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記憶的紋理-媒介.創傷與南京大屠殺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52049
- 條形碼:9787300252049 ; 978-7-300-25204-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記憶的紋理-媒介.創傷與南京大屠殺 本書特色
作為國內*本研究南京大屠殺集體記憶的著作,本書以歷史為經,以不同的媒介場景為緯,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殺創傷建構與記憶形塑的過程,揭示國家權力、地方記憶社群、大眾傳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殺在當代中國的記憶政治與記憶文化。本書以文化創傷理論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殺創傷敘事在主流媒體上的建構過程,在紀念館和線上公祭活動中的擴散與再生產,以及在賽博空間中所面臨的敘事挑戰。本書雖以“媒介”為核心,但并不流于對靜態“文本”和“符號”的考察,而是力圖揭示創傷敘事的生產和再生產,媒介紀念空間的生成,以及媒介舞臺上和記憶地方里的記憶實踐。
記憶的紋理-媒介.創傷與南京大屠殺 內容簡介
《記憶的紋理:媒介、創傷與南京大屠殺》是一部研究南京大屠殺集體記憶的著作。本書以歷史為經,以不同的媒介場景為緯,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殺創傷建構與記憶形塑的過程,揭示國家權力、地方記憶社群、大眾傳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殺在當代中國的記憶政治與記憶文化。本書以文化創傷理論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殺創傷敘事在主流媒體上的建構過程,在紀念館和線上公祭活動中的擴散與再生產,以及在賽博空間中所面臨的敘事挑戰。本書雖以“媒介”為核心,但并不流于對靜態“文本”和“符號”的考察,而是力圖揭示創傷敘事的生產和再生產,媒介紀念空間的生成,以及媒介舞臺上和記憶地方里的記憶實踐。
記憶的紋理-媒介.創傷與南京大屠殺 目錄
一、記憶的重量/3
二、從“歷史事件”到“感情記憶”/7
三、相互纏繞的記憶場/12
四、南京大屠殺的集體記憶/18
五、文化創傷與集體認同/24
六、媒介創傷:問題意識與方法論/30
七、本書結構/35
第二章 從暴行到大屠殺1937—1948
一、1937 年的兩個片段/41
二、海外媒體:“地獄般的四天”/45
三、中國報章:“為匹夫匹婦復仇”/53
四、戰后審判:“*恐怖的暴行”/65
五、審判報道:“歷史上*黑暗之一頁”/74
六、南京大屠殺紀念:“永不宜忘的一日”/84
第三章 恥化敘事與創傷建構1949—2012
一、引言/97
二、研究方法/99
三、“重新發現”南京大屠殺/101
四、恥化敘事與雙重創傷/107
五、誰在說話? /117
六、結語/126
第四章 以數字標識“記憶之所”
一、引言/131
二、集群及其鑲嵌與“場所作為集群”/134
三、研究方法/136
四、數字標識的空間化與意義生成/138
五、記憶實踐及其腳本化/156
六、結語/169
第五章 線上公祭空間的生成
一、引言/177
二、數字記憶的“鑲嵌性”/180
三、案例背景與研究方法/184
四、構筑公祭空間/188
五、“生產”紀念公眾/199
六、結語/212
第六章 賽博記憶的協作與爭奪
一、引言/219
二、維基百科作為全球記憶空間/223
三、條目歷史與記憶協作/226
四、記憶爭奪:規則支配下的沖突與妥協/237
五、結語/251
第七章 結論:中介化與創傷過程
一、中介化與創傷敘事/257
二、文化創傷的中介化/263
三、進一步的研究/267
四、全球記憶與東亞和解/276
注 釋/282
參考文獻/302
后 記/319
記憶的紋理-媒介.創傷與南京大屠殺 相關資料
這是一部研精竭慮之作,也是一部明目達聰之作。兩位年輕學者,既埋首歷史文獻,又徜徉田野現場;既廣納東西方的理論資源,又詳析在場的經驗觀察。通過對一個案跨越時空、銜接實體與虛擬平臺、勾連文本與行動的立體分析,作者試圖呈現,創傷未必一定成為記憶,而記憶卻會重塑創傷;我們不能忘記過去,但是,我們經常不僅對過去知之甚少,而且往往將之當作“異邦”;我們試圖以紀念的文字和儀式留存歷史真相,但是,我們又只是通過當下的多棱鏡折射歷史。 透過專業的學術語言,這本著作帶領我們思考,在“南京大屠殺”的文化記憶中,我們講述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受到什么力量的左右?為建設一個面向未來和光明的族群共同體,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南京大屠殺”的記憶?如何反思我們建構“南京大屠殺”的記憶實踐? 潘忠黨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傳播藝術系教授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集體記憶在國際上成為跨學科的顯學,近年在中國學界也開始受到廣泛的重視。李紅濤、黃順銘是這個新興領域中影響較大的學者。本書集二位多年研究之大成,融前沿理論與豐富的經驗材料于一體,對南京大屠殺的集體記憶做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和分析,對傳播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相關學術領域做出了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貢獻,堪稱經典之作。 楊國斌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Grace Lee Boggs傳播學與社會學講座教授
記憶的紋理-媒介.創傷與南京大屠殺 作者簡介
李紅濤(1980- ),黑龍江牡丹江人。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博士(2010),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國際文化和社會思想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出版譯著兩部,在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Media, Culture &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新聞與傳播研究》等期刊發表20余篇論文。研究領域與研究興趣包括媒體與集體記憶、媒介社會學、國際傳播等。
黃順銘(1973- ),重慶人。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博士(2011),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研究員 ,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媒體與集體記憶、榮譽社會學、新聞社會學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