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聽大師講莊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820255
- 條形碼:9787515820255 ; 978-7-5158-202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聽大師講莊子 本書特色
在華人世界,有兩個人的思想影響深遠,一是孔子,二是莊子?鬃訛槭廊嗽O計了一套適用于人際關系的倫理基礎,很多方面人們至今還在遵守。莊子為世人設計了一套自處之道,在他所建構的價值世界中,人們沒有任何的牽累,可以悠然自處,怡然自適。
聽大師講莊子 內容簡介
《莊子》是一本深刻而妙趣橫生的書,其中包涵著豐富的人生大智慧,比如“不爭”、“忘我”、“去機”等,但要想真正讀懂《莊子》并非易事。王夫之、朱謙之、錢穆、章太炎、林語堂、方東美、南懷瑾、陳鼓應、梁啟超、蔡元培、馮友蘭、徐復觀等國學大師對《莊子》都曾有過深入的研究,并在相關著述中提出各自獨到的見解,《聽大師講莊子》,聽他們講《莊子》,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領悟莊子思想的精髓,從而更好地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我們為人處世的能力,以更廣闊的眼界看待現實問題,走向成功人生。
聽大師講莊子 目錄
1.莊子其人
2.《莊子》其書
3.隨莊子一起逍遙
**講 王夫之:“機心”是痛苦之源
1.“機心”遍布天下
2.“勢利”滿心的悲哀
3.“機心”是痛苦之源
4.永遠追求“虛”的境界
5.以真示人,其心亦真
6.祛除機心,返璞歸真
第二講 朱謙之:名利河畔的得失判斷
1.貪腐者不得不上的美學課
2.聽“至人”說名利
3.莊子也在謀的“利”
4.不求名來名自揚
5.君子窮而不乏
6.人生總有路可走
7.享受生命的大自在
第三講 錢穆:心燈如蓮次第開
1.心燈如蓮次第開
2.達生需要養心
3.心若止水則靈美
4.和莊子一起做“心齋”
5.近自然,見靈性
第四講 章太炎:“圣人”就在平凡的“人間世”
1.莊子“道”眼觀物
2.自性靈秀圓滿
3.圣人、凡人各具“神通”
4.唯我獨尊,并不為過
5.潛能藏在心深處
6.把主見出賣給別人不可取
7.“圣人”就在平凡的“人間世”
第五講 林語堂:算命不如修養
1.螳螂“守形忘身”釀悲劇
2.別被“我”遮住視線
3.人生智慧有開始
4.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5.展現真我的風采
6.把自我優勢發揮到
7.算命不如修養
第六講 方東美:心界決定你的視界
1.大鵬和晏鳥:同一世界,不同“心界”
2.“蓬心”罵盡天下人
3.心界決定你的視界
4.視線圈定你的腳印
5.小者逐利,大者逐道
6.把心域拉到無限遠
第七講 南懷瑾:成功就在一剎那
1.大鵬高飛的勢能積累
2.寂寞,成功的另一種境界
3.前途,一次有計劃的旅行
4.惟其好之,惟其樂之,所以成之
5.成功就在一剎那
6.真正的偉大與平凡
第八講 陳鼓應:人生需要求知
1.人生需要求知
2.求知需求真知
3.虛懷若谷,心自豐盈
4.每天進步一點點
第九講 梁啟超:呆若木雞是凝神的高境界
1.“承蜩”和“捶鉤”
2.專注就是成功
3.失敗的預兆:患得患失
4.“游刃有余”的前因后果
5.呆若木雞是凝神的高境界
6.凝神還需堅持
第十講 蔡元培:變化才是真正的和諧
1.“變”才是不變的真理
2.把思維停留在“變”字上
3.因時隨化,因地制宜
4.莊子,我思我何在?
5.不斷創新才是生命的本質
第十一講 陳鼓應:以柔的狀態進入剛的境界
1.行走世間,學“腳法”
2.莊子的“護己學”
3.由來才命兩相妨
4.“寧為瓦全”才是上策
5.嘴巴閉關,舌頭收箭
6.內直外曲≠膽小怕事
7.進亦樂,退亦樂
8.以柔的狀態進入剛的境界
第十二講 馮友蘭:相對幸福和幸福
1.相對幸福和幸福
2.幸福沒有特權
3.是非欲念,見易別難
4.勉強自己,庸人自擾
5.止水澄波,悟道須靜
6.幸福在哪里
第十三講 徐復觀:生死何茫茫
1.何處來?何處去?
2.生如夏花之燦爛
3.“死”字當頭,活著悲哀
4.死亡就是一次“快樂旅行”
5.燦爛平息,生生不息
第十四講 徐復觀:莊子的第二條人生道路
1.莊子的第二條人生道路
2.精神自由才是真的自由
3.“道”是悟出來的
4.放下即逍遙
5.坐忘無跡
6.一龍一蛇,與時俱化
第十五講 南懷瑾:真正的偉大與平凡
1.三千弱水,只飲一瓢
2.禍福只在一念間
3.永遠保持一顆“初心”
4.做一只容易滿足的鼴鼠
5.生命,各自有各自的快樂
第十六講 朱謙之:因由看破自逍遙
1.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悲哀
2.你心中還有“天地”嗎?
3.把生活當做一門藝術
4.相助何如相忘
5.因由看破自逍遙
聽大師講莊子 節選
《聽大師講莊子》: 一個人為什么會產生“機心”?因為人的心里藏有勢利的種子,因為勢利才產生“機心”。從某種意義上說,勢利就是一種欲望。欲望越多,痛苦也越多。人心不足蛇吞象,想想蛇吞象的樣子,會是一種什么感受——咽不進,吐不出,要多別扭有多別扭。什么都想要,*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一輩子將自身置于忙忙碌碌、鉤心斗角之中。這樣活著,未免太累!《論語》里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果少一些機心,是不是痛苦也會少一些呢? 從前,有兩位很虔誠、很要好的教徒,決定一起到遙遠的圣山朝圣。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誓言不達圣山朝拜,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后,遇見一位白發年長的圣者,這圣者看到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這里距離圣山還有10天的路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什么禮物呢,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愿,他的愿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兩倍!”此時,其中一教徒心里一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愿,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于是,兩位教徒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嘛!”“你比較年長,你先許愿吧!…‘不,應該你先許愿!”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客套地”推辭一番后,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你干嘛!你先講!”“為什么我先講?我才不講呢!” 兩人推到*后,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人耶,你再不許愿的話,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斷,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聽,沒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變臉,竟然來恐嚇自己!于是想,你這么無情無義,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愿!我希望一一我的一只眼睛一一瞎掉!” 很快地,這位教徒的一個眼睛瞎掉了,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的兩個眼睛立刻也都瞎掉! 這個故事中的那兩位教徒的下場多么可悲,而導致他們悲慘結局的恰恰是他們自己,是他們心中的那種揮之不去的欲望,那種機心。 人生的許多沮喪都是因為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其實,我們辛辛苦苦地奔波勞碌,*終的結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們身體的那點土地嗎?伊索說得好:“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這可以說是對得不償失*好的詮釋了。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的機心,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的機心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機心的奴隸。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里鉆。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