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書學探微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118968
- 條形碼:9787565118968 ; 978-7-5651-189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書學探微錄 本書特色
史永元編著的《書學探微錄》運用傳統的論書形式,以新的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較為廣泛地探討了書法美學、書法批評、經典作品、代表書家、書法史、篆刻學以及古文字學、文藝理論等方面的問題,試圖改變以往同類著作中多經驗性評述的做法。另外,一反前人舊例,把跋語提高到正文的地位,試圖達到論書詩與跋語在內容上相互闡釋、相得益彰的效果。
書學探微錄 內容簡介
《書學探微錄》運用傳統的論書形式,以新的思想理念,研究方法,較為廣泛地探討了書法美學、書法批評、經典作品、代表書家、書法史、篆刻學以及古文字學、文藝理論等方面的問題。注意改變以往同類著作中多經驗性評述的做法。另外,一反前人舊例,把跋語提高到正文的地位。試圖達到論書詩與跋語在內容上相互闡釋,相得益彰的效果。書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跋語屬于微型論文,其余則屬于論文提綱和札記。作者學習舊體詩自晚唐入手,繼學明、清,復師宋人。具有一定的功力和特點。
書學探微錄 目錄
讀錢玄同先生書法,兼論魯迅評騭
敬觀弘一大師遺墨,兼論所謂“禪書”
陳仲甫(獨秀)先生法書禮贊(二首)
金息侯大篆書法
論“古”
論“力”
論“書為心畫”
刀、筆之辯——讀沙孟海先生論碑帖諸文
沈尹默與海上書壇
日本藤原佐理書法
書畫鑒定家啟功先生書法與書論
兩種傾向——以康南海書法之研討為例
《書譜》漫識
《天發神讖碑》之啟示
偽晉字
媚俗書
王鐸晚期作品臆測(二首)
袁寒云遺墨
詠惲寶惠先生九十高齡翰墨(二首)
經生之書管見
孤桐老人章士釗書法(二首)
彥堂老人與甲骨文書法
論張伯駒先生“改體”后所作之書
舊題新解——以《爨寶子》為例
書法史分期獻疑
論商周“象形文字”
動機與效果
觀點與方法
“流派”與“主義”
評《書法門診室》
學顏末流(二首)——兼論書法載體形態
羅福頤先生論印,謂白石老人“每況愈下,不修邊幅”,賦此辯之
沈曾植之意義
松雪齋書法平議
書法觀念與思想淵源
論文化“大傳統”與“小傳統”中之書法藝術
記鄉賢前輩書法
書畫鑒賞與創作主體
字外之字
書法創作之內部規律
題《石門頌》,兼論書體個性與共性關系
題右軍《妹至帖》(二首)
題釋懷仁《集王圣教序》
題懷素《食魚帖》
題《萬歲通天帖》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傳)
試析日本空海大師所書《風信帖》
試析楊風子《韭花帖》筆法
“卑唐”一議
題《唐寅落花詩冊》
李西涯小篆
題《吳大瀲臨金文三種》
敬觀高鳳翰先生“左書”楹帖
王福廠先生篆書阮步兵詩十七首
林散之先生所臨漢碑字課
肖嫻先生所臨《石門銘》影本
言恭達先生鐘鼎文書法
評時人所擬簡牘書法
評近年甲骨文書法創作審美取向
現代書壇雜詠(七首)
當代書壇雜詠(八首)
印章三題
讀祝嘉《書學史》與孫洵《民國書法史》(二首)
重讀《甲骨文字釋林》
題《書林藻鑒書林紀事》(二首)
贊秦公《碑別字新編》
讀《翰墨人生——書法大師沙孟海的前半生》
評周汝昌先生《書法藝術答問》
讀古代書論(一)
讀古代書論(二)
讀青藤書論
汪曾祺先生書法與書論(三首)
于右任與《標準草書》(二首)
讀黃季剛先生論書詩,即和其韻(二首)
聞紀念“蘭亭論辯”有感(二首)
題渡邊寒鷗《論書百絕》
讀沙孟海、陸維釗兩先生論書語
評“評委”
小議“說項”
“書法研討會”感言
書壇名家競作詩詞,書法報刊亦辟名家詩苑之類專欄廣為流布
文藝批評之品格
讀文待詔為祝希哲手稿題跋
釋疑
書壇陋習
論書忌穿鑿附會
讀書法批評文章有感
用墨
榜書
章法一格
《蘭亭》刻本
印章款識
覓“我”——以徐圓圓、孫曉云、解小青諸女史之作為例
題友人行草小箋
書自臨《十七帖》卷后,兼論所謂“意臨”之作(三首)
論書合眾體
論書備眾體
論刻印之“刻”(古絕)
評“字畫”
日本少字數書法
為習鐘鼎大篆之書者略述次第
友人欲以姚惜抱先生學文之法學書,賦此阻之
書學探微錄 節選
《書學探微錄》: 為此,他們“分析各種觀念,注意觀念的隸屬關系,建立觀念的連鎖,不讓其中缺少一個環節,使整個連鎖有一項顛撲不破的定理或是大家熟悉的一組經驗作根據,津津有味的鑄成所有的環節,把它們結合,加多,考驗,惟一的動機是要這些環節越多越好,越緊密越好:這是希臘人的智力的特長”。并且對于這類的思想之旅,“他們不因長途迂回而感到厭煩;他們喜歡行獵不亞于行獵的收獲,喜歡旅途不亞于喜歡到達終點。在希臘人身上,窮根究底的推理家成分超過玄學家和博學家的成分……希臘是無事生非的強辯家,雄辯學教師和詭辯家的發源地”。甚至說“真理是他們在行獵中間常常捉到的野禽;但從他們推理的方式上看,他們雖不明言,實際是愛行獵甚于收獲,愛行獵的技巧,機智,迂回,沖刺,以及在獵人的幻想中與神經上引起的行動自由與轟轟烈烈的感覺”。 我們當然不是要把丹納對希臘人的分析判斷,簡單生硬地“套”在中國人身上。這里只是試圖說明,有一類人對邏輯思維的愛好和熱情超過了形象思維,他們視抽象艱深的“理”同樣是有趣的;并且這一現象不獨在希臘為然,也不獨在“純粹”的理論研究中為然。 第三,從“理”自身看,總的說必須是獨到的、新穎的、深刻的。馬克思為討論劇本《弗蘭茨·馮·濟金根》致拉薩爾的信中,認為寫歷史劇要“能夠在更高得多的程度上用*樸素的形式把*現代的思想表現出來”。對說理詩來說,這一觀點同樣適用。《散宜生詩》所以取得很高的成就,“新題材更新思想,新語言兼新感情”是重要原因。這也對創作主體的思想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