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三國演義-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全2冊-白話美繪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779070
- 條形碼:9787500779070 ; 978-7-5007-790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國演義-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全2冊-白話美繪版 本書特色
上世紀二十年代,當時上海亞東書局特請胡適、陳獨秀等名家撰寫序言,以“汪元放新標點本”形式印行《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古代“俗文學”名著,作為新文學運動的援應,發生了很大影響,從此古代小說名著的文學地位大為提高,1949年后,政府以“批判繼承民族文化遺產,樹立民族自信心”為方針,大力普及古典文學名著,出版了多部古代小說名著的新整理本,發行量達數百萬部,從此古典小說名著進入民眾的閱讀視野,歷久不衰。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時代社會背景、文化消費的性質和習慣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還應當花費精力去閱讀這些古典文學名著嗎?讀這些書還有意義嗎?答案我想是肯定的。 首先是了解歷史。中華民族有發達的史學傳統,浩如煙海的“正史”和“野史”著作,記載了五千年文明發展變化的歷程,大體上都明白清楚,但是光讀歷史書是不夠的,因為我們祖先的生活場景、思想情緒和行為方式,在一般歷史書中不可能有具體而微的展現,而正是在這方面,古代文學尤其是寫出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古典小說,顯示了它獨特的長處,“把小說當作歷史來讀”,這說法是不錯的。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主要的不是通過小說去考察歷史事實,去“看階級斗爭”,而是要從中領略古代人們的生活態度,他們的道德面貌、倫理關系,他們的言談舉止、人際交往,他們的心理狀態、性格氣質,他們的歡樂愉悅、憂傷悲哀,總之,要看到我們祖先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看《水滸傳》,要看梁山好漢們如何為人坦誠和嫉惡如仇,講信義,重然諾;讀《西游記》,則主要看古代人們為了追求人生信念而如何克服千難萬險,百折不回;讀《三國演義》,則主要看各實力人物如何團結、籠絡和使用人才,以及戰場上的隨機應變、斗智斗勇;讀《紅樓夢》,則重點領會對美好純真人間感情的追尋,和對道德敗壞和偽善作風的唾棄。這些曾經在古典小說中受到著著描寫或者刻意追求,并得到廣泛頌揚的品格和作風,它們可以說都是中華民族精神傳統的核心內涵,我們祖先的心理狀態和文明素質,在這里有相當充分的表露,所以,欲了解過去的中國人心理和中國文明,閱讀古代小說不啻是個捷徑。 了解歷史目的何在?無非是為了汲取前人的成功心得和失誤教訓,從而使我們今人生活得更加睿智、更加高尚、更加健康。通過理解和反思,建設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當北宋學者徐鉉說出“鑒古知今”四個字時,其實他已經掌握了提升自我心智和情感的一把鑰匙,今天的中國社會正處于歷史的大轉折期,為適應社會生活的重大變化,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也處于一個人格的重新塑造期。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面對社會的結構性變化,面對各種新奇和異端文化潮流,在思想意識方面呈現朦朧狀態,甚至感到無所適從。完全舍棄傳統的“新人類”“新新人類”之類的趨向,在部分青少年中有著相當的影響力。然而這些都是歷史轉折期常見的躁動,它們的出現,一方面有其必然性,不值得大驚小怪: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它們并不代表新的文化主流取向,縱觀世界各民族,尤其是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他們在發展的進程中也經歷過類似的階段,也有相當多的社會成員,曾有過類似的迷茫和躁動,但是社會主流文化的形成,終究要被理性的選擇所占據,不會受一時的沖動左右其方向,這是確定不移的,而民族文化和性格,由于它是在漫長的人類族群進化中在各種生存環境因素影響下形成的,所以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其基本面不會在較短的歷史時期有大的改變,即使在社會劇烈巨變之際,歷史文化因子仍將是社會人格演變的基礎成分。試觀今日英、法、德、意,還有日本、韓國,無論是西方或東方民族,他們在實現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也都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性。即使是美國,雖然呈現各種文化融合的面貌,但其主流文化,還是有著強烈特色的。有意思的是,美國歷史總共只有二百余年,嚴格地說,美國沒有古典文學;但他們的大學里卻有許多專家,開設著古典文學課程,而且研究的風氣很盛。他們將其他國家的古典文學(包括中國古典文學),視同自己的古典文學一樣加以學習和研究,可知他們對文學傳統或者傳統文學的重視,決不下于其他任何國家。這種“借鑒”或者“拿來”他國古典文學的做法,同樣陶冶著現代美國人。不妨這樣說:在已經或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當今世界各國中,我們尚看不到不要傳統文化和文學的先例,相反,由于理性地對待傳統'認識到傳統的可貴,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一股腦兒蔑棄傳統,他們的現代化基本上都卓有成效,有鑒于此,我們今天仍有必要對民族文化作深入的清理和認知,辨明民族文化的本諦,以使新文化建設和新民族性格的確立走上健康之路。小說名著既然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予應有的重視。 其次是享受傳統文學的精華。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對文化藝術的享受需求是不斷發展的,同時,文化需求又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特征,為滿足這種需求,愈來愈多的文藝新品種新作品不斷涌現,顯示著文化生產力的強大;同時那些擁有千百年歷史的古老文藝,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唯其歷史悠久,經過時間的篩汰考驗,它們更具有藝術上的完美和經典性,如磁石般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一位哲人曾說過,古希臘神話具有“永恒的魅力”;中國古代的一些經典文學,包括優秀小說在內,同樣有著這種魅力。人們都知道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的戲曲、小說也很發達、很有特色,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只要看今天電視熒屏上經常出現“三國”“水滸”英雄們的身影,以及孫悟空、賈寶玉等人物形象,而且仍然擁有廣大的觀眾群,即可知道它們的生命力幾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逾千百年而不衰。通過閱讀古典小說名著,我們可以與千百年前的人物作心靈的交流,靈魂的共鳴,從而進入跨時代的和諧狀態,得到精神深處的愉悅和享受。古老藝術品雖然看來不夠“新潮”,但它恰如醇酒,存放時間愈久,香味亦愈濃郁,給人帶來的享受是恒久的。 總之,文學先輩創造的小說名著,對于我們不僅是一種珍貴的文化遺存,難得的精神慰藉,更是應當認真面對的經典。魯迅一生工作繁忙,但他在整理中國古典小說的事業上付出了極大精力,完成了《中國小說史略》等著作,成為公認的古典小說研究*之作。胡適在他步入文壇之始,即著手《紅樓夢》等小說考證,作出劃時代的成績。錢鐘書學富五車,但他自述讀得*熟的是小說《西游記》和《儒林外史》。近代思想學術大師不約而同地關注重視古典小說,已經說明了它們的重要分量。中國人在宗法社會里生活了數千年,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都保留著大量屬于“傳統”的成分。以今天的眼光看,傳統中雖有不少落后甚至丑陋的因素,但也寓含著許多值得我們珍視的優秀的“基因”。我們所應當做的,就是“揚棄”的工作,無論“揚”或“棄”,都是為了推進我們的事業和健全我們的人格。珍惜傳統,能使我們人格豐滿;享受傳統,能使我們精神高雅。不能諱言,讀古典小說也是一種文化消費,甚至是一種業余“消遣”,出發點可以是僅憑興趣,但其中確實包含有積極的人文意義,應當引起我們今天讀者包括青少年讀者的加倍關懷。 說了這樣一些頗為抽象的話,回頭再看這套小說名著,我以為無論編者、出版者,都以實際行動表明了他們在傳統與現實之間,架設著文化溝通的橋梁。這套書所選取的,都代表了古典小說成就的某一種極致,也可以說它們都是一座座風光旖旎值得觀覽的山峰;這些小說,具有不同的類型和性格,它們的內涵稱得上充足厚重;而編者選取的眼光也是綜合性的,絕非僅僅出于某一種社會價值和藝術評判標準,所以這些作品綜合起來看,就是一大桌“滿漢全席”,每道菜都值得細細品味。這套書既然是面向青少年讀者的,它對原著在文字上也必然要作若干“加工”,這里主要是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篇幅上的適當壓縮,有利于青少年讀者閱讀興趣的培養。當然,對某些文字比較繁難,甚至有些艱深的作品,編者也作了適度的“改寫”,以消除閱讀上的障礙。這種“縮寫”或“改寫”名著的做法,在世界各國都很風行,也是一種文化普及的規范做法,我半個世紀前讀到的《魯賓遜漂流記》,就是一個縮寫本。當然,做得是否成功,要因事而論。在我看來,這套書的工作做得是相當小心慎重的,體現了對名著的充分尊重,這與時下流行的所謂“戲說”或妄改有著本質不同。另外,由于編者對原著基本精神的領會比較透徹,所以即使是“改寫本”,也并未出現“面目皆非”的難堪局面;更由于編者的語言文字功力較好,所以改寫的部分竟也頗為精彩傳神,這是難能可貴的,至于插圖制作的精美,印刷裝幀的別致,都顯示了對文化事業的嚴肅和負責態度。我相信,無論是編者和出版者,他們都是為了今天青少年的精神豐滿和人格成長,才情愿在這項工作中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我贊賞他們的做法,以為功德無量!
三國演義-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全2冊-白話美繪版 內容簡介
上世紀二十年代,當時上海亞東書局特請胡適、陳獨秀等名家撰寫序言,以“汪元放新標點本”形式印行《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古代“俗文學”名著,作為新文學運動的援應,發生了很大影響,從此古代小說名著的文學地位大為提高,1949年后,政府以“批判繼承民族文化遺產,樹立民族自信心”為方針,大力普及古典文學名著,出版了多部古代小說名著的新整理本,發行量達數百萬部,從此古典小說名著進入民眾的閱讀視野,歷久不衰。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時代社會背景、文化消費的性質和習慣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還應當花費精力去閱讀這些古典文學名著嗎?讀這些書還有意義嗎?答案我想是肯定的。 首先是了解歷史。中華民族有發達的史學傳統,浩如煙海的“正史”和“野史”著作,記載了五千年文明發展變化的歷程,大體上都明白清楚,但是光讀歷史書是不夠的,因為我們祖先的生活場景、思想情緒和行為方式,在一般歷史書中不可能有具體而微的展現,而正是在這方面,古代文學尤其是寫出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古典小說,顯示了它獨特的長處,“把小說當作歷史來讀”,這說法是不錯的。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主要的不是通過小說去考察歷史事實,去“看階級斗爭”,而是要從中領略古代人們的生活態度,他們的道德面貌、倫理關系,他們的言談舉止、人際交往,他們的心理狀態、性格氣質,他們的歡樂愉悅、憂傷悲哀,總之,要看到我們祖先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看《水滸傳》,要看梁山好漢們如何為人坦誠和嫉惡如仇,講信義,重然諾;讀《西游記》,則主要看古代人們為了追求人生信念而如何克服千難萬險,百折不回;讀《三國演義》,則主要看各實力人物如何團結、籠絡和使用人才,以及戰場上的隨機應變、斗智斗勇;讀《紅樓夢》,則重點領會對美好純真人間感情的追尋,和對道德敗壞和偽善作風的唾棄。這些曾經在古典小說中受到著著描寫或者刻意追求,并得到廣泛頌揚的品格和作風,它們可以說都是中華民族精神傳統的核心內涵,我們祖先的心理狀態和文明素質,在這里有相當充分的表露,所以,欲了解過去的中國人心理和中國文明,閱讀古代小說不啻是個捷徑。 了解歷史目的何在?無非是為了汲取前人的成功心得和失誤教訓,從而使我們今人生活得更加睿智、更加高尚、更加健康。通過理解和反思,建設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當北宋學者徐鉉說出“鑒古知今”四個字時,其實他已經掌握了提升自我心智和情感的一把鑰匙,今天的中國社會正處于歷史的大轉折期,為適應社會生活的重大變化,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也處于一個人格的重新塑造期。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面對社會的結構性變化,面對各種新奇和異端文化潮流,在思想意識方面呈現朦朧狀態,甚至感到無所適從。完全舍棄傳統的“新人類”“新新人類”之類的趨向,在部分青少年中有著相當的影響力。然而這些都是歷史轉折期常見的躁動,它們的出現,一方面有其必然性,不值得大驚小怪: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它們并不代表新的文化主流取向,縱觀世界各民族,尤其是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他們在發展的進程中也經歷過類似的階段,也有相當多的社會成員,曾有過類似的迷茫和躁動,但是社會主流文化的形成,終究要被理性的選擇所占據,不會受一時的沖動左右其方向,這是確定不移的,而民族文化和性格,由于它是在漫長的人類族群進化中在各種生存環境因素影響下形成的,所以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其基本面不會在較短的歷史時期有大的改變,即使在社會劇烈巨變之際,歷史文化因子仍將是社會人格演變的基礎成分。試觀今日英、法、德、意,還有日本、韓國,無論是西方或東方民族,他們在實現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也都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性。即使是美國,雖然呈現各種文化融合的面貌,但其主流文化,還是有著強烈特色的。有意思的是,美國歷史總共只有二百余年,嚴格地說,美國沒有古典文學;但他們的大學里卻有許多專家,開設著古典文學課程,而且研究的風氣很盛。他們將其他國家的古典文學(包括中國古典文學),視同自己的古典文學一樣加以學習和研究,可知他們對文學傳統或者傳統文學的重視,決不下于其他任何國家。這種“借鑒”或者“拿來”他國古典文學的做法,同樣陶冶著現代美國人。不妨這樣說:在已經或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當今世界各國中,我們尚看不到不要傳統文化和文學的先例,相反,由于理性地對待傳統'認識到傳統的可貴,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一股腦兒蔑棄傳統,他們的現代化基本上都卓有成效,有鑒于此,我們今天仍有必要對民族文化作深入的清理和認知,辨明民族文化的本諦,以使新文化建設和新民族性格的確立走上健康之路。小說名著既然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予應有的重視。 其次是享受傳統文學的精華。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對文化藝術的享受需求是不斷發展的,同時,文化需求又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特征,為滿足這種需求,愈來愈多的文藝新品種新作品不斷涌現,顯示著文化生產力的強大;同時那些擁有千百年歷史的古老文藝,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唯其歷史悠久,經過時間的篩汰考驗,它們更具有藝術上的完美和經典性,如磁石般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一位哲人曾說過,古希臘神話具有“永恒的魅力”;中國古代的一些經典文學,包括優秀小說在內,同樣有著這種魅力。人們都知道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的戲曲、小說也很發達、很有特色,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只要看今天電視熒屏上經常出現“三國”“水滸”英雄們的身影,以及孫悟空、賈寶玉等人物形象,而且仍然擁有廣大的觀眾群,即可知道它們的生命力幾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逾千百年而不衰。通過閱讀古典小說名著,我們可以與千百年前的人物作心靈的交流,靈魂的共鳴,從而進入跨時代的和諧狀態,得到精神深處的愉悅和享受。古老藝術品雖然看來不夠“新潮”,但它恰如醇酒,存放時間愈久,香味亦愈濃郁,給人帶來的享受是恒久的。 總之,文學先輩創造的小說名著,對于我們不僅是一種珍貴的文化遺存,難得的精神慰藉,更是應當認真面對的經典。魯迅一生工作繁忙,但他在整理中國古典小說的事業上付出了極大精力,完成了《中國小說史略》等著作,成為公認的古典小說研究*之作。胡適在他步入文壇之始,即著手《紅樓夢》等小說考證,作出劃時代的成績。錢鐘書學富五車,但他自述讀得*熟的是小說《西游記》和《儒林外史》。近代思想學術大師不約而同地關注重視古典小說,已經說明了它們的重要分量。中國人在宗法社會里生活了數千年,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都保留著大量屬于“傳統”的成分。以今天的眼光看,傳統中雖有不少落后甚至丑陋的因素,但也寓含著許多值得我們珍視的優秀的“基因”。我們所應當做的,就是“揚棄”的工作,無論“揚”或“棄”,都是為了推進我們的事業和健全我們的人格。珍惜傳統,能使我們人格豐滿;享受傳統,能使我們精神高雅。不能諱言,讀古典小說也是一種文化消費,甚至是一種業余“消遣”,出發點可以是僅憑興趣,但其中確實包含有積極的人文意義,應當引起我們今天讀者包括青少年讀者的加倍關懷。 說了這樣一些頗為抽象的話,回頭再看這套小說名著,我以為無論編者、出版者,都以實際行動表明了他們在傳統與現實之間,架設著文化溝通的橋梁。這套書所選取的,都代表了古典小說成就的某一種極致,也可以說它們都是一座座風光旖旎值得觀覽的山峰;這些小說,具有不同的類型和性格,它們的內涵稱得上充足厚重;而編者選取的眼光也是綜合性的,絕非僅僅出于某一種社會價值和藝術評判標準,所以這些作品綜合起來看,就是一大桌“滿漢全席”,每道菜都值得細細品味。這套書既然是面向青少年讀者的,它對原著在文字上也必然要作若干“加工”,這里主要是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篇幅上的適當壓縮,有利于青少年讀者閱讀興趣的培養。當然,對某些文字比較繁難,甚至有些艱深的作品,編者也作了適度的“改寫”,以消除閱讀上的障礙。這種“縮寫”或“改寫”名著的做法,在世界各國都很風行,也是一種文化普及的規范做法,我半個世紀前讀到的《魯賓遜漂流記》,就是一個縮寫本。當然,做得是否成功,要因事而論。在我看來,這套書的工作做得是相當小心慎重的,體現了對名著的充分尊重,這與時下流行的所謂“戲說”或妄改有著本質不同。另外,由于編者對原著基本精神的領會比較透徹,所以即使是“改寫本”,也并未出現“面目皆非”的難堪局面;更由于編者的語言文字功力較好,所以改寫的部分竟也頗為精彩傳神,這是難能可貴的,至于插圖制作的精美,印刷裝幀的別致,都顯示了對文化事業的嚴肅和負責態度。我相信,無論是編者和出版者,他們都是為了今天青少年的精神豐滿和人格成長,才情愿在這項工作中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我贊賞他們的做法,以為功德無量!
三國演義-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全2冊-白話美繪版 目錄
三國演義-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全2冊-白話美繪版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明代著名小說家、戲曲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生于元末明初,山西并州太原府人。歷史上關于他的生平事跡記錄不多,較為可信的有明代賈仲明編著的《錄鬼簿續編》:“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較為清新。”《稗史匯編》也有只言片語提及,說他“有志圖王”,據傳他還為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張士誠做過幕僚。 羅貫中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等。這些作品中以《三國演義》成就最高,被譽為“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 羅貫中是中國古代章回小說的鼻祖,開章回體小說之先河,對后世影響深遠。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