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歌舞戲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6507184
- 條形碼:9787556507184 ; 978-7-5565-071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歌舞戲曲 內容簡介
南宋臨安城是一座繁華的都市。巍峨壯觀的宮闕,遍及城內的樓宇,寬闊整潔的御街,通宵達旦的夜市,處處透露著京都的繁榮景象。 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也產生了新的需求。都市里出現了*早的劇場——瓦舍勾欄,歌舞、雜劇、南戲、雜技、傀儡、影戲等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興盛起來。各種傳統風俗節日增加了許多文化娛樂內容,節日活動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這不僅體現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為彰顯臨安城繁華都市生活的一道風景線。
歌舞戲曲 目錄
一、宮廷歌舞
二、民間歌舞
第二章 宋雜劇
一、宋雜劇的演出
二、宋雜劇劇目
三、宋雜劇表演
四、瓦舍勾欄
第三章 南戲
一、南戲在都城臨安
二、南戲的藝術體制
三、杭州南戲劇目遺存
第四章 雜技、傀儡戲與影戲
一、雜技
二、傀儡戲
三、影戲
歌舞戲曲 節選
《歌舞戲曲/南宋皇城記憶》: 一、南戲在都城臨安 北宋末葉到元末明初,臨安城又流行一種完整的戲曲藝術形式——南戲,又稱“戲文”。因源于兩宋之交浙江溫州地區,故時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戲文原只囿于溫州一地,自南宋初年即向外拓展,首先是北上傳人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時間至遲在宋光宗朝.到了元代,為了同北曲雜劇即金元雜劇相區別,又稱作“南曲戲文”,簡稱“南戲”。南戲興起的時間,根據明代祝允明(1461-1527)在《猥談》里說:“南戲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余見舊蹀,其時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據考證,趙閎夫大約是南宋光宗朝前后人,其時在杭州做官的趙閎夫張榜禁止一批包括《趙貞女蔡二郎》在內的南戲劇目。可知當時的杭州,戲文已頗具勢力,不然也不至于引起士大夫如此惱怒,以至下令榜禁.據專家考證,祝允明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南戲形成在前,產生比較成熟的劇本在后,其間相差幾十年,這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 時代較祝允明晚的徐渭在《南詞敘錄》里關于南戲興起的說法,可以與祝允明之說相互印證,他說:“南戲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故劉后村有‘死后事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日‘永嘉雜劇’。又日‘鶻伶聲嗽’,其曲則宋人詞而益以里巷歌謠,不葉宮調,故士夫罕有留意者。” 南戲自宣和間濫觴,至宋室南渡盛行,在其逐步發展成熟的過程中,杭州是其重要的一個地方,說杭州是南戲發祥地一點都不為過.據《南詞敘錄》記載,初興時“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官調,亦罕節奏,徒取其畸農、市女順口可歌而已,諺所謂‘隨心令’者,即其技歟?間有一二葉音律,終不可以例其余,烏有所謂九官?……多見其無知妄作也”。可見,南戲誕生之初是何等粗糙、簡陋與不成熟。可是到了南宋中后期以后,特別是進入大都市臨安(杭州)以后,這種面貌就大為改觀了. 南宋皇朝建都臨安(杭州)后,社會的安定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不僅演劇場所遍布城內外,而且人口眾多,聚集起大批觀眾群,以及為之編寫劇本的文人士子,所以當永嘉雜劇這種村坊小戲流入當時*繁華的大都市后,廣泛吸收了北方雜劇藝術的成就,便迅速得到發展,逐漸成熟演變為較為完整的戲曲形式——南戲。其不僅為杭城市民所喜愛,而且引起文人士子們的注意和興趣,并開始為之撰寫劇本。北宋末葉到元末明初,杭州出現了專為南戲演出編寫劇本的民間書會組織“古杭書會”、“武林書會”等,周德清《中原音韻》說:“南宋都杭,吳興與切鄰,故其戲文如《樂昌分鏡》等類,唱念呼吸,皆如約韻.”指出了南宋杭州有戲文“《樂昌分鏡》等類”.元代劉一清《錢塘遺事》卷六“戲文誨淫”條曰:“湖山歌舞,沉酣百年。賈似道少時,挑撻尤甚,自入相后,猶微服間,或飲于伎家。 ……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