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傳統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176563
- 條形碼:9787564176563 ; 978-7-5641-765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統樂論 內容簡介
全文共分八章, 緒論、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條件、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 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等。
中國傳統樂論 目錄
前言
**章 緒論
**節 課題之緣起
一、釋名與研究的性質、范圍
二、課題之緣起
1.心理學與民族學——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
2.心理學與民族音樂學——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心理學層面
3.民族心理學與音樂心理學——音樂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拓展
4.美學與民族音樂學——民族音樂學研究的美學層面
5.美學、心理學、民族學與民族音樂學——“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學”的學科預設
三、相關研究狀況的述評
第二節 本研究的方法論
一、非實證性方法
1.科學心理學與人文心理學
2.個體心理學與民族心理學
3.審美心理學與心理美學
4.小結
二、宏觀研究視角
三、跨文化的研究方法
四、跨學科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第四節 幾點說明
一、關于研究對象的特質——“松散”之嫌
二、關于研究對象的范圍——“宏大”之嫌
三、關于寫作表述風格——“散文”之嫌
四、小結
第二章 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條件
**節 自然系統的作用
一、地理環境的作用
1.山脈、水系的影響——寄情山水
2.氣候因素的影響——樂分南北
二、人種特征的作用
第二節 社會系統的作用
一、生產方式的制約
二、社會政治結構的規范
三、哲學、倫理思想的浸潤
四、宗教、宗法的分流
五、原始神話的滋養
第三節 心理積淀——集體無意識的作用
第三章 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
**節 世界性
一、自然規律
1.律制
2.節奏
二、心理期待
1.音強、音高
2.速度
3.調式
三、思維方式
1.旋律
2.結構
四、音響心理
第二節 民族性
一、民族性與世界性關系之辨析
二、民族性與“西-中”音樂文化誤讀
三、民族性與“中-西”音樂文化誤讀
第三節 民族性與世界性的交融
一、交融的發展進程
二、交融的實例分析
三、交融的條件選擇
四、交融的理想模式
第四章 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節 穩定性
第二節 變異性
一、歷時性變異
1.音色審美的變異性
2.調式審美的變異性
二、共時性變異
第三節 穩定性與變異性的辯證統一
一、外向融合與內向固守
二、偏離創新與回歸繼承
第五章 中國人音樂審美中的形式要素與組織手段
**節 形式要素
一、音色
1.近人聲
2.尚自然、多樣化、個性化
3.偏高頻的清、亮、透
4.甜、脆、圓
5.重鼻音
二、音程
第二節 組織手段
一、五聲簡約
二、調式從宮
1.社會背景
2.美學背景
3.宮調理論
4.調式理論
三、旋律至上
1.旋律是體現音樂民族性的**要素
2.中國人音樂審美中的旋律至上
四、旋法規律
1.游
2.圓
五、音樂結構
1.音樂結構中的統一與重復
2.中西音樂結構思維的差異
3.程式中的規范與創新
第六章 中國人音樂審美中的聯覺心理
**節 聯覺——中國人音樂審美中的通感心理
一、對中國以往藝術通感研究的綜述
二、中國人通感心理的描述與心理學分析
1.古代樂論中的相關描述
2.近現代文獻中的相關描述
三、中國人音樂通感心理的內在成因探悉
1.整體思維、多覺互用
2.藝術綜合、同構共生
3.“成于樂”、“游于藝”
第二節 味覺——味覺與中國音樂審美
一、中西美學對照下的味覺地位
1.對西方美學“唯耳眼論”的辨析v
2.中國美學中對味覺感知的重視
二、中國音樂中的味覺審美_
1.中國音樂審美中味覺感知的傳統
2.飲食口味的地域分布與民族音樂風格——對以往音地關系探討的補充
3.口味-性格-審美偏向-音樂風格
第七章 中國人音樂審美中的心理偏向
**節 優美范疇的陰柔偏向——兼談民族性別
角色的社會化
一、陰柔偏向的文化背景
二、“月”之母題與陰柔偏向
三、民歌中的陰柔偏向
四、戲曲中的陰柔偏向
五、當代樂壇的陰柔偏向
六、性別視角的學理闡釋
七、陰陽共濟、行天地之道
第二節 悲劇范疇的尚悲偏向——音樂喜悲
一、尚悲心理的歷史淵源
1.先秦
2.兩漢
3.魏晉
4.元明清
二、悲情音樂的題材分類
1.政怨
2.士怨
3.思愁
4.別恨
5.閨怨
6.悲秋
7.暮愁
8.夜悵
三、尚悲心理的民族特點
1.中西美學悲劇性之比較
2.中國悲劇的民族性
3.中國音樂悲情的表現手段
4.小結
第八章 民族性格與音樂民族審美心理
**節 普通心理學與民族心理學中的氣質、性格的類型化
一、個體氣質、性格的類型劃分
二、民族性格與個體性格的關系
第二節 民族氣質、性格類型與音樂審美心理關系的宏觀比較
一、中西比較
二、世界諸民族之比較
1.意大利
2.法國
3.德國
4.英國
5.俄羅斯
6.美國
7.非洲和澳洲
第三節 民族性格對音樂審美心理制約的個案研究
一、傣族
二、苗族
三、畬族
四、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章 緒論
**節 課題之緣起
一、釋名與研究的性質、范圍
二、課題之緣起
1.心理學與民族學——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
2.心理學與民族音樂學——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心理學層面
3.民族心理學與音樂心理學——音樂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拓展
4.美學與民族音樂學——民族音樂學研究的美學層面
5.美學、心理學、民族學與民族音樂學——“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學”的學科預設
三、相關研究狀況的述評
第二節 本研究的方法論
一、非實證性方法
1.科學心理學與人文心理學
2.個體心理學與民族心理學
3.審美心理學與心理美學
4.小結
二、宏觀研究視角
三、跨文化的研究方法
四、跨學科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第四節 幾點說明
一、關于研究對象的特質——“松散”之嫌
二、關于研究對象的范圍——“宏大”之嫌
三、關于寫作表述風格——“散文”之嫌
四、小結
第二章 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條件
**節 自然系統的作用
一、地理環境的作用
1.山脈、水系的影響——寄情山水
2.氣候因素的影響——樂分南北
二、人種特征的作用
第二節 社會系統的作用
一、生產方式的制約
二、社會政治結構的規范
三、哲學、倫理思想的浸潤
四、宗教、宗法的分流
五、原始神話的滋養
第三節 心理積淀——集體無意識的作用
第三章 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
**節 世界性
一、自然規律
1.律制
2.節奏
二、心理期待
1.音強、音高
2.速度
3.調式
三、思維方式
1.旋律
2.結構
四、音響心理
第二節 民族性
一、民族性與世界性關系之辨析
二、民族性與“西-中”音樂文化誤讀
三、民族性與“中-西”音樂文化誤讀
第三節 民族性與世界性的交融
一、交融的發展進程
二、交融的實例分析
三、交融的條件選擇
四、交融的理想模式
第四章 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節 穩定性
第二節 變異性
一、歷時性變異
1.音色審美的變異性
2.調式審美的變異性
二、共時性變異
第三節 穩定性與變異性的辯證統一
一、外向融合與內向固守
二、偏離創新與回歸繼承
第五章 中國人音樂審美中的形式要素與組織手段
**節 形式要素
一、音色
1.近人聲
2.尚自然、多樣化、個性化
3.偏高頻的清、亮、透
4.甜、脆、圓
5.重鼻音
二、音程
第二節 組織手段
一、五聲簡約
二、調式從宮
1.社會背景
2.美學背景
3.宮調理論
4.調式理論
三、旋律至上
1.旋律是體現音樂民族性的**要素
2.中國人音樂審美中的旋律至上
四、旋法規律
1.游
2.圓
五、音樂結構
1.音樂結構中的統一與重復
2.中西音樂結構思維的差異
3.程式中的規范與創新
第六章 中國人音樂審美中的聯覺心理
**節 聯覺——中國人音樂審美中的通感心理
一、對中國以往藝術通感研究的綜述
二、中國人通感心理的描述與心理學分析
1.古代樂論中的相關描述
2.近現代文獻中的相關描述
三、中國人音樂通感心理的內在成因探悉
1.整體思維、多覺互用
2.藝術綜合、同構共生
3.“成于樂”、“游于藝”
第二節 味覺——味覺與中國音樂審美
一、中西美學對照下的味覺地位
1.對西方美學“唯耳眼論”的辨析v
2.中國美學中對味覺感知的重視
二、中國音樂中的味覺審美_
1.中國音樂審美中味覺感知的傳統
2.飲食口味的地域分布與民族音樂風格——對以往音地關系探討的補充
3.口味-性格-審美偏向-音樂風格
第七章 中國人音樂審美中的心理偏向
**節 優美范疇的陰柔偏向——兼談民族性別
角色的社會化
一、陰柔偏向的文化背景
二、“月”之母題與陰柔偏向
三、民歌中的陰柔偏向
四、戲曲中的陰柔偏向
五、當代樂壇的陰柔偏向
六、性別視角的學理闡釋
七、陰陽共濟、行天地之道
第二節 悲劇范疇的尚悲偏向——音樂喜悲
一、尚悲心理的歷史淵源
1.先秦
2.兩漢
3.魏晉
4.元明清
二、悲情音樂的題材分類
1.政怨
2.士怨
3.思愁
4.別恨
5.閨怨
6.悲秋
7.暮愁
8.夜悵
三、尚悲心理的民族特點
1.中西美學悲劇性之比較
2.中國悲劇的民族性
3.中國音樂悲情的表現手段
4.小結
第八章 民族性格與音樂民族審美心理
**節 普通心理學與民族心理學中的氣質、性格的類型化
一、個體氣質、性格的類型劃分
二、民族性格與個體性格的關系
第二節 民族氣質、性格類型與音樂審美心理關系的宏觀比較
一、中西比較
二、世界諸民族之比較
1.意大利
2.法國
3.德國
4.英國
5.俄羅斯
6.美國
7.非洲和澳洲
第三節 民族性格對音樂審美心理制約的個案研究
一、傣族
二、苗族
三、畬族
四、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中國傳統樂論 作者簡介
施詠(1971一),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教授,雙博士后,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政府“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出版專著《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概論》《弦外之音——當代古琴文化傳承實錄》等12部,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其中CSSCI、中文核心刊物70余篇,《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一篇,單篇論文中國知網下載逾4600次,入選2008年度全國藝術學高被引論文前10位。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子課題,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全國教育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一等、二等資助等省部級以上課題數十項;獲教育部、省政府哲社優秀成果獎4次。
書友推薦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