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傳播學總論 版權信息
- ISBN:7810047205
- 條形碼:9787810047203 ; 978-7-81004-720-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播學總論 內容簡介
片斷:
**章傳播學論
傳播學起源于本世紀一二十年代,形成一個學科是在四五十
年代。從此以后,傳播學在學術界和理論界的地位日益提高,同
時其在實踐領域的影響也在擴大。
**節傳播學的興起
我們將本世紀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視為傳播學的誕生期。但
是人類社會對信息傳播的關注和重視卻古已有之,這些關注有的
演化成對信息傳播活動的研究。
一、傳播學興起前的傳播研究
傳播學是傳播研究進入到成熟階段,能夠利用自己的學術范
疇、研究方法進行全面、系統而深入的科學研究的結果。我們考
察傳播學產生之前的傳播研究活動將對我們認識傳播學的起源和
發展及其學術傳統將大有裨益。
我們知道,人類的傳播活動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人類社
會便是建立在人們利用符號進行互動的基礎上的。自從人類的傳
播活動建立以來,對傳播現象的關注和思考便沒有停止。
*早的傳播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和我國的春秋戰國時
期,在各種古代文獻中,如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和我
國的《論語》等,都有相當多的對傳播現象的研究和探索,其中
不乏精辭的論斷。
從那時開始,許多學者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涉足過傳播現象,
如哲學家盧梭、孟德斯鳩等人。我國學者也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
出許多有關傳播活動的認識。
雖然早期的傳播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后人珍視的觀點,但是
它們都不可能實現從傳播研究向傳播學的轉化。這種轉化實際上
是一種飛躍,即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學術范疇的完整性、研究方
法的科學性、研究成果的系統性的形成與確立。
真正認識到傳播活動的本質,利用自己學科的范疇研究傳播
活動,從而認識傳播規律,進而產生傳播學,是在本世紀初。那
時人類的認識能力、研究能力在學科爆炸的背景下大大提高;另
外,人類的傳播活動及其對外界環境的影響日益擴大,形成了獨
立的傳播行業,而且日益壯大。
二、傳播學興起的背景
如前所述,傳播研究起源于本世紀一二十年代,形成一門學
科是在四五十年代。傳播學的形成是有基本前提條件的,它*初
在美國出現也是有其歷史背景的。
傳播學總論傳播學總論 前言
前言
即將跨入21世紀的今天,信息的流動日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
視。這不僅僅是因為有關信息和傳播的理論日見繁多,表現在
“信息社會”、“后工業社會”、“信息化工業社會”、“文化批判”等
各種相關概念和理論的出現和壯大,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宏
觀上,現實社會及經濟形態中信息資源的地位越來越高,信息流
動帶來的價值和效益越來越大;微觀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信
息及各種信息傳播媒介不僅不可或缺,而且極其重要。在各種信
息傳播形態中,可以說,大眾傳播的作用*大,因而*引人關注。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理論環境中,我們研究傳播學或許也可
以做出某些調整和努力。一方面,原原本本學習和研究傳播學經
典方法和成果,建立與國際傳播學學術社區對話的“共同經驗范
圍”;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立足基礎,調整研究方法和研究
對象,深化我們的傳播學研究,提升我們傳播學研究的水平。
我們似乎可以從更廣、更遠的范圍來認識我們的傳播學研究。
我們面臨的是經濟社會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同時,我們的基礎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理念、機制以及由此而來的一系列變革
為我們的傳播學研究提供了寶貴而難得的素材。我們還可以從更
具體、更微觀的層面來審視我們的傳播學研究。我們看到的是多
樣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看到的是從多層面和多角度對研究
對象的關照,看到的是研究結果帶動的認識與實踐的變動。目睹
到的學術狀況可以使我們有所收益。我們可以加強經驗量化描述、
價值論層面的研究,也需要關注質化批判、本體論層面的研究。
正是在這種學術意識的支配下,作者努力嘗試對傳播學進行
總體把握。這次努力是在作者近十年傳播學教學與研究的基礎上
進行的。1988年下半年,作者開始備課講授傳播學。那時,資料
較少、視野有限不說,單是傳播及傳播學在學術界和社會上認知
度之低就足以令初涉傳播學領域的人茫然。90年代的今天,傳播
的作用增大了,傳播學的影響也隨之擴大了。
本書力圖對傳播活動,特別是大眾傳播活動進行較為全面的
研究。共分十一章,**章論述傳播學自身的產生與發展;第二
章至第五章研究傳播、傳播材料(信息、符號)、傳播類型和傳播
過程;第六章至第十章研究傳播的五個基本要素,即傳播者、傳
播內容、傳播媒介、受眾和效果;第十一章論述傳播實踐與傳播
學研究的關系,并且對五種具體的傳播實踐(廣播電視傳播、廣
告媒介傳播戰略、整合營銷傳播、西方宣傳以及跨文化衛星電視
傳播)進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傳播學理論之于傳播實踐的價值
和意義。
本書寫作過程中得到許多同志和朋友的支持和幫助,尤其是
我院的領導和同事,正是在他們的催促和支持下,才得以成書。由
于寫作時間較短,加上本人學術淺陋,書中不足之處,乃至淺薄、
錯誤之處定有不少,在此,敬請批評指正。
1997年4月8日
傳播學總論 目錄
目錄
前言
**章傳播學論
**節傳播學的興起
一、傳播學興起前的傳播研究
二、傳播學興起的背景
第二節傳播學的發展
一、國外傳播學的發展
二、我國傳播學的發展
第三節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一、對傳播學及其研究對象已有的認識
二、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第四節傳播學研究方法
一、傳播學研究方法的特點
二、傳播學研究方法的層次性
三、傳播學研究方法體系
第五節傳播學的奠基人及創立者
一、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
二、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
三、社會學家保羅·拉扎斯費爾德
四、實驗心理學家卡爾·霍夫蘭
五、傳播學家威爾伯·施拉姆
第二章傳播論
**節傳播
一、傳播的含義
二、傳播的類型
第二節人類傳播的演進
一、人類傳播演進的過程
二、人類傳播演進的規律
第三章傳播材料論
**節信息
一、信息及其實質
二、信息的特征與功能
三、信息的分類
四、社會信息化
第二節符號
一、符號的界定及性質
二、符號類型
三、符號系統與傳播
四、訊息
第四章傳播類型論
**節人的內向傳播
一、內向傳播
二、內向傳播的形式
三、內向傳播的核心一自我管理
第二節人際傳播
一、符號互動與人際傳播
二、人際傳播的基礎——自我表露
三、人際傳播的動機
第三節組織傳播
一、組織傳播
二、組織傳播的形式、方向及功能
三、管理行為與組織傳播
第四節大眾傳播
一、大眾傳播的界定及特征
二、大眾傳播的功能
第五章傳播過程論
**節傳播過程
一、傳播過程及其特征
二、傳播模式
第二節線性傳播過程
一、線性傳播過程模式
二、線性傳播過程模式的缺陷
第三節控制論傳播過程
一、控制論觀關照下的傳播過程
二、控制論傳播過程模式
第四節、系統傳播過程
一、傳播過程的宏觀系統認知
二、系統傳播過程模式
三、大眾傳播系統過程
第六章傳播者論
**節傳播者的制度環境
一、社會制度決定傳播制度
二、傳播制度對社會制度的能動作用
第二節傳播者與把關
一、把關人與把關
二、影響傳播者把關的因素
第七章傳播內容論
**節傳播內容及其形態
一、傳播內容
二、傳播內容的形態
第二節傳播內容的生產與流動
第三節傳播內容分析
一、傳播內容分析的過程及方法
二、傳播內容分析的作用
第八章傳播媒介論
**節傳播媒介
一、傳播媒介
二、認識傳播媒介的意義及原則
三、媒介分析
第二節傳播媒介的本體特征
一、傳播媒介的本體特征
二、傳播途徑的比較與選擇
第三節媒介價值與媒介文化
一、媒介價值
二、媒介文化
第九章受眾論
**節受眾
一、受眾的界定與類型
二、受眾的特征
第二節受眾主體
一、受眾行為的動機與目的
二、傳受關系
三、受眾與信息的關系
四、受眾權利
第三節受眾價值
一、國內外對受眾價值的認識
二、受眾價值的開發
第十章傳播效果論
**節傳播效果的認識歷程
一、傳播效果的早期認識
二、傳播效果的現當代認識
三、傳播效果研究的未來走向
第二節傳播效果的普遍取向
一、傳播效果的內涵與層面
二、傳播效果的普遍取向
第十一章傳播實踐論
**節傳播學研究與傳播實踐的互動
一、傳播實踐的跟進對傳播學理論研究的沖擊
二、傳播學研究面對傳播業沖擊的相對被動
第二節傳播實踐研究
一、廣播電視傳播研究
二、廣告媒介傳播戰略研究
三、整合營銷傳播研究
四、西方宣傳研究
五、跨文化傳播研究
傳播學總論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胡正榮,31歲,副教授,
北京廣播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新聞系副主任、新聞學與傳
播學研究所副所長。1986年
畢業于率京廣播學院新聞系,
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
生。曾兩度在德國學習、訪
問。主要研究領域為廣播電
視媒介、大眾傳播學等。已發
表論文、出版著作近百萬字。
主要有《新聞理論教程》、《實
用廣告策略》、《衛星直播對
我國的影響及對策》(國家
“八·五”哲學社會科學規劃
項目,主要研究人員)等。國
家“九·五”哲學社會科學規
劃項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條件下廣播電視(含有線臺)
管理研究”的課題負責人。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