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02859
- 條形碼:9787559802859 ; 978-7-5598-0285-9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 本書特色
在《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這本書里,陳滯冬先生研究與探討了“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的各項議題。*章談到文人畫與書畫同源理論的淵源;理學、道家思想、禪宗對文人性的介入與影響;以及文人畫與書法的相互作用、影響。第二章主要談中國山水畫包含的文人精神,包括文人追求與大自然生命的和諧、天人合一的理論。第三章則講述了花鳥畫對于中國文人的象征意義,及其花鳥畫包含的文人精神。第四章專門探討了書法的形成、發展及其內在的精神,特別是與文人相關發展起來的各種延伸象征。第五章講到文人書畫的重要理論,包括中國書畫的現代解釋,總結了中國書畫的過去及作者對中國書畫未來發展的見解。全書思考了關于中國書畫理論的若干重要議題,是建設現代中國書畫藝術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
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 內容簡介
《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一書思考了關于中國書畫理論的若干重要議題,是建設現代中國書畫藝術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此書不同于其它已出版的中國書畫論著,有價值的想法和值得重視的觀點甚少,在這本《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中,讀者所能看到作者明確的觀點和確鑿的敘述,是在其它著作難以見到的,這也是此書在學界為人關注、充滿價值的地方。作者自己作為一個中國畫畫家,這一特殊的身份與一般中國書畫研究者不太一樣,既有創作實踐的積累,又精熟古人畫論、書論,更能周旋于創作與理論兩點之間而用其長,將自己創作中國畫的多年體驗、感受與中國傳統書畫理論研究融合起來,得出一部研究中國書畫藝術的歷史與理論的著作。
此書為《玉山堂文集》叢書中的一冊,出版將能更加完善地呈現作者的學術造詣,使讀者更加系統地閱讀到作者的學術成果。本書為舊著修訂版,前兩版在海內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且供不應求,本書的出版將滿足中國藝術史論專業研究者和中國書畫愛好者的需求,同時有可能出售海外版權,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和理論價值。
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 目錄
**節 中國書畫的精神素質
一、書畫同源說——文人畫的還魂術
二、筆墨游戲與人生游戲
三、文人性與詩書畫三位一體
第二節 繪畫的原始方式與文人性的介入
一、理學的滲透
二、道家思想與畫境
三、禪宗與禪畫 第三節 從教化到表現
一、功利主義的局限
二、畫工的方式與畫家的方式 第四節 書法:漢字的怪胎
一、漢字與書法
二、書法作為藝術
第五節 書法不是寫字
一、書寫的藝術
二、書法的空間與時間
三、書法的創造
第二章 山水之樂
**節 仁智者的精神態度
一、向山川致敬
二、自然與自由精神
三、與大自然生命的和諧
第二節 天人合一與自然山水的變態
一、與天同儔
二、靜極而動
三、永恒的夢幻之光
第三節 個性化的宏觀把握
一、胸中自有丘壑
二、我自用我法
三、雅俗之別
第四節 代山川而言
一、與易象同體
二、豈有桃源堪避世
第五節 筆情墨趣
一、一畫
二、水暈墨章
第三章 水木清華
**節 回歸自然的遐想 一、何可一日無此君 二、墨君 三、寫竹還應八法通 第二節 自然之道與人倫之道 一、天地始定之象 二、愛梅與怕梅 三、高尚其事 第三節 諷喻與暗示 一、象征 二、達其性情形其哀樂 三、一拳打破去來今 第四節 筆痕的魅力 一、直從書法演畫法 二、生命韻律的展開 第四章 從抽象到抽象 **節 書之妙道神彩為上 一、生命的形式
二、唯觀神彩不見字形
三、瘋狂的僧人書法家
第二節 書品與人品
一、書如其人
二、人格修煉與人性表現
三、森嚴的精神等級
第三節 符號的個性
一、筆法的意義
二、風骨與神情
第五章 無窮的困惑
**節 個人主義的藝術原則
第二節 偽古典主義
第三節 中國書畫的現代解釋
后 記
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 作者簡介
陳滯冬,1951年生于成都。1984年獲四川省政府頒“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科研成果獎”。1985年四川省總工會頒“四川省職工自學成材獎”。1987年四川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93年四川美術家協會在四川美術展覽館舉辦《’93陳滯冬畫展》。曾供職成都永陵博物館、四川師范大學中文系、四川省外文書店藝術部。現為自由職業書畫家、自由撰稿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年書法理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創作評審委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巴蜀文藝基金獎書法類評委。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