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觀滄海·大航海時代諸文明的沖突與交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86080
- 條形碼:9787532586080 ; 978-7-5325-860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觀滄!ご蠛胶r代諸文明的沖突與交流 本書特色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本書借用曹操《觀滄海》為書名,探討大航海時代西方天主教、中東穆斯林和明王朝的沖突與交流。例如:葡萄牙人首航中國的登陸地——屯門島于今何處?16世紀全球貿易的中心——雙嶼(Liampo)究竟在什么地方?景德鎮外銷瓷通過什么途徑運往歐洲,并對16-17世紀歐洲文明產生過什么影響?當然,本書并非僅限于考古學,而是以考古學為依據,在藝術、文學、科學等領域全面探討大航海時代。
新書--觀滄!ご蠛胶r代諸文明的沖突與交流 內容簡介
關于海上絲綢之路,國內讀者和研究者更為熟悉的是“鄭和下西洋”這一頗具政策含義的“朝貢貿易”歷史。而明代中后期,特別是海禁等政策后,中外海上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情況如何?這無疑是一個較新的認識和研究領域。 15-18世紀,隨著鄭和下西洋這一“朝貢貿易”時代的結束,大航海時代逐漸開啟,中國與世界的貿易格局發生了明顯轉變。本書恰從“鄭和下西洋”之后的大航海時代入手,為我們揭示這一重要時段中,中國與海外的航海貿易史,以及由此產生對全球的經濟、文化影響。 全書大致按照時間的順序,分專題探討,共分為12章,除第1章回顧了中國的遠洋航海史,主要內容可分為三個大方面。其一,對于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商人下海通番、葡萄牙開辟和推進東方貿易航線、中國與伊斯蘭國家間的遠洋貿易情況等進行論述,歐洲天主教文明、中東伊斯蘭文明與中國文明既有激烈的沖突,也給中國文明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其二探討不同時期明代世界地圖,如《大明混一圖》《鄭和航海圖》《蒙古山水地圖》以及《雪爾登中國地圖》的創作過程及源流,其背后展現了中國如何受到西方航海、地理及文化的深入影響。其三,闡述明王朝、伊斯蘭地區和歐洲在大航海時代相互間通過貿易往來而引發的文化交流,特別是伊斯蘭世界和歐洲所受到的來自中國的文化和藝術影響。 托普卡比宮藏正德窯回回字青花碗:葡萄牙人在雙嶼港活動時定制的景德鎮青花瓷器: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藏《雪爾登中國地圖》局部: 托普卡比宮藏15世紀波斯細密畫中撒馬兒干的瓷器: 除了非常引人矚目的研究領域和視角,書中內容在還有非常多的驚喜等待讀者發掘: *,作者將考古學引入中外關系史研究,充分利用水下考古新發現、龍泉窯、景德鎮窯外銷瓷研究,以及中葡關系史研究*成果,為大航海時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開辟一個新的天地。為此,作者多次赴廣東上川島、浙江舟山六橫島,乃至波斯灣霍爾木茲島進行實地考察;同時,考察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吉美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大航海時代文物藏品。書中結合作者在中東、歐洲的實地調查報告和200余幅一手圖片資料,圖文并茂。 敘利亞陶工開始仿制元青花:伊斯法罕四十柱宮藏克拉克瓷風格的波斯陶盤: 第二,本書在基于海上絲綢之路方向的斷代研究同時,編排選取了不少*的考古發現與熱點,如近年來從日本友鄰館購回的元代繪畫《蒙古山水地圖》、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所藏《雪爾登中國地圖》、葡萄牙*早在中國登陸的地點廣東屯門島、忽魯謨斯島附近發現以克拉克瓷為代表的中國外銷瓷等。這些*近考古發現的介紹與分析,為讀者展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動態。 《蒙古山水地圖》之《嘉峪關圖》: 第三,相較于一般考古學研究專著,本書并非僅限于考古學研究,而是以考古學為基礎,結合歷史、藝術、科學等領域,全面探討大航海時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書的內容深入淺出,并且圖文并茂,引入了大量高精度彩色圖版,全面展現相關考古成果和精品文物,吸引著更多的普通讀者閱讀,引領大眾對于明代歷史、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等相關領域的了解。 總之,本書稿是為作者近年來對于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新收獲, 16世紀以降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是全球大航海時代的一個組成部分,作者脫出傳統的大明王朝為中心,而是選擇在全球視角下,研究中國沿海和境外絲綢之路的考古遺跡,既有*手的考古發現,也有歷史、文獻和藝術史的深入分析。書中還插入了作者拍攝或博物館授權的眾多珍貴圖片,圖文并茂,內容豐富有趣。這一領域的研究和出版,不僅將為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深入作出積極貢獻,也可以推動廣大讀者對于海上絲綢之路考古和文化的了解,同時對當今我們的對外關系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新書--觀滄!ご蠛胶r代諸文明的沖突與交流 目錄
第二章 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
第三章 大航海時代中國與西方的沖突與交流
第四章 明帝國宮廷制圖師考
第五章 澳門開阜以前葡萄牙人的東方貿易
第六章 尋找雙嶼港
第七章 大航海時代泉州至波斯灣航線
第八章 鄭芝龍航海圖
第九章 野墅平林圖考
第十章 大航海時代的忽魯謨斯島
第十一章 普陀山訪古
第十二章 尚蒂伊的中國花園
新書--觀滄!ご蠛胶r代諸文明的沖突與交流 作者簡介
林梅村,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1956年生,祖籍廣東,生長于北京。1977-1982年,就讀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分配至中國文物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4年,受聘于北京大學考古系(今稱“考古文博學院”),歷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會員。1984年至今,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院刊》(BSOAS)、《古物》(Antiuity)、德國《中亞雜志》(CAJ)、日本《古代文化》、中國《考古學報》、《文物》、《考古》等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4部。
作者早年致力于佉盧文等西域語言文字研讀,同時精專于絲綢之路考古、中外交流考古等領域,且兼通多種語言,并對海內外考古和文物藏品如數家珍。其學術影響力在海內外甚廣,而且文筆優美,著作深入淺出,一直廣受讀者推崇。其已出版的《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樓蘭》、《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西域文明——考古、語言、民族和宗教新論》、《古道西風——考古新發現所見中外文化交流》(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第六輯)等書,讀者眾多,受到高度稱贊。同時,作者還曾為聘為NHK《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紀錄片顧問,其基本框架劇集基本為作者撰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