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簡明清史-戴逸文集-(全兩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52018
- 條形碼:9787300252018 ; 978-7-300-25201-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簡明清史-戴逸文集-(全兩冊) 本書特色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第二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戴逸教授作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文科清史教材和清史學習入門書中的權威之作。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第二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戴逸教授作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文科清史教材和清史學習入門書中的權威之作。
簡明清史-戴逸文集-(全兩冊) 內容簡介
戴逸著的《簡明清史(共2冊)/戴逸文集》分為兩冊,編寫工作歷時七年,分別初版于1980年和1984年,是我國較早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南,全面、系統(tǒng)闡釋鴉片戰(zhàn)爭以前清代歷史的專著。本書資料翔實、觀點明確、敘事清晰、語言質樸,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文科清史教材和清史學習入門書中的權*之作,影響深遠。
簡明清史-戴逸文集-(全兩冊) 目錄
**章 滿族的興起與后金政權的建立和發(fā)展
**節(jié) 十七世紀前期的世界與中國
一、十七世紀前期的世界形勢和早期殖民主義對中國的入侵
二、明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和明末農民大起義
第二節(jié) 滿族在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內的歷史發(fā)展
一、滿族的先世——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
二、明王朝對女真的管轄及女真各部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滿族的興起和后金政權的建立
一、建州三衛(wèi)的設置和海西四部的形成及其發(fā)展
二、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及后金的建立
三、薩爾滸之戰(zhàn)與后金進入遼沈地區(qū)
第四節(jié) 滿族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一、滿族社會的奴隸制時代
二、從奴隸制向封建農奴制過渡
第五節(jié) 后金的政治改革和對明戰(zhàn)爭
一、政治改革和后金政權的封建化
二、皇太極即位與對明議和的策略
三、兩次對朝鮮用兵
四、統(tǒng)一蒙古和黑龍江流域
五、皇太極對明朝的戰(zhàn)爭
第二章 清軍入關鎮(zhèn)壓農民起義與各地人民的抗清斗爭
**節(jié) 清軍人關與李白成、張獻忠農民軍的抗清斗爭
一、滿漢貴族官僚地主相勾結和清軍入關
二、李自成大順農民軍的抗清斗爭
三、在大順軍推動下北方各省農民的抗清斗爭
四、清軍進攻南京和南明弘光政權的覆滅
五、清軍南下和南明幾個政權的覆滅
六、江南和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
七、張獻忠大西農民軍的抗清斗爭
第二節(jié) 大順農民軍余部的聯明抗清斗爭
一、大順農民軍余部聯明抗清策略的實現
二、聯明抗清陣線形成后的全國抗清高潮
三、全國抗清斗爭的深入發(fā)展
四、聯明抗清陣線的弱點及其失敗
第三節(jié) 大西農民軍余部的聯明抗清斗爭
一、大西農民軍余部堅持抗清斗爭
二、大西農民軍的失敗
三、抗清斗爭的余波——夔東十三家軍
第四節(jié) 鄭成功領導的抗清斗爭和收復臺灣
一、鄭成功領導的抗清斗爭
二、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
第三章 清朝建立對全國的統(tǒng)治及早期的統(tǒng)治政策
**節(jié) 以滿族貴族為核心的滿漢地主階級政權的建立
一、維護滿族貴族特權的措施
二、對漢族地主階級的籠絡與控制
第二節(jié) 清初的經濟政策與統(tǒng)治階級的內部矛盾
一、清初社會經濟的恢復
二、圈地、投充和逃人法
三、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斗爭與皇權的加強
……
《第二冊》
簡明清史-戴逸文集-(全兩冊) 節(jié)選
**章 滿族的興起與后金政權的建立和發(fā)展 **節(jié) 十七世紀前期的世界與中國 一、十七世紀前期的世界形勢和早期殖民主義對中國的入侵 當十七世紀前期,滿族崛起于我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世界和中國正處在劇烈的革命和動蕩之中。 這時,英國是全世界經濟和政治發(fā)展*領先的國家。十七世紀中葉,英國發(fā)生了資產階級革命,這是一場由中世紀以來英國的全部社會發(fā)展進程所準備起來的革命。由于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勞動分工的擴大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成長起來,*后必然要沖破封建舊制度的桎梏。革命以后,英國國內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新秩序。這是世界歷史的轉折點,是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的**次重大勝利,它為英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并推動著歐洲和北美國家資產階級革命的到來。 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同時,中國正經歷著明末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偉大農民革命。這場革命在性質上、作用上以及所處社會發(fā)展階段上不同于英國的革命。它是一場單純的農民戰(zhàn)爭,是封建社會周期性危機的新爆發(fā)。封建社會中的農民革命,為生產力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它是歷史發(fā)展的偉大動力。但是,單純的農民革命不可能根本改變舊的生產方式,其結果總是以失敗告終,封建制度在改變了某些環(huán)節(jié)和某些形式之后仍被保留下來。只有生產力的發(fā)展準備好了必要的條件,只有資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之后,才能給封建舊制度以致命的一擊。 封建主義必將被資本主義所代替,這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趨勢,中國歷史并沒有離開這一發(fā)展趨勢。當英國發(fā)生資產階級革命的時候,中國社會上已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沒有外力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走向資本主義。但十七世紀前期,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尚未充分發(fā)展起來,中國還處在封建社會的后期,離資本主義還有一段相當的距離。這主要表現在: **,中國的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結構十分強固,地主階級殘酷地剝削農民,掠奪了農民的大部分生產物,農民無法改善自己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只有在農業(yè)勞動之外,全家男女老幼辛勤地從事副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才能勉強維持*低限度的生活。在地主階級的剝削下,農業(yè)和小手工業(yè)到處強固地結合在一起,這是資本主義萌芽進一步發(fā)展的主要障礙,也是強大的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tǒng)治的基礎。 第二,由于新的經濟力量發(fā)展不充分,相應地新的政治力量也發(fā)展不充分。當時,少數城鎮(zhèn)中雖然有了許多手工業(yè)工人和一些經營工商致富的人,也發(fā)生了一些暴動和斗爭,但總的來說,中國社會上還沒有產生出像西歐市民等級那樣足以和地主階級對抗的強大政治力量。 第三,中國封建專制主義政權機構龐大,組織完備,廣泛地控制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擁有強大、有效的鎮(zhèn)壓手段。它頑固地阻撓一切新事物的成長,拼命維護舊基礎。 第四,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各個地區(qū)的發(fā)展很不平衡。經濟*發(fā)達的東南沿海地區(qū)已經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廣大的腹地,經濟、文化就比較落后,還有偏僻地區(qū)和邊疆地區(qū)則仍然停留在封建初期階段或奴隸制階段,甚至原始社會階段。在西歐,許多獨立的國家同時并存,它們之間經濟發(fā)展比較均衡,先進國家受周圍后進地區(qū)的干擾比較小,因此,英國得以首先突破封建制度,樹起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跨入資本主義,此后兩百年左右,西歐各國由于自身的發(fā)展以及彼此的影響都走上了資本主義。可是,在像中國這樣由一個政府統(tǒng)治的、發(fā)展極不平衡的封建大國內,一小塊經濟*領先的地區(qū)被周圍大片的后進地區(qū)所包圍,不可能單獨地擺脫封建制度的羈絆首先進入資本主義。 第五,十七世紀前期,作為官方哲學的典型的封建意識形態(tài)——宋明理學已走過了全盛時期,但還遠遠沒有衰竭死亡。在封建政權的大力支持和倡導下,它仍然是中國社會前進的重大絆腳石。 由此可見,中國要發(fā)展到資本主義,還需要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艱難曲折,還需要提高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清代前期的二百年,中國歷史還在一條崎嶇的道路上蹣跚前進。就總體而言,十七世紀前期的中國,已經落在西歐一些先進國家的后面。 ……
簡明清史-戴逸文集-(全兩冊) 作者簡介
戴逸,1926年生。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歷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史學會第四、五屆會長,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6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2002年8月至今,擔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2011年4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2013年12月,獲得第二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戴逸教授最初從事中國革命史、近代史研究,后從事清史研究,是清史學科開創(chuàng)者之一。他勤于筆耕,著作等身,據不完全統(tǒng)計,個人撰寫或主編的著作有四十余部,代表作包括《中國近代史稿》《簡明清史》《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乾隆帝及其時代》《履霜集》《語冰集》《涓水集》《繁露集》《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戴逸卷》《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清通鑒》等,發(fā)表文章800余篇。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