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梵室殊嚴:敦煌莫高窟第361窟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703474
- 條形碼:9787552703474 ; 978-7-5527-0347-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梵室殊嚴:敦煌莫高窟第361窟研究 本書特色
★16開平裝,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莫高窟第361窟,建于9世紀40年代,是敦煌中古時期*具代表性的密教洞窟,也是那個時代唯*一個保存較好的密教洞窟
★莫高窟第361窟所包含的不僅僅是一幅幅精彩的壁畫,還有敦煌佛教界在吐蕃時期的理想與追求
★作者趙曉星,歷史學博士,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敦煌文獻與石窟研究,曾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等多個課題
“山頭谷地,佛剎之精麗難名;窟宇之間,梵室之殊嚴莫喻。”這是一千多年前,古人面對莫高窟時發出的贊嘆。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霜,谷地的佛剎只留下寥寥的身影,而數百個洞窟仍如昔日般精妙絕倫。歷史在無意間總有一些偏愛,一千年的世事變遷歲月流轉,卻仍有一些洞窟宛如初建。莫高窟第361窟就是這樣一個歷經千年而容顏不改的洞窟,這個洞窟建于9世紀40年代,是敦煌中古時期*具代表性的密教洞窟。
公元786年至848年,是吐蕃統治敦煌時期,也是敦煌歷史上的中唐時期。吐蕃這個軍事強大的王朝雖然占領了敦煌,卻同時也被敦煌先進的文明所征服。當時的吐蕃統治者崇奉佛教,對自古以來就是佛教圣地的敦煌頗為看重。這個時期,是吐蕃佛教的前弘期,也是敦煌佛教*為興盛的年代。由于吐蕃的占領,敦煌的佛教面臨前所未有的局面:中原、吐蕃、西域甚至印度和尼泊爾,各種佛教文明在這里相遇碰撞,一時間敦煌成了多種佛教思想與藝術的匯集之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唐晚期的莫高窟營建了一批高水平的洞窟。莫高窟第361窟就是其中之一,更為難得的是,這個洞窟是這個時代唯一一個保存較好的密教洞窟。
中唐時期,被認為是敦煌密教鼎盛期的開始。對盛唐漢傳密教的繼承與對吐蕃密教的接納,加上經吐蕃傳人的印度、尼泊爾密教內容,共同造就了這時敦煌密教的復雜與興盛,也開創了敦煌密教的鼎盛時期。然而,這時的敦煌雖然保留了不少密教作品,但以密教思想作為中心營建的洞窟少之又少,能夠保存這樣完整的更是僅此一例。對于吐蕃佛教前弘期的密教研究來說,莫高窟第361窟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吐蕃本土幾乎找不到時代這么早保存如此完整的密教遺存。
莫高窟第361窟就像一把通向敦煌吐蕃時期的鑰匙,她所包含的不僅僅是一幅幅精彩的壁畫,而是敦煌佛教界在吐蕃時期的理想與追求。透過第361窟,我們看到的是中唐時期修行者對自身的救贖,對彼岸凈土的堅定信念。在陷蕃初期的失落與迷茫之后,在眾多佛教思想的涌人與沖擊下,敦煌的修行者在這一時期終于找到了一條解脫之路,在思想與境界的升華之后完成了第361窟的營建。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個小小的洞窟將為我們展現一個前所未有的神秘世界……
梵室殊嚴:敦煌莫高窟第361窟研究 內容簡介
“山頭谷地,佛剎之精麗難名;窟宇之間,梵室之殊嚴莫喻。”這是一千多年前,古人面對莫高窟時發出的贊嘆。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霜,谷地的佛剎只留下寥寥的身影,而數百個洞窟仍如昔日般精妙絕倫。歷史在無意間總有一些偏愛,一千年的世事變遷歲月流轉,卻仍有一些洞窟宛如初建。莫高窟第361窟就是這樣一個歷經千年而容顏不改的洞窟,這個洞窟建于9世紀40年代,是敦煌中古時期具代表性的密教洞窟。 公元786年至848年,是吐蕃統治敦煌時期,也是敦煌歷史上的中唐時期。吐蕃這個軍事強大的王朝雖然占領了敦煌,卻同時也被敦煌先進的文明所征服。當時的吐蕃統治者崇奉佛教,對自古以來就是佛教圣地的敦煌頗為看重。這個時期,是吐蕃佛教的前弘期,也是敦煌佛教為興盛的年代。由于吐蕃的占領,敦煌的佛教面臨局面:中原、吐蕃、西域甚至印度和尼泊爾,各種佛教文明在這里相遇碰撞,一時間敦煌成了多種佛教思想與藝術的匯集之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唐晚期的莫高窟營建了一批高水平的洞窟。莫高窟第361窟就是其中之一,更為難得的是,這個洞窟是這個時代一個保存較好的密教洞窟。 中唐時期,被認為是敦煌密教鼎盛期的開始。對盛唐漢傳密教的繼承與對吐蕃密教的接納,加上經吐蕃傳人的印度、尼泊爾密教內容,共同造就了這時敦煌密教的復雜與興盛,也開創了敦煌密教的鼎盛時期。然而,這時的敦煌雖然保留了不少密教作品,但以密教思想作為中心營建的洞窟少之又少,能夠保存這樣完整的更是僅此一例。對于吐蕃佛教前弘期的密教研究來說,莫高窟第361窟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吐蕃本土幾乎找不到時代這么早保存如此完整的密教遺存。 莫高窟第361窟就像一把通向敦煌吐蕃時期的鑰匙,她所包含的不僅僅是一幅幅精彩的壁畫,而是敦煌佛教界在吐蕃時期的理想與追求。透過第361窟,我們看到的是中唐時期修行者對自身的救贖,對彼岸凈土的堅定信念。在陷蕃初期的失落與迷茫之后,在眾多佛教思想的涌人與沖擊下,敦煌的修行者在這一時期終于找到了一條解脫之路,在思想與境界的升華之后完成了第361窟的營建。
梵室殊嚴:敦煌莫高窟第361窟研究 目錄
第二章 發現十二天
第三章 赴會的眾佛
第四章 持戒而成佛
第五章 文殊的神跡
第六章 普賢的示現
第七章 現世和彼岸
第八章 加持與成就
第九章 遺失的主尊
第十章 突顯的意象
第十一章 至高的供養
第十二章 區域與組合
第十三章 多元與變革
第十四章 宗教與社會
第十五章 繼承與流傳
圖版目錄
參考文獻
后記
梵室殊嚴:敦煌莫高窟第361窟研究 節選
梵室殊嚴:敦煌莫高窟第361窟研究 作者簡介
趙曉星,1980年生,吉林梅河口人,歷史學博士,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敦煌文獻與石窟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等多個課題,在《文藝研究》、《中國藏學》《蘭州大學學報》《敦煌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