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影視藝術學 版權信息
- ISBN:7308035484
- 條形碼:9787308035484 ; 978-7-308-03548-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425
- 所屬分類:>>
影視藝術學影視藝術學 前言
緒論 在古典藝術走過數千年的歷史之后,伴隨著電學、光學、化學和機械學等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中葉,人類藝術的大家族中又先后迎來了新的成員——電影和電視藝術。1919年,路易·德呂克在《電影及其他》一書中曾不無自豪地說:“我們是目睹一種不尋常的藝術,也許是惟一的現代藝術誕生的見證人。因為它同時既是技術的產物,又是人類精神的產物。”影視藝術是人類古老的審美愿望與科學技術高度融合的結晶,它們共同開辟了迥異于傳統藝術的現代藝術的新天地。早在1910年,*早的電影理論家、意大利電影導演卡努杜就發表了《第七藝術宣言》,宣稱電影是繼建筑、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之后人類的“第七藝術”。基于這一概念,也有人將電視稱為“第八藝術”。而由于電影和電視之間在諸多方面的相近,人們常常將它們并稱為影視藝術。藝術是人類的永恒之夢,是人類永遠的精神家園,始終伴隨著人類的成長與進步,影視藝術是在現代人眼皮底下誕生的,是和那些歷史悠久的藝術門類截然不同的現代藝術。它們以現代化的媒介形式和藝術精神突破了傳統藝術的美學原則,現了多樣融合,是現代藝術百花園中綻放的鮮艷奪目的花朵。 一、科技與藝術的結晶 影視藝術不同于傳統藝術的突出之處首先在于它們都是以科技為前提的藝術。它們都誕生于科學家的實驗室,它們的誕生是科學發明的成果。“在我們眼前以每秒鐘24格畫面(從前是16格畫面)的速度轉動的影片,所以能給我們以運動的幻覺,是因為反映在我們的眼膜上的形象不會立即消失的緣故”。奠定電影發明原理的是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他在前人的基礎上確立了“視像暫留”理論,證實了人眼離開物體后,陔物體的視像會在人的視網膜上繼續滯留O.1至O.4秒.根據這一原理,普拉托于1832年創制了一種被稱為“詭盤”的器械,這是一種能將一。連串不動的物體轉換為運動的形象的圓盤。在當時,這個奇妙的圓盤不過是個妙趣橫生的視覺玩具,但正是從這里.人類正式拉開了電影發明的序幕。這以后的半個多世紀里。經由法、美、英、德等國家眾多科學家的共同努力,“詭盤”逐漸演進為電影放映機,“詭盤”中的手工畫片也逐漸過渡為用攝影機攝制在膠片上的活動照片。]895年]2月28曰,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的14號咖啡館的地下室里,率先向社會公映了《火車到站》等十二部片長約1分鐘的短片,這一天,后來被確認為電影誕生的日子。 作為20世紀的“電子纓斯”,電視與科技的聯系更為緊密。它是電子技術高度發達的產物。我們今天看起來平凡之極的電視實際上是幾代科學家嘔心瀝血探索研究的成果。電視發明的過程,從電子傳播媒介開始。經歷了電報、電話、無線電通信技術、電聲廣播、靜止割像傳真等不同階段,*后才有了電視的出現.在這里,我們不妨對這個不算太漫長的過程作一個簡單的回顧:1817年,瑞典人布爾玆列斯就發現了一種具有質光體的物質——硒;1873年——岡人約瑟夫·梅因則發現質光體硒可以把光的能力變成電力(電能傳遞);這兩項發現證明:任何物體的形象,在理論上都可以用電子訊號傳播,這就是*早發現的電視原理。……
影視藝術學 目錄
一、科技與藝術的結晶
二、活動影像構成的綜合性藝術
三、產業化和大眾化的當代藝術
**章 語法與修辭
概 述
……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