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萬古江河 本書特色
★ 與黃仁宇、余英時、楊聯陞、何炳棣、張光直比肩的海外華裔史學大家中國通史力作 ★ 第三屆“文津圖書獎”獲獎作品 ★ 余英時、葛兆光、姚大力、許紀霖、王子今、白巖松一致推薦 余英時:許先生好學深思,遍涉人文—社會諸學科,能將廣博的知識加以融會貫通,而納入一種由深思熟慮得來的分析系統之中,著作宏觀與微觀交互為用、古今一貫、雅俗共賞。 葛兆光:許先生的筆下,是一個大歷史!八^‘大歷史’,不能從單獨的事件著眼,必須從各種現象的交互作用,觀察整體的變化!贝髿v史要有大判斷,非博覽碩學之士,不能下大斷語。 姚大力:用許倬云先生自己的話來講,政權的遞換并不一定與中國這個復雜共同體的變化周期或者節律完全一致。這個周期實際上是一個更長的時段,它超朝代。如果把中國通史按照朝代一個個講下來,那它內在的經濟、文化、社會演變的線索是掐斷的!度f古江河》非常好,就在于它是以超時代的時間幅度來講中國歷史的。 許紀霖:許倬云先生是中國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戰國與漢代的社會史研究獨步天下,但影響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縱觀古今的通史研究。只有學問到了爐火純青、閱歷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盡江山滄桑的時候,方能夠化繁為簡,將歷史深層的智慧以大白話的方式和盤托出。有學問的專家不謂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實在太少,而許先生,就是當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王子今:怎樣在真實描繪社會運動的洪峰和大潮時,兼及社會生活的微瀾和細流呢?怎樣通過一個具體社會事件個案的了解,觀察總體社會風貌,如同通過分析一支試管中的水樣,察知大河的水質呢?《萬古江河》是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一部論著。要知道江河的位置和流向,可以使用1:10000的地圖,也可以使用1:25000000的地圖。前者便于察知細微,后者便于理解大勢。二者的合理結合,就是《萬古江河》的成功。 白巖松:我們是誰?一直以來,我們以為自己知道?戳嗽S倬云先生的書,才明白,其實我們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與寫作都不便,卻讓思考走到*遠,穿越了歷史與成見。我們的不知道,正是一種對他致敬的方式。 ★ 放寬歷史視界看“文化圈”的中國走過的道路 從上古、中古到近古,從新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存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的風起云涌,中國歷史和文化一步步成長起來,一步步與他者發生聯系:考古以前的中國(新舊石器時代的諸種中國文化源頭)、中原的中國(商周青銅文明,春秋戰國的思想爭鳴,核心文化奠定基礎的時代)、中國的中國(秦漢大一統國家背景下文化經濟社會的發展,思想信仰世界的豐富)、東亞的中國(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空前深入的魏晉南北朝隋唐)、亞洲的中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思想文化繁榮的宋元時期)、世界的中國(1500年以來中國文化思想變化、逐漸融入世界并面臨挑戰的經濟政治,近代的曲折前行與掙扎)。 ★ 聚焦數千年中國人的生活起居、心靈關懷和信仰世界 不同時代的中國人,他們的廚房、餐桌、衣櫥,日常娛樂活動、生產勞動等等都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雞鴨豬狗牛羊何時被中國人馴化?人工栽培的蔬菜在不同時代的中國都有哪些種類?普通中國人日常吃喝是如何多樣起來的?不同階層、不同地區的人穿著的樣式、材質有什么不一樣?歷史上的普通中國人都住哪種樣式風格的房子?外來文化、物品對中國人有何種影響? 中國人的知識和思想是如何產生變化并發展到今天的?不同時代的中國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儒、釋、道三種主要思想、文化、宗教的各自的發展以及相互之間爭執、交融與補充,外來的其他宗教、思想、知識不斷沖擊、刺激、融入中國文化,這一系列的變化,不僅對知識精英、社會上層有深刻的影響(士人思想心態的變化、政治實踐的進退、經典的闡釋與書寫、精英文學藝術活動),也對普通民眾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民間信仰、通俗文學、日常生活方式、倫理道德實踐、對精英文化的利用)。而且,文化的影響還是雙向的,不僅自上而下,而且還自下而上。 ★ 探索豐富多樣的中國區域文化交織融合 以干旱半干旱農業為主的中原文化、沙漠草原游牧為主的草原文化、以稻作農業為主的南方農業文化、東南沿海的海洋文化、西南的高山高原文化、西北的中外貿易交換影響的絲路文化。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走過不同的道路,形成不同的區域文化,交流、交換、影響,在逐步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基底。 ★ 比較世界舞臺上的中國與其他文明 始終以世界的眼光看待走向世界的中國:考古所見中國文明與西亞兩河流域文明,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隋唐帝國與伊斯蘭帝國,宋元時代的中國與東亞和世界的互動,明代中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已經進入世界體系的清朝的盛世與危機,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以及文化的諸種變化、選擇。
萬古江河 內容簡介
回顧中國文化發展的軌跡,很可注意的是兼容并蓄的胸懷。哪怕遭逢外來異質文化,也常常能夠吸收其精華,融入自己的文化體系;即使一個思想體系趨于獨斷以致僵化時,也常有內發的修正,使中國文化有更新的機會。
許倬云著的《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是中國文化成長發展的故事。中國文化走過了數千年的歷程,經歷了無數的起起伏伏,從源頭的細流,長江大河一路收納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這些河川帶來的許多成分,終于匯聚為洪流,奔向大海――人類共同締造的世界文化。
萬古的江河,不只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人類。
萬古江河 目錄
前 言
**章 古代以前:中國地區考古略說
一、孕育出中國文化的自然地理
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
三、農業與聚落
四、新石器文化的區系類型及聚合過程
五、古代傳說與族群分合
六、復雜社會的出現
七、中國古代文化與兩河古代文化發展的比較
第二章 中國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紀--前3世紀)
一、進入青銅時代
二、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三、華夏文明體系——西周封建與“三代”觀念
四、中國秩序的發展與重組--地方文化與融合
五、中國思想體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學說及諸子百家的辯證發展
六、南方的興起--長江流域的發展及其與中原的融合
七、編戶齊民:國家組織與人民生活
八、生活資源與生活方式
九、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特色
第三章 中國的中國(公元前3世紀--公元2世紀)
一、普世國家體制
二、精耕農業與市場網絡
三、中國文化體系的整合
四、民間的信仰
五、北疆游牧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接觸
六、走向南方
七、佛教傳入中國與道教的形成
八、秦漢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九、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比較
第四章 東亞的中國(2世紀--10世紀)
一、秦漢帝國的崩解
二、中國與周邊民族
三、佛教的影響
四、文學與藝術
五、天文、數學與醫藥
六、中古的衣食住行
七、經濟形態的轉變
八、民族關系
九、中國對外關系
十、唐帝國與伊斯蘭帝同的比較
第五章 亞洲多元體系的中國(10世紀--15世紀)
一、中古后期的中國與列國體制
二、北族政權與漢人世界
三、東亞經濟圈的形成
四、經濟與多元網絡
五、宋代以來的知識階層
六、思想的多元與整合
七、近古科學與技術的發展
八、近古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九、近古中國與東亞轉型的特色
第六章 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上篇(15世紀--17世紀)
一、明代中國文化體系的僵化
二、人口與生活資源
三、大海波濤
四、**波西潮
五、明代的工業
六、明代的市場經濟
七、南北經濟社會的差異
八、明代思想的轉變
九、明代中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十、明朝時的臺灣
第七章 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下篇(17世紀--19世紀中葉)
一、清帝國的性質
二、臺灣的開發
三、清初民族與文化沖突問題
四、清代學術風氣
五、民間社會組織方國家的關系
六、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
七、清代的商業活動的文化接觸
八、中國與西方
九、通俗文化
十、當時的歐洲
第八章 百年蹣跚(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
一、內憂與外患
二、中國近代經濟的改變
三、教育制度的改變
四、近代中國的武化現象
五、都會文化的勃興
六、時代思想與文化變遷
七、中國近代革命與俄國革命的比較
八、中國維新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
九、臺灣百年的變化
后 言
萬古江河 節選
《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從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期地層中,曾出土一件使用陶范鑄造的青銅小刀。馬家窯期的時代當在公元前3100前2700年,所以這件青銅刀可能是中國地區*早的青銅器。但是,中國地區較古老而且較普遍的銅制品遺存,當是在齊家文化的武威皇娘娘臺、永靖大河莊、秦魏家等遺址發現的銅制刀、鑿、錐、斧、鉆頭。近來在廣河齊家坪還出土了中國地區*古老的銅鏡。齊家文化的時代,經過碳十四測定為公元前2050±155年至前1915±155年之間,亦即公元前第三千年紀過渡到第二千年紀之際。這些銅制品,大多是冷鍛的紅銅,銅鏡卻是冶鑄的青銅,正呈現青銅文化初期的混合現象。齊家文化的銅器時代,至少晚于西亞兩河流域青銅文化有整整一個千年紀。齊家文化所在的地區,正是中亞交通路線的東邊盡頭! ≈袊狈,由西往東,四壩文化、朱開溝文化、夏家店之下層,這一連串位在北疆的文化,都有銅刀、銅制裝飾品出土,其間有相當的一致性,時代大都在公元前第二千年紀早、中期。從地理位置來看,它們可以說連成一條青銅進入中國的通道。中國內地的河南與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也有十余處出土了相當原始的銅制品。河南登封王城崗的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一件錫鉛青銅鑄件,是銅鍛的殘片,時代是在公元前第二千年紀的前半段。 究竟是中國地區的古代文明自行發展了青銅,還是青銅工藝的知識由西亞傳人中國?由上述時、空兩個條件來看,解答的線索隱約可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銅制品,原始銅制品與青銅鑄件各地均有出現,以其分布情形看,西部的銅制品早于東部。由此,我們也許可以推測,中國地區的青銅工藝,當由西路傳人,但傳播過程中,中國地區的工匠可能并未得到鑄造合金的完整知識,于是各地還是從打造原始銅件開始,摸索尋求青銅工藝的技術。中國新石器文化制陶的工藝技術相當成熟,能夠掌握火候,高溫焙制陶器。從制陶工藝發展鑄銅技術,有了掌握高溫及制造陶模兩項條件,鑄造青銅的工藝,即不難有迅速的進展了。商代的青銅鑄件,種類多、數量大、水平高。從龍山文化晚期到商代,時間不過數百年,青銅工藝的進步速度,相當可觀! 青銅鑄品,作為小型的鋒利工具,切割的功能勝于石器、骨器。但是,青銅質脆易斷,用于大型破土的農具與砍伐樹木的斧斤,并不十分有用。因此,使用青銅工具,未必能提高生產水平。用青銅制作武器,卻能提高殺傷力。這一特征,也許可以解釋幾個青銅文化的現象:出現了專業的戰士、復雜的社群,以及資源集中、資源分配不均等現象。凡此,都因為銅料難得,鑄銅技術又不是人人能夠掌握,以致只有少數人壟斷這一有效的武器,從而以此劫持社群,形成資源的集中及社群的分化。中國傳統所謂“三代”,正是國家形成及發展的時期,其與青銅文化的出現,有一定的相關性! ≤嚦霈F于中國地區的時間,至今還難定言?脊抛C據所見,商代車輛的形制,基本上與西亞、埃及和印度的兩輪馬車類似。在中國地區,至今未見原始形態的車輛,也未見車型演化的過程。凡此可以推知,車是外來事物。用車的知識與鑄造青銅合金制品的知識同時傳人中國,是頗為合理的推測:車之用于戰爭與青銅武器的使用,兩者都與廣袤草原上武裝族群的移動有關。戰爭能帶來族群之間文化的交流及資源的交換。在公元前第二千年紀的中期,西亞、南亞、東歐、北非的族群移動十分頻繁:?怂魅饲秩氚<埃仗萑嗽谖鱽喗▏ED半島有族群的交替,印度次大陸也有一波又一波的雅利安人移人。這些族群移動,都伴隨著戰車的傳播。 ……
萬古江河 作者簡介
許倬云,1930年生于江蘇無錫,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先后執教于臺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1986年榮任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學貫中西的史學耆宿,精通中國上古史、文化史、社會史,熟悉西方歷史及其理論與思想,擅長利用不同學科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歷史,尤其是考察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不囿于書齋,時時心懷天下,關心中國文化的發展與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漢代農業》《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萬古江河》《我者與他者》《說中國》等。
- 主題:
這本書是買來送給老友的。這本書在《樊登讀書》里聽了幾遍,感覺很不錯。正好聽到老友說要買本《萬古江河》,毫不猶豫就下單了。這本書裝幀品相都不錯。老友很喜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