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設計的詩學: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設計學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150150
- 條形碼:9787564150150 ; 978-7-5641-501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設計的詩學: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設計學論文集 內容簡介
《設計的詩學: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設計學文集》精選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師發表的有關設計學的學術論文,總體上包括設計史和設計理論兩大方面內容,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前瞻性,全面反映了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在全國同類學院中學術研究上的領先優勢,并以此紀念南京藝術學院建院100周年。
設計的詩學: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設計學論文集 目錄
設計的文化力量——《中國設計全集》序論
《中國傳統器具設計研究》導論
中國現代設計藝術教育漫步
學術研究是一種修行
論互補設計方法
當代工業設計中涵蓋的三個關系
德里達與埃森曼:關于解構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尋找學理:設計基礎課程的重構
鹿車考述
玩物自信:中國民間玩具“玩”的特質
西方古代建筑穹窿的演變及其意義
后工藝時代是否已經到來?
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近現代設計史研究
百年中國“設計之先”
“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辨義
圖案教學的歷史尋繹
外來史學分類與研究方法對中國設計史研究的借鑒作用
視覺悖論與設計策略
視覺傳達設計意境論
學史、原典、圖譜
解讀“內廷恭造之式”
渴望“真實”
微觀設計學
80年代:中國設計認知的解構與重構
古琴減字譜的字體設計研究
后現代主義攝影案例研究
以影造物——攝影的幻覺設計
論“模制法”制陶對青銅容器鑄造技術的影響
紅山文化“勾云形”類玉器的再探討
《阿非利加》與彼特拉克的好古活動
梵蒂岡眺望臺庭院早期設計方案中的古典風格分析
設計與策略的成功案例
中國需要什么樣的設計管理
工業設計中的系統設計思想與方法
德國工作聯盟的工業設計思想
明末基督教插圖中的儒家元素
國家公祭鼎——青銅鼎的世系傳承與公共紀念性意義
史前人類造物活動中巫術信仰表現方式考察
設計的詩學: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設計學論文集 節選
《設計的詩學: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設計學文集》: 一、設計基礎課程目標的確立 關于“為什么教”的問題討論 就設計基礎課程研究、實踐與改革的現狀而言,關于課程目標的討論處于相對薄弱的狀況。實際情況是,課程目標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主觀隨意性較大;或在制定時缺乏科學的依據,定位不當;或在不少專著與論文及院校的教學計劃中,將其與培養目標乃至教育方針混為一談。于是,課程內容與知識結構,課題設計與作業編排,教學方法與評價模式等,都缺少可參照的標準與實施的規范。現階段的基礎課程目標,從價值取向上看,仍然是以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為指向,以知識技能為中心。這種課程目標指導下的課程設計過分注重知識傳承,過分注重學科的內容的所謂系統性與完整性,過分注重知識結論的積累與記憶學習,把課程變為“知識與技能的容器”。…因此,這種片面性急待改變。 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看,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為關鍵的準則”。[2]在課程理論家泰勒提出的課程編制的四個步驟中,**個便是確立課程目標[3]。無疑,課程目標是課程諸要素、諸環節的制定準則與實施指南,它的確立具有先行意義。在目標的確立中,其基本依據——學生、知識、社會等要素是相對穩定的結構,而其具體內容的不斷變化及表述方式是更需討論的方面。 目標確立與內生性因素、原生性因素、外生性因素 現代課程理論認為,課程的基本制約因素是研究課程問題的出發點,也是確立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一般認為,這種基本制約因素有三個:其一是內生性因素——學生;其二是原生性因素——知識;其三是外生性因素——社會。[4]同時,三個要素的內涵處于不斷充實與動態發展之中,其外延不斷拓展,具有時代特征。這些因素可以成為研究設計基礎課程目標的出發點。 內生性因素:學生與素質教育 一般認為,素質教育的要點是“促進發展,促進內化”,也就是強調人的身心品質的整體性、內在性、綜合性,使學生的身心潛能得以較充分的發展,使學到的東西得以內化為潛在的能力和內在的品質與精神……顯然,在不同層次、類型的教育中,素質教育有著不同的側重點與特定內容。如哈佛大學在其培養目標中指出,“大學畢業”意味著學生的基本素質所應達到的標準是:具備能清晰而有效的思考和寫作的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文有批判的了解;了解世界主要文化;能做出富有智慧的判斷、合理的選擇;掌握一定的主修領域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數據。[5]而對于高等藝術設計教育來說,它的特殊之處在于不但要加強一般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教育,更要著重于一種理性與感性結合的思維方式教育,強調素質中視覺感受能力、形式體驗與發現方式、個性趣味生成的教育。 我們應該注意到,在基礎教育與非藝術學科的普遍高等教育中,藝術類課程是作為典型的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那么,設計基礎課程在藝術設計學科的課程結構中,相對于多門類的專項設計課程而言,就明顯帶有專業素質培養的色彩,因為在“基礎”與“素質”之間很容易建立起一個等號關系結構。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在設計基礎課程中加強素質教育的貫徹。其構想與實施,不僅在于課程設置的某種普遍性意義,不僅在于課程內容的寬廣程度,更在于通過課程促進基礎知識與技能的綜合化與整合化,進而內化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潛在能力。 素質教育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其*佳效應將導致創造力的獲得,因為創造力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選擇、改組和運用,對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創造,更重要的是體現為一種追求卓越的意識,是一種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種個性化的情趣的生成。因此,它絕非一種單純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6]進而言之,藝術設計是一種典型的造物——創造活動,而作為其基礎之一的設計基礎課程,其性質顯然包含了為藝術設計的創造性活動做準備。 原生性因素:知識與通識教育 近年來“通識教育”的問題又重新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重視。所謂通識教育,是指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做準備的知識和能力教育,其涉及的范圍應該是寬廣的、全面的。盯3因而,通識教育表明了它與素質教育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以獲得一個較為合理的知識結構;在于給予學生某幾種基本能力訓練,使其獲得一個較為合理的能力結構。哺1牛津大學校長C.魯卡斯在題為《大學與學習社會的挑戰》的演講中說:“大學確定什么是知識,通過研究、發現新的知識;通過教學,把知識傳授給下一代。我們確實可以說大學壟斷了*復雜*有用的知識。”[9]然而知識的增長不但是一個加速度運動過程,而且是一個加速度不斷增大的運動過程。規定了年限和教材的正規教育顯然無法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如果把學生在校學習的四年時間全部用于學習很快面臨過時的、某種專業領域的特有的語言和規范、信息和技術,顯然是得不償失的。但通識教育的知識尤其是通過通識教育所獲得的素質、能力,將成為進行終身教育的資本條件,這部分知識所具有的再生能力,可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原創性基礎。 就藝術設計學科的整體課程結構而言,公共性課程(文學、外語、政治、法律、體育、計算機等)顯然屬于通識教育的部分。而在專業課程中,設計基礎課程則具有明顯的通識性色彩。因為相對于各類專業的設計課程而言,它所要接觸的并不是專項技術及對口性極強的實際設計問題,而是一般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不是特別強調學以致用的基礎內容。設計基礎課程的這種通識性色彩,正是體現了所謂“厚基礎”的理念。 外生性因素:社會與設計轉型 課程理論認為,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是課程變革的直接動力和依據。顯而易見,對藝術設計教育而言,它的社會現實發展需要就是藝術設計活動,尤其是必須直接面對藝術設計的現代轉型所提出的新的挑戰與需求。 ……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