1879年10月,德奧首先締結了針對俄國的秘密軍事同盟條約《德奧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果締約國一方遭到俄國進攻,另一方有義務以其全部軍事力量實行互助;如果締約國一方遭到另一國家進攻,締約國另一方應對其盟國采取善意中立,但是如果進攻的國家得到俄國的支持,締約國雙方應共同作戰直至共同議和。
不久德國又利用法國和意大利爭奪突尼斯的矛盾,拉攏意大利,以共同對付法國。
1882年5月,德、奧、意簽訂《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果法國進攻意大利,德、奧給予意大利軍事援助;如果法國進攻德國,奧、意負有同樣義務;如果三個盟國中任何一方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強國攻擊,其他兩國保證給予援助。這個軍事同盟集團以德國為主,奧匈帝國是依附于德國的伙伴,意大利則是一個隨時待價而沽的不可靠的盟友。
1883年,羅馬尼亞與奧匈帝國簽訂秘密條約,成為這個軍事集團的附庸。
為了與這三國同盟對抗,法國和俄國也進一步接洽。1892年,法俄簽訂了《法俄軍事協定》,結成法俄軍事同盟。條約規定:若德國、意大利進攻法國,俄國出兵協助;若德國、奧匈帝國進攻俄國,法國出兵協助;若三國同盟同時出兵進攻法俄任何一方,雙方須共同作戰。截至1894年,兩國還簽訂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協定,逐步建立起同盟關系。
在歐洲大陸國家初步形成這兩個相互對峙的軍事集團時,英國尚置身于集團之外,堅持其“光輝孤立”和對歐洲的均勢政策。但英國對來自德國經濟的強烈競爭,及德國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深感恐懼。當德國為了貫徹其稱霸世界的政策而著手建立一支強大海軍時,英德兩國展開了直接對抗。英國因此認定德國故意奉行反對英國的政策,英德矛盾逐漸上升為列強之間的主要矛盾。
為了戰勝德國,英國調整外交戰略,采取了積極的結盟政策。1902年,英國與日本結成同盟,以遏制俄國和德國在遠東的擴張。1904年,英法締結協約,協調了兩國在殖民地方面的矛盾,協約規定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利益,法國不妨礙英國在埃及的行動。1907年,英俄締結協約,劃分了兩國在波斯的勢力范圍,俄國承認英國在阿富汗的利益。法俄同盟與英法協約、英俄協約一起,構成了三國協約。
至此,“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也稱“同盟國”和“協約國”這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形成了對峙局面。一戰爆發前,國際政治舞臺上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幾乎都是這兩大軍事集團對抗與沖突的體現。就這樣,普法戰爭后一系列的世界格局的變化,為人類*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種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目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作者簡介
丁牧,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著有長篇歷史小說《東風破》《中原亂》《殘陽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