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同濟這十年:《同濟報》同濟大學2007-2016年新聞作品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869612
- 條形碼:9787560869612 ; 978-7-5608-696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同濟這十年:《同濟報》同濟大學2007-2016年新聞作品選 本書特色
同濟大學黨委宣傳部編的《同濟這十年(同濟報同濟大學2007-2016年新聞作品選)》從每期4萬字、每年約24期的《同濟報》中選擇這些篇目,將之匯聚成冊,呈現給大家。 “印記”海洋中的一些“點滴”變成了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書稿,不知您翻閱時能否回憶起自己留在歲月里的那份獨特的驕傲,如果滴水見了“太陽”,那便是同濟全體媒體人一件很榮幸的事。
同濟這十年:《同濟報》同濟大學2007-2016年新聞作品選 內容簡介
《同濟這十年:《同濟報》同濟大學110周年校慶新聞作品選》是《同濟報》2007-2016年新聞作品選,是向校慶110周年的獻禮。翻閱十年來的《同濟報》,同濟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的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取得的成績也是可圈可點,所以編者從每期4萬字、每年約24期的《同濟報》中選擇這些篇目,將之匯聚成冊,呈現給大家,這一篇篇新聞稿就是同濟人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深深印記。
同濟這十年:《同濟報》同濟大學2007-2016年新聞作品選 目錄
前言
2007年
“楊浦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啟動
中科院院士裴鋼任同濟大學校長
同濟中標上海世博會主題館
**座加氫站落戶安亭即將投入使用
國際合作辦學:同濟的“世界”很精彩——同濟大學本科辦學工作特色巡禮
同濟大學大學生創業園揭牌
海洋學院5個月簽1.3億元科研合同
我校服務西部交通科研碩果累累
2008年
建設可持續發展校園宣言
傳統建筑的守望人——路秉杰教授小記
地面交通工具風洞6月建成
“同濟策劃”將會貫穿始終——唐子來教授談世博會城市*佳實踐區案例遴選及未來建設——
杭州灣大橋的“馴風師”——我校橋梁系杭州灣大橋災害性天氣對策課題組一
只爭朝夕迎頭趕上——記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籌)常務副主任、我校汽車學院教授楊志剛
“危樓”評估為災民“找家”
首屆“浦江創新論壇”舉行
一所學校與一座大橋的不解之緣——同濟大學參與蘇通大橋建設記
我校承擔世博工程建設總體項目管理
擎天一柱出同濟——記我校蘇通大橋索塔樁基課題組
北京奧運的“同濟印跡”——同濟大學參與北京奧運會工程掃描
劉延東來同濟視察
學至深時品自高——第四屆全國高校教學名師鄭時齡的“育人經”
地下建筑與工程系建系五十周年
中德學院慶祝創立十周年
“只要有機會,我會走得更遠”——海洋學院碩士生孫燁忱北極科考歸來話感受
上海世博會城市*佳實踐區究竟啥樣?——總策劃師唐子來首次面向公眾詳解“秘密”
五十年鑄就“同濟設計”品牌——建筑設計研究院慶祝建院50周年及集團公司成立
同濟啟動中醫大師傳承人才培養
“同濟學生汽車節能做得*棒!”——節能競技大賽上我校學生車隊包攬一、三、四名獎項
“十年一步,三十年三大步”——新興學科強勢化:同濟海洋地質30年告訴我們什么
他從“科技特區”起步——附屬同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義漢的科研之路
……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后記
同濟這十年:《同濟報》同濟大學2007-2016年新聞作品選 節選
《同濟這十年:《同濟報》同濟大學110周年校慶新聞作品選》: 本報訊記者從日前舉行的國家863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燃料電池汽車高壓氫氣加氣站及供氫技術研發”項目驗收會上獲悉,由我校汽車學院氫能技術研究所所長馬建新牽頭的課題組聯合上海舜華新能源系統有限公司及上海航天能源有限公司共同研發并建設的上海**座示范加氫站——上海安亭加氫站即將投入使用。 眾所周知,以科技部部長萬鋼牽頭的燃料電池汽車是以氫氣為燃料的,因此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離不開氫能基礎設施的支撐。2003年10月,科技部將燃料電池汽車高壓氫氣加氣站及供氫技術研發作為“十五”國家“863”項目交給我校汽車學院馬建新課題組。馬建新團隊迅速與上海亞聯瑞興氣體技術有限公司和上海焦化股份公司聯手開發,于2005年5月建成投產了國內**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利用膜分離和變壓吸附技術相結合、適合多種富氫氣源、產氫能力為120Nm3/h的工業副產氫氣提純示范裝置,其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了合同規定的各項要求。尤值一提的是,由于設計思路強調控制氫氣中對燃料電池有害的雜質含量,而不追求氫氣的高純度,從而使提純氫氣的成本大幅下降。一系列的試驗表明:氫氣雜質含量滿足或優于合同任務書中的指標要求,提純氫氣對單電池的穩定性沒有影響,完全可作為燃料電池汽車的合格氫燃料。 針對國內實際,課題組又研制出移動加氫車。2004年10月,國內**輛移動加氫車首次亮相上海2004必比登挑戰賽。據了解,目前該移動加氫車已無故障安全運行3年,為同濟大學開發的燃料電池轎車加注高壓氫氣累計2000余輛次。2007年,在**代移動加氫車的基礎上,同濟大學又研發成功第二代移動加氫車。與**代相比較,第二代移動加氫車儲氫量更大,總體積減小,布置更緊湊;增壓能力更大,并設計與固定加氫站加注對接接口,共享增壓能力;自主開發加注程序和加氣機,成本大幅下降近一半。業內專家評價說,非電驅動增壓的移動加氫車的研發成功,開創了氫氣的非電驅動增壓技術,填補了國內移動加氫車的空白,有力地保障和促進了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移動加氫車技術的發展,將會帶動和促進國內移動加氫車用相關關鍵設備和部件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同時也會促成移動加氫車設計、制造及使用的國家規范和標準的編制和頒布。 2006年9月,馬建新課題組在實驗室成果的基礎上,聯合合作單位開始在安亭建設加氫站。該站以課題組開發的副產氫氣提純裝置生產的提純氫氣為氫源,將管束運氫車設計為站儲氫容器的一部分,采用雙壓縮機增壓系統,有利提高站內氫氣儲存及加注能力的操作彈性,降低運行成本。此外安亭加氫站還開發了數據采集和信息管理系統,有助于提高加氫站的智能化管理水平。2007年7月投入試運營的安亭加氫站內氫氣總儲量*高可達800千克,*高加注壓力為35MPa。一次可連續加注20輛燃料電池轎車和6輛燃料電池公交車。 以科技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專家總體組組長、清華大學歐陽明高教授為組長的專家組在聽取了課題組長馬建新的匯報后,現場考察了安亭加氫站等,一致認為課題在以下幾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一是研發出膜分離和變壓吸附相結合的氫氣提純新工藝及建成l20Nm3/h的示范裝置,氫氣回收率達85%以上。提純裝置充分利用上海豐富的工業副產氫氣資源,可為燃料電池汽車提供廉價的氫燃料; 二是在國際上首次創新性地開發出非電驅動增壓移動加氫車,可為燃料電池汽車加注35MPa的高壓氫氣。填補了國內移動加氫車的空白,為燃料電池轎車的研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是建成的上海**座智能化加氫站,其設計、建設和運營經驗對我國加氫站標準和法規的形成具有重要參考、借鑒作用; 四是開發、研制出鋼內膽的加氫站用復合材料纏繞瓶,對打破外國公司對高壓儲氫容器的技術壟斷、降低加氫站建設成本意義重大。 專家組一致認為,在世界上現有的140多個加氫站中,上海安亭加氫站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居世界前列。專家組同意該課題通過驗收,并建議:結合燃料電池汽車的示范運行,積累更多加氫站的安全、操作、維護和管理經驗,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加氫站運營規范。 據悉,安亭加氫站將于11月中旬正式投入運營。 ……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