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南大戲劇論叢:第十三卷:2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197246
- 條形碼:9787305197246 ; 978-7-305-1972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大戲劇論叢:第十三卷:2 內容簡介
本書為戲劇研究叢書之一種。收入的文章對當前國內戲劇研究動態、前沿理論問題、古今中外重要戲劇現象,以及歷代名家名作、流派思潮,從各自的角度予以觀照,闡述剖析,多有獨到之見。文章行文流暢,條理清晰,觀點鮮明,體現了較高的學術水準。
南大戲劇論叢:第十三卷:2 目錄
走向雅部——戲曲藝術的一條“絕”路
從王國維“考”與“史”談起韓國的中國戲劇研究
1950至1970年代臺灣社會劇研究
近代兩次大規模“禁調”原因辨析
古典戲曲研究
《全金元詞》與《全元散曲》重收調牌辨析——以【人月圓】、【黑漆弩】兩調為中心
對明清曲籍編刊活動的考察之一——以李開先《中麓小令》為個案
明清兩淮鹽業經濟對戲曲繁盛的影響
論孔尚任《桃花扇》對史可法的歷史描繪
論清代地方戲中的“聊齋戲”
趙耀民戲劇研究
三十年戲劇創作自述
從契訶夫讀趙耀民
戲劇性與喜劇性:《長恨歌》從小說到戲劇
博士論壇
論雜劇藝人對元劇敘事的敷演
元代南戲中支魚通押現象探究
中外影視研究
臺灣新電影:一個老去的神話
規律與套路——漫談當下電視劇創作的誤區
現代村莊形象的符號化與“新農村”想象——新世紀中國鄉土電視劇研究
南大戲劇論叢:第十三卷:2 節選
《南大戲劇論叢(第13卷 2)》: 趙之誠的三幕喜劇《八仙過海》(1951)是較早出現的批評不良社會風氣的劇作。描寫戰亂中從大陸去臺灣的一群人,由于環境改變做不成“仙”,他們原先的生活方式與新環境沖突帶來很多笑料,揶揄中包含著批評的鋒芒。作者的四幕喜劇《新紅樓夢》(1957),立意與《八仙過海》相似,批評“紅樓夢型”男女青年在現代社會中無法適應而出盡洋相,*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而走向時代。趙之誠戲劇影響較大的是1954年創作的四幕喜劇《花好月圓》,尖銳地嘲諷結婚鋪張浪費、圖虛榮講排場的社會不正之風。此劇搬演一幢公司宿舍樓里幾戶人家的生活,其中,張瑪莉和周振華、吳海英和唐圣聰、范杰民和阿蘭三對年輕戀人準備結婚。張瑪莉好虛榮,周振華又打腫臉充胖子,他們沒有錢卻要結婚風光排場,并且盤算這樣可以收很多禮,一定能賺錢。他們不顧自己和同事的實際生活情形,也不顧倡導節約、一切從簡的社會改造運動,首飾、家具、禮服、酒席大肆鋪張,*后虧空太多債臺高筑才深深悔悟,表示要改過重新做人。吳海英和唐圣聰原打算從簡結婚,受到張瑪莉和周振華影響,吳海英也開始愛慕虛榮,是這場教訓使他們改變想法而準備公證結婚。范杰民和阿蘭也從中吸取教訓而參加集體結婚。作者巧于構思,隨著劇情發展,張瑪莉和周振華由結婚的喜慶走向煩惱、憂愁,*后聰明反被聰明誤,弄得焦頭爛額、痛哭流涕。作者運用喜劇笑聲對這種愛慕虛榮、排場浪費的社會風氣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劇中還有幾對也是同事的中年夫婦的家庭和婚姻生活,如梅家懼內、董家怕丈夫、徐家相敬相愛等,也寫得頗富喜劇情趣。 奢靡享樂的生活觀念也是“問題”社會劇批評的對象。丁衣的獨幕劇《尼龍絲襪》(1952)、張英的獨幕劇《殊途同歸》(1956)、叢靜文的四幕劇<><> 1950年代的臺灣,還有一種陳舊落后的社會風俗——“養女”制度——也被搬上舞臺受到批評。叢靜文的四幕劇《春風吹綠湖邊草》(1954),就是寫一酒家老板白蘭花,為了賺錢買來一批養女,她們被環境所迫過著任人蹂躪的生活。劇作一方面描寫臺灣流行的“養女”風俗,和家主借此販賣人口、逼良為娼的無惡不作,批判了“養女”制度的罪惡;另一方面,又懷著悲憫的人道同情,描寫了香妹、玫瑰、珍珠、玉娟等女性遭受蹂躪后或被販賣,或被摧殘致瘋,或與家人生離死別的非人生活。劇終,當局決定廢除“養女”制度,開設工廠收容這些“養女”去做工,使她們真正成為一個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趙之誠的《新紅樓夢》等劇,也有關于“養女”制度的描寫。 第二,是對于少年犯罪、家庭教育等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當代臺灣嚴重的少年犯罪現象,所謂“十三太保”、“十三太妹”等不良青少年困擾著臺灣社會,這個問題同樣在戲劇舞臺上呈現出來。較早反映此類問題并獲得強烈社會反響的,是劉垠1953年創作的四幕劇《鼎食之家》(又名《黛綠年華》)。臺北某工廠廠長覃凈齋出身于書香世家,家庭富有,前半輩子靠祖宗留下的產業過著優裕生活。是抗戰之后的社會動蕩使他懂得個人事業與國家興衰的密切關聯,懂得人生的艱難、疾苦是充實生命的過程,所以他嚴格教育子女要憑借自己的努力走上社會,所以他有感于自己專心事業而忽略家庭管教、使子女教育出現問題,而要把家業捐給社會辦學以培養更多的人才,由此引起激烈的家庭矛盾。覃凈齋有二子二女,長子覃爍、次女覃泓讀書用功且能辨別是非、明理尚義;長女覃潔、次子覃焜卻不讀書不求上進,覃潔整天跳舞、看電影、交男朋友,覃焜則在家偷錢、在外打群架,是典型的“十三太保”、“十三太妹”。劇作贊揚覃爍、覃泓的積極上進,努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批評覃焜、覃潔不讀書不做事,依賴家庭而渾渾噩噩地混日子——覃凈齋怒斥他們是“跟社會增麻煩,跟國家添敗類”。覃焜、覃潔后來在誤入歧途的瞎混中感到人生的嚴峻,逐漸走上人生的正道,生命展現出光明的前景;覃凈齋的妻子開始溺愛子女、不理解丈夫,后來看到覃焜、覃潔的人生轉變,看到丈夫對自己的愛,也轉怒為喜,支持丈夫的事業。《鼎食之家》的“家庭教育主題,正針對著當前如火如荼的少年犯罪問題,而且也對著當前一般十三太保十三太妹的家庭而發的”,故多次公演都廣受歡迎。 ……
南大戲劇論叢:第十三卷:2 作者簡介
胡星亮,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戲劇戲曲學、中國現當代戲劇史、電影歷史與理論。代表著作:《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思潮》《“五四”戲劇論爭及其影響》等。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