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教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6304295
- 條形碼:9787556304295 ; 978-7-5563-042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教程 內容簡介
《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教程》以構建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論體系為整體設計,包括六門專業課程,分為六個單元:《家庭教育學》闡述家庭教育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家庭教育的時代背景和大教育視野等;《家庭教育指導概論》闡述家庭教育指導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指導者的專業素質,家庭教育工作評估等;《家庭教育社會學》闡述優化體社會化的家庭因素,家庭諸要素與家庭教育的關系,家庭教育的社會影響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等;《家庭教育心理學》闡述不同年段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及教育重點,家長的教育心理與行為特點,家庭教育的社會心理等;《家庭養育健康學基礎》闡述健康學在家庭教育領域的運用,兒童生理狀況的家庭影響因素和家庭指導思路等;《家庭教育社會工作》闡述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及其在家庭教育中的運用、家庭教育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等。
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教程 目錄
**單元 家庭教育學
**節 家庭教育學概述
一、家庭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二、家庭教育學的學科特點
三、家庭教育學的研究方法
四、家庭教育學的發展前景
第二節 家庭教育的性質與特點
一、家庭教育的發生
二、家庭教育的概念
三、家庭教育的性質
四、家庭教育的特點
五、家庭教育的類型
第三節 家庭教育的歷史發展
一、傳統社會的家庭教育
二、近代社會家庭教育
三、現代社會家庭教育
四、中國家庭教育的文化傳統
第四節 家庭教育功能
一、家庭教育功能的概念
二、家庭教育的個體功能
三、家庭教育的社會功能
四、家庭教育功能的實現
第五節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家庭教育過程的建立
二、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父母
三、家庭教育的主要受教者:兒童
四、家庭教育的中介:家庭環境
第六節 家庭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一、現代兒童觀的確立
二、家庭教育的理念
三、家庭教育的目標
四、家庭教育的內容
第七節 家庭教育的原則與方法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
二、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徑
第八節 大教育體系中的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大廈的基石
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
三、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關系
第九節 我國社會轉型時期不同類型家庭的教育
一、核心家庭的教育
二、流動兒童家庭的教育
三、留守兒童家庭的教育
四、單親家庭的教育
本單元推薦書目
第二單元 家庭教育指導概論
第三單元 家庭教育社會學
第四單元 家庭教育心理學
第五單元 家庭教育健康學概要
第六單元 家庭教育指導與社會工作
附錄一:我國有關家庭教育的政策文件
附錄二:相關文件鏈接
后記
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教程 節選
《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教程》: 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關系的歷史認識在歷史上,人們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作用的看法不同。古希臘人認為,兒童7歲起就應進學校學習,這樣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古羅馬人卻認為只有家庭才能給兒童良好的教育。歐洲中世紀時,基督教會統治教育,認為兒童在修道院及教會學校等機構中才會受到良好的教育。到18世紀和19世紀初,有人認為應恢復古希臘的做法,使兒童從小就進公立學校接受正規教育,有人則認為應由家庭給予兒童合理的教育。現代社會,教育理論工作者強調,兒童教育的任務應由包括學校和家庭在內的整個社會來承擔,應注意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配合。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培養合格社會成員的共同教育目標。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客觀地存在著,前者是后者的基礎、起點;后者是前者合理的拓展、深化和系統化的關系。在整個培養社會人的過程中,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配合、相互協作。 (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互補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具體內容方面側重點不同,在方式、方法、手段、途徑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因而,在兒童進入學校接受系統的訓練和教育以后,家庭教育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優勢,對子女健康人格形成進行著積極的教育和影響;另一方面,又要配合學校教育,力爭使學校教育影響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強化,進而收到好的效果。對學校教育而言,應積極地給予家庭教育以正確指導,與所有學生的家庭建立廣泛的聯系,全面了解學生家庭的各方面狀況,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力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調一致,不致因家庭教育的失誤而抵消和沖淡學校的正面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互補,其內容十分豐富,范圍相當廣泛,如學校應要求學生在家庭中遵守生活制度,履行學生守則,完成家庭作業,積極參加家務勞動;家庭則主動配合學校做學生的教育工作,努力貫徹學校的教育教學意圖。教師和家長對學生言行的態度、評價或處理必須一致等等。近年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互補,并不僅僅局限于在校學生,還涉及到尚未入學的幼兒早期教育問題、離校的青少年的升學或就業等問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互補,并不是犧牲自身的特征、優勢,曲意迎合對方,或簡單地與對方重復。而是在各自的陣地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克服自身局限性,使自身的“盲點”在另一種教育形式中得到有效補充,*終使二者協調發展。 (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錯位 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不協調現象。具體表現為以下三種形態。 **,越俎代庖。隨著社會變遷,年輕一代在“考試地獄”的學歷社會里,面臨著艱難的“第二次出生”。家庭迫于高學歷的社會壓力,越俎代庖地接替學校承擔它難以勝任的文化知識教育的職能。“家庭教育放棄了本來的職能而成了學校教育的承包機構,兒童因而受到挫傷,形成變態,被剝奪了多樣的發展可能性”,①從而使“*自然”的家庭關系遭到人為破壞,家庭演變為準學校。而學校在履行自己職責時,深感學生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缺陷給教育工作帶來的困難,不得不加強這方面的教育,這又在不同程度上侵占了應由家庭來完成的某些職責。于是,學校教育額外承擔家庭的照管(未成年人)職能,這種附加的“照管”職能又擠占了學校教育固有的“教育”職能。美國教育家范斯科德在《美國教育基礎——社會展望》中提出,“今天美國從幼兒園直到大學的各級學校都提供了廣泛的而且是高價的照管”,這就意味著“使童年從12歲延長到25歲”。瑞典當代教育家托斯頓·胡森在《教育的目前趨勢》中也指出:“青年人在校學年數的增加已開始擴大了學校需要承擔的職責范圍。學校不再是獲得某些認知技能的地方,學校的責任已擴大到社會的和管理的方面,在十年以前就有跡象表明,學校將承擔越來越多的原由家庭承擔的責任,學校作為一種組織機構需要負起培養學生個性的責任。” ……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