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外面的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02591
- 條形碼:9787520702591 ; 978-7-5207-0259-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外面的世界 本書特色
作者曾寫過一本《里面的故事》,記敘了在“文革”期間入獄的種種經歷和見聞。這本《外面的世界》,從“里面”出來(出獄)寫起:高考入學、出國訪學、進京辦刊、北漂打工······一直寫到還鄉養老。四十年的歲月,換了幾個場景,記下若干片斷。并不連貫的書寫,卻勾勒出一種人生的際遇,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作者的著眼點更多的是在后者(時代變遷)而非前者(人生際遇),敘事視角更多的是偏向“外面”。至于內心感受,書中言及*多的一種感受被作者概括為四個字——“我在外面”,指的是一種不能進入角色或不能真正在場的疏離感。字里行間不難發現,從33歲考上北大做“老學生”開始,這種感覺就時時追隨著作者。用法國小說家奧利維埃·羅蘭的話來說:“我的感覺是自己‘在錯了地方’。”
這部歷時四十余年的“私歷史”,生動的敘事與深邃的思辨交叉行進,作者在文體上創造出一種特殊的“哲學的質感”。
外面的世界 內容簡介
本書反映作者從考上北京大學哲學系,到留學德國深造,再到九十年代回國參與創辦紅極一時的《三聯生活周刊》、《東方》等雜志,參與策劃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的人生經歷。以及老年出國旅游、陪伴老岳母的生活感悟。朱正琳先生的這部私人歷史,堪稱一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知識分子的精神史。一本媒體人的成長發展史,反映了改革開放后的小人物的個人成長發展經歷。文稿生動的敘事與深邃的思辨交叉行進,作者在文體上創造出一種特殊的質感。
外面的世界 目錄
出獄
生計問題:沒有被殺頭的阿Q又從頭再來
外面的世界:事情正在起變化
入學
錄取風波:斗膽上北京給了一個說法
附:考分** 榜上無名 道理不公——我的申述
北大生涯:來到一片開闊地
“老家伙”的紀念:與“三劍客”相遇在北大
附:大路上走來了我年青的弟兄
北戴河紀事:海的那邊還是海
出國
西德見聞
兩德統一進程見聞
東歐之旅見聞
快樂的Schobin老太
辦刊
《三聯生活周刊》:史前史的一個小片斷
《東方》:我現在可以說的一些事情
關于《成長》, 關于成長
關于《精神》, 關于精神
附:滿江幾時紅
北漂
十年打工:棲身在央視
附1:倡導讀書,媒體可以做些什么?
附2:鏡頭
附3:煽情與搞笑
十年抬杠:只有一個大眾?
附:傳媒、大眾與新
雁過留聲:《讀書時間》的幾位嘉賓
特別的子尤
附:心疼子尤
還鄉
客居故鄉
渴望交談:老了的老岳母
附1:叟媼住院記
附2:死的理想
旅游
引言
游俄筆記
莫斯科,白的城!
彼得堡,影子之城?
游美筆記
美國印象
幾個特別的景點
外面的世界 節選
沒有被殺頭的阿Q又從頭再來
1975年9月18日,我出來了。我是說,歷時四年兩個月零九天的“里面的故事”在那一天正式結束,我回到了外面的世界。自己覺得有幾分像流產版的阿Q,真人秀一般(被)歷經了“(反)革命”“不準(反)革命”的風云變幻之后,到了“大團圓”一章卻沒有被殺頭,變成了小團圓。于是,也沒能喊“二十年后又是一條……”,也沒能唱“我手持鋼鞭將你打”,便又悄無聲息地回到了原點。一個沒被殺頭的阿Q,雖不敢唱“人生豪邁”,卻也只能“從頭再來”:“優勝紀略”且從略,因為已沒什么機會與人爭,“優勝”自然無從談起,“戀愛的悲劇”也可從略,因為我出獄后很快就與隔墻守候數年的戀人結了婚,悲劇沒有誕生;我真正須面對的,乃是“生計問題”。
那年頭,找到一個“正式工作”就等于找到一個“鐵飯碗”,一輩子的“生計問題”也就基本有了保障,有“組織上”管了。但是,且不說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就是經濟景氣,也還有一道叫做“政審”的門檻要把一些人擋在門外。也就是說,“組織上”有意識地不讓一些人有“正式工作”。整個社會被組織成了一支革命隊伍,任何一個行業都成了“戰線”,任何一個可供就業謀生的地方(工礦企業、機關學校等)都成了(戰斗)“單位”,任何一個職位也都成了(戰斗)“崗位”。因此,政審是必不可少的,戰斗要求隊伍的純潔度。當然,“戰線”、“單位”和“崗位”依其政治上的重要性而有等級之分,政審的門檻因而也有高低之分。但那道*低的門檻卻也是世上*高的門檻,因為就是它從根本上把你排除在那個等級系列之外。,所以也就省去了“優勝紀略”。你不在任何一個“單位”,你就在“社會上”。“社會上”在很長時間里都是一個貶義詞,因為那個去處總是會“滋生”(當年常用語)一些非組織的經濟活動和其他活動。按當時的看法,幾乎所有非組織的活動都跡近犯罪。做小生意叫“投機倒把”,包工隊接活干叫“飛機工”……可是,被組織排斥在外的人(沒有“單位”的人)總得解決“生計問題”,所以非組織的經濟活動就總是屢禁不止,在經濟不景氣的年頭尤其活躍。
“社會上”乃是一個藏污納垢之地,若干從勞改營刑滿出來的“勞改釋放犯”和(如我一般)從看守所獲釋的“關押釋放犯”就在那里找口飯吃。釋放了還是一個“犯”,那是當年的通行用語,也反映出了當時的思維定式。那一個“犯”字跟定了你,成為一種終生待遇,別人想不歧視你都難。更何況跟定你的還有你的檔案,那比古代罪犯(想想林沖!)臉上刺的金印還要厲害,因為你自己永遠看不到那檔案里究竟都寫了些什么。我獲釋那年已有28歲,不想自討沒趣,出獄后就沒有存“找個正式工作”之想,因此也就沒去街道辦事處登記申請“組織上”給“分配工作”。順便一說,當年的“找工作”,實際上就是“找關系”,沒有“關系”可找者,按正常程序就只能等待“分配”。這是組織原則。
我知道自己靠不著“組織上”,只能自謀生路。“社會上”的門道說來也不少,但干力氣活的臨時工總是“食物鏈”的底端,比較容易謀得。如果我的印象沒有錯,在那個年代,建筑工地向來是吸納被排斥在“社會上”的“閑散勞動力”的*大場所。主要還不是建房,那年頭建房的事很少,而是修路或建其他公共設施,比如機場。早在1964-1965年,貴陽磊莊機場擴建,吸納的民工就恐怕上萬。我有一些因家庭成分問題失學待業的朋友就在那個工地干過。有一晚我乘興騎自行車去看望他們,只見幾十頂大工棚像兵營一樣排開,每頂工棚中兩排大通鋪至少可睡好幾百人,也稱得上蔚為壯觀。第二天早上跟著朋友到工地觀光,那種“螞蟻搬泰山”(當時常用語)的景象也讓我終生難忘。那時候的建筑機械還很少,全靠人用鐵鎬挖、用籮筐抬,所以我們這里的民間習慣稱這種工地上的活兒叫“挖土方”或“抬土方”。我在入獄前也曾在此類工地打過零工,但規模通常要小得太多。
……
外面的世界 作者簡介
朱正琳,男,1947年生人。1980年考入北大,在外國哲學所攻讀現代外國哲學專業研究生。1983年畢業,獲碩士學位。
現為湖北大學退休教師。曾出任《東方》雜志副總編(1994-1996),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欄目專職策劃(1996-2005),曾與山東畫報出版社合作編輯叢刊《成長文摘》,任主編(2000-2002)。
著有《“砍大山”余響》(哲學隨感錄)、《哲學是愛智慧》(普及讀物)、《文事·世事·心事》(散文集)、《還有精神》(散文集)、《讀書是私事》(書評與隨筆集)、《里面的故事》(回憶錄)、《讀點》(書評與隨筆集)、《痕跡》(三十年自選集)等。
- 主題:胸存道義,一代思想活躍的知識人
此書的作者是一個有故事的傳奇人物,他的另一本書是《里面的世界》。 無論是里面,還是外面,作者人生中難熬的時光都在淡淡的描述中,歸于平靜。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德國時的房東老太(書摘《出國》21-23),還有他陪伴岳母的那段時光(書摘《還鄉》60-71)。 作者的隨筆很簡單,甚至有些不起眼,但是因為他的閱歷,因為他的豁達,因為他“不是為了錢”,因為他“在毫無希望中堅持”,讓我看了以后,生出欽佩之意。 如果不是知道這本書是他臨去世前才出版,如果不是他在文中提到岳母95高齡,我根本感覺不到這是一個已然退休、已然古稀的人,因為他的文字是那樣年輕!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