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920482
- 條形碼:9787569920482 ; 978-7-5699-2048-2
- 裝幀:9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 本書特色
一路培養孩子擁有好的工作能力與習慣,是多么重要的長程目標。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蔡穎卿以“工作”為題,透過身教、實踐,幫助孩子扎下責任的深根、豐實獨立的品性,進而養成解決人生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永遠擁抱“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生命熱情。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部分是作者寫給父母與孩子的教養札記,透過各種生活故事,從工作觀、工作價值、工作技術到工作互動等面向,分享如何培育孩子的工作性格和責任感,做好奠基與扎根的功課;
第二部分是蔡穎卿的女兒寫的英文日記,以及蔡穎卿與女兒的直接溝通和反思,呈現親子間工作理念的傳遞交流,女兒的自我探索也等于是獨立精神的實際體現;一路培養孩子擁有好的工作能力與習慣,是多么重要的長程目標。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蔡穎卿以“工作”為題,透過身教、實踐,幫助孩子扎下責任的深根、豐實獨立的品性,進而養成解決人生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永遠擁抱“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生命熱情。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部分是作者寫給父母與孩子的教養札記,透過各種生活故事,從工作觀、工作價值、工作技術到工作互動等面向,分享如何培育孩子的工作性格和責任感,做好奠基與扎根的功課;
第二部分是蔡穎卿的女兒寫的英文日記,以及蔡穎卿與女兒的直接溝通和反思,呈現親子間工作理念的傳遞交流,女兒的自我探索也等于是獨立精神的實際體現;
第三部分則延伸至對所有年輕工作者的關懷。以蔡穎卿的經驗分享為開端,探索在工作中轉化心態、培養自我、磨練實力到圓夢創業的原則與想法,*后以年輕工作者的群像采訪為總結,鼓勵每個年輕的孩子與工作建立美好的關系,朝真正的人生志趣穩步前進。
蔡穎卿說:“為了使孩子早早建立一種健康、堅強的工作性格,我從小就和她們談工作;我期待教養是培養的工作,而非日后導正的功課。”
蔡穎卿的教養理念,是既實用又美好的教養理念,是*適合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的教養理念。
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 內容簡介
一路培養孩子擁有好的工作能力與習慣,是多么重要的長程目標。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蔡穎卿以“工作”為題,透過身教、實踐,幫助孩子扎下責任的深根、豐實獨立的品性,進而養成解決人生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永遠擁抱“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生命熱情。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部分是作者寫給父母與孩子的教養札記,透過各種生活故事,從工作觀、工作價值、工作技術到工作互動等面向,分享如何培育孩子的工作性格和責任感,做好奠基與扎根的功課; 第二部分是蔡穎卿的女兒寫的英文日記,以及蔡穎卿與女兒的直接溝通和反思,呈現親子間工作理念的傳遞交流,女兒的自我探索也等于是獨立精神的實際體現; 第三部分則延伸至對所有年輕工作者的關懷。以蔡穎卿的經驗分享為開端,探索在工作中轉化心態、培養自我、磨練實力到圓夢創業的原則與想法,*后以年輕工作者的群像采訪為總結,鼓勵每個年輕的孩子與工作建立美好的關系,朝真正的人生志趣穩步前進。 蔡穎卿說:“為了使孩子早早建立一種健康、堅強的工作性格,我從小就和她們談工作;我期待教養是培養的工作,而非日后導正的功課。”
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 目錄
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 節選
改變 “喜歡”是可以透過行動來培養的一種心態。 在工作中,我用專心解決自己的害怕,用行動來克服討厭的心情。 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歡的事越少,我的自由與快樂就會更多。 做每一件事都覺得喜歡?我認為不大可能,不過,如果人生真能達到這種心境,一定非常快樂。 是哪位哲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生的快樂不在于做你喜歡做的事,而在于喜歡你不得不做的事。”我非常同意也非常向往這個境界。不得不做的事,應該是自己的義務、或工作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如果能喜歡,快樂想必會隨之而至。 不過,我發現“喜歡”是可以透過行動來培養的一種心態。“喜歡”很復雜,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情緒,應該也不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感受。我從工作中體驗到,如果下定決心去做一件我自認為討厭的工作,跟自己打賭我可以完成、而且無論如何都要完成;通常等到做完了再回頭思考自己的感受時,十有八九,我可以找到一點不同的心情。其實,光是征服自己的討厭,就讓人夠有成就感了。 再喜歡的工作,也會有一些不喜歡的項目,但我希望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所以我用“做”來改變不喜歡的感覺。在工作中,我用專心來解決自己的害怕,用行動來克服討厭的心情。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歡的事越少,我的自由與快樂就會更多。 有一位工讀生問我:“Bubu姐,你是怎么引導Abby跟Pony選擇未來的道路呢?”當時這個孩子就要離開大學,我知道她一定需要許多的分享與忠告。我告訴她,雖然很多人都說,人只有在選擇自己喜歡的路之后,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是,他們并沒有說,選擇喜歡的事并不代表在當中永遠都能得心應手,如果半途遇到困難,也不代表是自己選錯了路。 “喜歡”與“輕易做好”有時在我們心中會產生必然的連結,所以,如果在一條路上走得不夠順利的時候,人往往會懷疑是自己沒有找到真正喜歡的路。有些人因此而不停地轉換跑道,永遠在尋找工作中所謂的真愛。 喜歡與做得好,當然有一些能力與情緒上的互推關連,但是,喜歡不光是一種直覺。我提醒這位大學生,不要對自己的選擇做輕率的判斷,喜歡的事做起來也并非樣樣好玩。更何況連“喜歡吃”什么,都可以透過引導來改變,我們面對人生與工作的總總復雜狀況時,更要有耐心。 有一天Pony從羅得島跟我用Skype談功課時說:“媽媽,每個人都把『喜歡』說得那么的輕松容易、理所當然。其實,一件我們喜歡的事很可能有百分之八十都是非常單調無趣的;問題是,如果不好好做完那百分之八十,就沒有辦法領會其中百分之二十真正的有趣。” 人生立志難,要勤勤懇懇地耕耘日子更難,如果還有許多不愛、不喜歡,那自己所加上的辛苦絕不會少。我希望孩子能從小建立積極的想法,希望她們了解,行動可以改變觀點,喜歡是可以培養的感覺。所以,我常常以自己為例,跟她們分享:要手握“改變”的主權,不要當自己的敵人。 愛自己的工作 要擁有什么樣的信念,才能把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 做到讓別人為了她全心全意的投入而感動? 我想,我一定是因為母親如此愛工作,而發現了人與工作可以有單純的愛。 孩子們問我:“什么樣的人是你心目中的理想員工?” 我告訴她們,我不是要找一個喜歡我的工作環境、或是喜歡我的人來當工作伙伴;我想要找一個與自己的工作有單純愛悅關系的人,因為這樣的人不論到哪里、做什么,都會努力去喜歡自己的工作。 記得有一天,八十歲的母親感觸良深地跟我說:“看到你和你哥哥,我很安慰,你們真的是樂在工作的人。”我說:“媽媽也是啊!”她想了想,回答道:“有一點不太一樣,你們做的都是自己很喜歡的工作,而我不是。我只是覺得自己非要把工作做好,但辦廠并不是我喜歡的工作。” 母親的話使我跌落在一段深刻的思考里。過去,我一直因為她那么認真地經營著家里的工廠而以為她喜歡那份工作,直到此刻,我才了解她心里的感受。我不禁想,一個人必須擁有什么樣的信念,才能把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做到讓別人為了她全心全意的投入而感動? “不喜歡”是我們面對人生問題時常用的一項理由:因為不喜歡,所以做不好;因為不喜歡,所以無法克服其中的掙扎與困難。 我覺得自己好幸運,如果小的時候,媽媽曾經對我說起她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我不知道如今的我,對凡事應該盡心盡力的認知,會不會有所不同?也許,就算我的腳步確實踏在自己真正喜歡的路上,也無法感受到人與工作之間可以有一種單純的愛。 多年來,我做了許許多多不同的工作,有時緊迫無比地同時穿插在生活中,有時得以調配得比較理想寬舒。無論緊或松,在一天的開始,只要我想到自己有那么多的工作可以做、應該做,心里總有一份踏實的感覺。我知道自己努力的一天,一定會完成些什么、創造些什么、或改變些什么;在付出的同時,也一定會得到快樂的酬勞。那不就是母親給我的感覺嗎? 雖然,媽媽應該沒有讀過托爾斯泰在一百多年前寫過、關于“工作”的那段話,但很久以前,當我讀到這些句子的時候,母親似乎已經以身教為我詮釋過其中的精義了—— 一個人如果知道怎樣去工作和怎樣去愛, 知道怎樣為自己所愛的人工作和愛自己的工作, 那么他就可以享受到豐盛的人生。
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 相關資料
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要有耐心和信心,把教養孩子放在生活的*順位,隨時把握機會教導他,他自然會看到學習和工作的意義,就會自動自發去做了。 ——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教養不應該落在以愛為名的無盡擔憂中,如果能從生活小事的教導,讓信心慢慢在實作中奠基,放手的那一刻,我們的寬心,也會帶給孩子可以安全飛翔的自信。”“為了使孩子早早建立一種健康、堅強的工作性格,我從小就跟她們談工作,我期待教養是培育的工作,而非日后導正的功課。” ——蔡穎卿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我們*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后,還是“自己”二字。 ——龍應臺 我很喜歡蔡穎卿的教養理念。相比于對孩子的諄諄教導,父母的衣食住行、坐臥起念所傳遞出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才是更重要的教育。 ? ——百萬育兒名博博主 王人平 興趣是*好的老師,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幸福的。三十歲的時候,應該去想一想怎么樣能夠集中我的精力來做幾件我自己*有興趣去做、*愿意去做的事情。一旦煩心時也就多了一個可以釋放的空間。 ——楊瀾 成功的人就是把喜歡的事情做到極致。 ——董卿 少年, 我們讓你接觸詩歌、繪畫、音樂, 是為了讓你的心靈填滿高尚的情趣。 這些高尚的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使你在*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 理想會使人出眾。 ——余光中 一位臺灣的中年朋友推薦的書。對于人生,對于孩子,對于工作,都有*嚴謹清晰的指導和鼓舞。是一本無論何時,我疲憊下來,讀讀都可以獲取正能量的書。另外,作者的表達是如此清晰,清晰到能鮮明的看到力量的存在。 ——豆瓣讀者
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 作者簡介
蔡穎卿——
暢銷書作家、生活美學家、教養專家。
養育兩個女兒,先后經營過八家餐廳,裝修設計過三十個空間(包括醫院、劇院、餐廳和居所),出版過十七本暢銷書,還主理一間教養生活空間,傳遞“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吃飯、好好說話”的生命熱情。
已出版暢銷代表作:《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洪蘭 蔡穎卿 愛與智慧的對談》《用細節把日子過成詩》《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我想學會生活》《放下手邊事,坐下來讀讀書》等。
家事生活美學系列:《家與美好生活》、《回到餐桌 回到生活》(待出版)
生活美學系列: 《兩個人的餐桌兩個人的家》《有愛意的人生真好看:旅行私想》(待出版)蔡穎卿——
暢銷書作家、生活美學家、教養專家。
養育兩個女兒,先后經營過八家餐廳,裝修設計過三十個空間(包括醫院、劇院、餐廳和居所),出版過十七本暢銷書,還主理一間教養生活空間,傳遞“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吃飯、好好說話”的生命熱情。
已出版暢銷代表作:《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洪蘭 蔡穎卿 愛與智慧的對談》《用細節把日子過成詩》《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我想學會生活》《放下手邊事,坐下來讀讀書》等。
家事生活美學系列:《家與美好生活》、《回到餐桌 回到生活》(待出版)
生活美學系列: 《兩個人的餐桌
兩個人的家》《有愛意的人生真好看:旅行私想》(待出版)
教養美學系列: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媽媽是永遠的老師》、《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我想做個好父母》(待出版)
翁樂旂——
蔡穎卿的女兒,畢業于賓州大學。成立并運營Workshop英語工作室。
無論工作或生活都期待不斷探索如何更加生動地創作與表達。
認真于文字、攝影、烹飪與舞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