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天與民藏-中國古代書畫卷-(全二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52349
- 條形碼:9787501052349 ; 978-7-5010-5234-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天與民藏-中國古代書畫卷-(全二冊) 內容簡介
本書是北京收藏家協會和首都博物館共同組織的京津冀民間收藏的圖錄。古質今妍為書法卷,本冊收錄了民間收藏39件書法作品,并請相關專家鑒定考證。本書的藏品源于京津冀三地民間收藏家,這些藏品從方方面面反應映出京津冀在地緣、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密不可分的聯系。
天與民藏-中國古代書畫卷-(全二冊)天與民藏-中國古代書畫卷-(全二冊) 前言
《天與民藏》古書畫卷——序言
唐吟方
張伯駒先生在1960年代初期曾寫過一篇《北京清末以后之書畫收藏家》文章。文中歷數晚清以來北京地區重要的古書畫收藏家,如顏景賢、楊蔭北、關柏珩、葉恭綽、寶瑞臣、袁玨生、溥心畬、衡亮生、邵禾父、朱翼庵等。事實上,張伯駒也是海內聞名的收藏家。他在民國時期收藏了大量的劇跡,儕身大收藏家之列,著有《叢碧書畫錄》。張伯駒在文中也述及清末民初一些古書畫的收藏遞傳情況,并對諸家的鑒賞作了品評。這篇文章為我們勾勒出清末民國北京地區重要收藏家的大致狀況和他們的收藏專長。此后,史樹青先生也在他的《書畫鑒真》一書中,對北京收藏家的脈絡也有過零星的論述。由這二位收藏界前輩的文章,可以看到20世紀前50年北京地區古書畫收藏界的概貌。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北京收藏界的格局出現了新的面貌。古書畫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雖然被視為遺傳統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但在一個時期內也被視為“四舊”,打入另冊,舊時代過來的那些名士當時已無力置喙。但是職任于新政府中的一些高級干部,意識到這是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熱忱地投身到其中,承擔起本應由高門巨族或達官貴人承擔的歷史重任。像谷牧、李一氓、李初黎、田家英、陳英、朱光、肖勁光、孫大光、李耀文、黃鎮等都是新中國老干部收藏家里的代表人物。與此同時,北京文化界教育的名人、學者也是建國后收藏界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如鄧拓、夏衍、徐悲鴻、黃胄、周懷民、高名凱等的收藏也頗為可觀。匯合從民國過來的收藏世家,構成新中國北京收藏界的整體陣容。
天津作為北方重要大都市,在民國時期曾是許多軍政界高官退養后的首選地。上至末代帝皇、北洋時下野的總統,下至商賈巨富,這些軍政商界名流要人往往挾裹著大量的收藏寓居天津,天津因此成了北京之外北方*重要的收藏家聚集地,雄視北方。至于河北這個燕趙之地,歷來藏龍臥虎,英才輩出,古玩行業的不少俊才出于河北?梢哉f今天出現的“京津冀文化一體化”概念,早在20世紀初的收藏圈已經形成,還包括這一地區藏品與藏界人才資源的共享。
本卷匯集的24件古代繪畫作品,經過我們的精心遴選的佳作,多數來自京津冀收藏圈的珍藏,由此可見北方民間收藏的豐厚與活躍。藏品顯示了今天的北方收藏家與20世紀這一地區重要收藏家之間深厚的淵源。有不少作品的換手就完成于上世紀后50年至本世紀初,顯見不同時期藏家之間的關聯,涉及的內容有收藏史中*重要的流傳與傳遞問題、作品鑒定與藝術史上名家名作的再認識以及某些作品作者的歸屬問題。其他如藝術史的中外交流問題、印鑒使用與作者身世問題。這本以藏品為名義的古代繪畫作品集,聚焦了與收藏、鑒定、藝術史相關的諸多門類的問題,通過具體的作品,展示其豐富的藝術內蘊與歷史文化信息。
八大山人山水冊頁,原為北京大學教授高凱名舊藏。他是建國前后北京高校中以收藏盛名的名學者,藏品集中在明清兩代,頗多名品,由學者鄧之誠為其掌眼。撇開八大山水藝術成就不論,單就藏家流露出來的趣味和指向,可以看到20世紀中期類似高凱名這樣學者的收藏取向,已充分注重到藏品的藝術史含量。
與鑒定史有關的有蔣廷錫的《工筆花鳥軸》。蔣廷錫傳世作品面目有二類:一類構圖工整設色艷麗者,多為馬元馭父子及門客潘林代筆。另一類帶有“水墨渲染”特征且畫面淡雅清新的,是蔣廷錫的真筆。這件原藏清宮的蔣畫,曾經徐邦達、劉九庵先生過眼,二家題跋對蔣廷錫畫風來源、特征、代筆及傳世面貌等問題都有關涉,指出這是蔣氏晚年的標準品。劉九庵說蔣的真筆:“一洗膠粉空通藉后矜重,不茍作”,“傳世作品有一種構圖工整設色艷麗者,多為代筆之作,以其無水墨渲染多得天真之逸趣也”。 劉九庵的題跋透露了真筆與代筆的區別 ,對于蔣廷錫“代筆”作了澄清,可以說這是由鑒定家的研究成果,解決了長期以來蔣廷錫“代筆”給美術史帶來的認識誤區。
仇英的《山水人物圖軸》原題為 “御府內藏元人院畫工筆山水精品”,曾入《石渠寶笈》。徐邦達先生從畫面的挖損痕跡斷定此為被好事者挖改成宋元人款,而仇英傳世作品中有不題字不鈐印的習慣(右軍書扇圖巨軸、蘭亭觀鵝圖折扇等皆是如此),而此作所有的宋元矩度,乾隆及清宮侍臣們都未察覺,遂以元人作品收入《石渠寶笈》。此后這件作品流出內府,題款又被挖去,還其本來面目。徐邦達先生綜合畫風、筆墨、構圖及收藏印鑒因素,判斷原作出于仇英,使這件在流傳過程中反復被挖改的劇跡,恢復其本來面目。
文徵明的《競秀爭流圖卷》是一件流傳有緒的名作。*早受畫者為與文徵明同籍蘇州的嘉靖進士陸子傳。陸的詩、文、書、畫皆宗法文氏。入清后*早為蘇州收藏家繆曰藻所有,著有《寓意集》四卷。這是繆日藻寫成《寓意集》后獲得的藏品,故未載入《寓意集》。咸豐年間該卷為可盦法良所得,據他在該卷題簽中提及得于咸豐二年九月,地點為袁浦官廨。并鈐“可盦鑒賞圖書印”。法良其人歷史記載甚少,啟功先生考證法良為滿族瓜爾佳氏,并有詩文存世。清同光年間,此卷入藏恭親王府。該卷鈐蓋有十多方恭親王的印章。后又傳至其子載瀅,卷中 “繼澤堂珍藏印”即是其收藏印。另外,該卷還有文徵明子文嘉一跋。入藏“積翠園”后,又經當代鑒藏家張伯駒、啟功、謝稚柳等題跋。這個卷子由蘇州、淮安至北京的遞藏經歷,與京杭大運河上三個歷史名城有關 ,記錄了該卷由南而北的時間歷程。
以圖存史的范例,可推洪范的《春江歸棹圖》。這是林㑺離任四川布政使后,他的繼任者楊揆請洪范執筆畫贈林㑺一個卷子,帶有表彰之意。卷后過錄楊揆、董教增、姚令儀、吉升保、嚴士鋐、石作瑞、宋鳴琦、沈達、吳昇、程尚濂、張人龍等人寫給林㑺的送別詩。詩的作者都是林儁任官四川的同僚,由于了解林儁其人, 很多內容是珍貴的地方史料。林儁在四川任官40年,是一位有政聲的地方官員, 主持過加固修筑都江堰各堰工程,他撰寫的《告示牌》、《祈水記》、《祭通佑王顯英王文》至今還保存在都江堰。在金川西藏暨平秀山之役時任承辦軍需, 立下汗馬功勞。林㑺還有多年基層工作的經歷, 曾署四川安縣、威遠、樂山、溫江、榮縣捕頭,擔任成都、華陽知縣,直至官四川按察使、布政使,惠政愛民,頌聲載道,深得川人敬仰。他還是享有清代“蜀中**詩人之稱” 張問陶的岳父。這件詩畫并茂、包含豐富文獻信息的長卷,狀繪出一位勤政清廉的地方官員的形象。林儁為順天大興籍,也就是今天北京的大興人。前些年林儁的墓碑在大興的舊宮發現,這個卷子應是與北京史有關聯的圖像與史料相結合的珍貴文獻。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晚明伍梅伍的《松溪高逸圖》,這件冊幅不大的頁尺,畫面分布著六個組人物,內容似為訪友引出,寫出沿途所見騎行、讓道、禮佛、斗茶、作書等等,通過內觀與外察,頗能窺見作者心思細密及捕捉之敏銳,名為山水,如果換一個角度,就圖中所刻劃的物質生活的器具、車馬、服飾、屋宇商鋪等狀況而言,是一件饒有歷史意味的社會風俗畫。
本卷收錄的古代繪畫作品,對于整個京津冀收藏體系來說,只是這一地區民間收藏的一部分,我們相信隨國家文化政策的開放與惠政,會有更多的民間收藏精品進入社會文化體系,走近公眾的視野,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共有的文化財富 。本卷的選編出版只是這個領域工作的開始。我們希望以此為發端,在探索民間收藏為社會服務上做一點有益的嘗試,以此助力京津冀收藏文化圈的打造。
天與民藏-中國古代書畫卷-(全二冊) 目錄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