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突厥汗國與隋唐關系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38871
- 條形碼:9787100138871 ; 978-7-100-13887-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突厥汗國與隋唐關系史研究 內容簡介
《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系史研究》是一部研究6-7世紀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國與同時期隋唐農業政權的政治關系的著作。突厥汗國的興起,改變了歐亞內陸地區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進程。作者通過對卷帙浩繁的漢文史料的考辨,對影響中古史進程的一些聚訟不已或隱而不彰的重大問題,如突厥汗國的征服與分裂、隋朝對突厥汗國的政策、厥汗國對唐朝初年平定北方割據勢力的影響和制約、唐朝對厥降部的安置、西突厥汗國對唐朝初年在西域活動的決定性影響等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有說服力的見解,糾正了傳統史料和學術界流行觀點的缺失,挖掘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梳理出了6-7世紀突厥汗國與隋唐政治關系史的線索,將作為國際顯學的突厥史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為認識南北朝后期至唐朝初年中國歷史的變遷提供了新的視角。
突厥汗國與隋唐關系史研究 目錄
前言
章 突厥汗國的征服與分裂
一、突厥興起前的西域形勢
二、突厥汗國對漠北的征服
三、室點密可汗探跡
四、突厥汗國對西域的征服
五、突厥汗國的內亂與分裂
六、西突厥的東進
第二章 突厥汗國對西域的統治
一、《隋書·西突厥傳》商兌
二、阿波系突厥的崩潰與西突厥汗國的建立
三、突厥統治下的西域
四、突厥與西域諸國的聯姻
五、突厥與絲綢之路
篇 “遠交近攻”方略與隋朝對突厥及西域的關系
第三章 文帝時代隋朝與突厥的關系
一、突厥與周、齊關系溯源
二、厥的南下及潰敗
三、“遠交近攻”方略考析
第四章 煬帝時代隋朝對西域的經營
一、征服吐谷渾活動述略
二、隋朝在西域設立郡縣
三、隋代西域校尉、安西都護獻疑
四、鐵勒、阿波系突厥及高昌與隋朝的關系
第二篇 厥汗國的興衰與唐朝統一北方
第五章 厥稱霸東亞
一、從啟民稱臣到突厥稱霸東亞
二、唐滅西秦史事鉤沉
三、突厥政策的轉變與劉武周的潰敗
四、唐朝與突厥軍事對抗的開始
第六章 唐朝與厥的戰爭及厥汗國的滅亡
一、頡利可汗與劉黑闥、高開道
二、雁門、馬邑易主與河東戰略形勢的轉變
三、唐朝與突厥在關內道的戰爭
四、郁射設與厥大可汗頡利關系析疑
五、厥汗國的滅亡
第七章 唐朝對厥的措置
一、安置突厥疏奏校證
二、安置突厥疏奏條析
三、突厥都督府州考實
四、突厥都督府州廢置
第三篇 西突厥汗國的內亂與唐朝進兵西域
第八章 西突厥汗國的強盛與衰落
一、西突厥汗國的強盛
二、西突厥戰亂的開始
三、厥西侵與泥孰取代肆葉護
四、泥孰派的統治及唐朝與西突厥的關系
五、乙毗咄陸可汗的東漸
第九章 唐朝在西域的活動與西突厥汗國局勢的演變
一、河西大涼政權的覆亡
二、唐朝對吐谷渾的征服
三、乙毗咄陸東進與唐朝出兵高昌關系考論
四、焉耆向背與乙毗咄陸派西突厥對安西的威脅
第四篇 西突厥汗國的覆亡與唐朝在西域統治秩序的確立
第十章 乙毗咄陸派西突厥的衰落與昆丘道行軍
一、射匱可汗與唐朝爭奪焉耆辨析
二、唐朝“撫慰”處月、處密部落考
三、昆丘道行軍背景索隱
四、昆丘道行軍與阿史那賀魯
第十一章 貞觀、永徽之際唐朝對西域政策的轉變
一、漠北局勢的變化與唐朝對車鼻部的戰爭
二、貞觀、永徽之際西域形勢新探
三、阿史那賀魯之亂
四、阿史那賀魯與西突厥殘部的關系
第十二章 唐朝在西域統治秩序的確立
一、塔里木盆地羈縻府州的設置
二、西突厥故地羈縻府州的設置
三、粟特地區羈縻府州的設置
四、吐火羅故地羈縻府州的設置
附錄一 突厥汗國可汗與隋唐關系年表
附錄二 突厥汗國世系表
參考文獻與縮略語
索引
初版后記
新版后記
突厥汗國與隋唐關系史研究 節選
《歐亞備要:突厥汗國與隋唐關系史研究》:
種意見只看到了“實空虛之地”的好處,卻忽略了強制改變不同的文化習俗將會帶來的嚴重后果;第二種意見雖然著重強調了不同文化習俗的差別,但是走向了另一個,對突厥問題不適當地采取了消極的態度,沒有注意到突厥后大漠形勢的新變化。相比之下,溫彥博的提議吸收了前兩種意見的合理因素,又充分考慮到了當時的情勢,應該說是一種比較合適的選擇。
首先,河南之地久已是突厥人聚居的所在,在這里安置突厥部眾并不自唐太宗始。早在隋文帝開皇十九年(599),突厥啟民(即染干)可汗率男女萬余口歸隋,文帝初在朔州筑大利城,將突厥降眾安置在長城以內。未幾,由于受到突厥雍虞閭侵襲,無法在大利城落腳,長孫晟向文帝建議“染干部落歸者既眾,雖在長城之內,猶被雍〔虞〕閭抄略,往來辛苦,不得寧居。請徙五原,以河為固,于夏、勝兩州之間,東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為橫塹,令處其內,任情放牧,免于抄略,人必自安”。隋文帝采納了長孫晟的意見,“發徒掘塹數百里”,河曲遂成為啟民的“畜牧之地”。到仁壽三年(603),擊敗西突厥達頭可汗之后,隋朝又將啟民“安置于磧口”,返歸“漠南河北”之間的地區。隋末戰亂,河南地分別由臣屬于突厥的張長遜、梁師都控制,至少自郁射設率大批部落人居河南以來,突厥部眾就已長期居住在河套之地,突厥汗國破滅之后,這里又成了歸降唐朝的突厥余部聚居的所在,所謂“降突厥多在朔方之地”,就反映了在戰爭過程中降唐的突厥部眾多臨時安置在河套地區的事實。將南下的突厥殘眾安置在“河南”,實際上只是確認當時的既成事實,并在此基礎上對河套的突厥部落略加調整。這種安排既避免了遷徙的勞擾,也減少了突厥降部發生動蕩的可能性,應該說是便利的一種安置方法。
其次,河套地區人少地廣,宜農宜牧。突厥部落在此可以“不離本俗”,在州縣的名目下保持游牧生活方式,而唐朝則可在這里開展屯田,駐扎軍隊,以加強對突厥諸部的監管。
再次,這時以薛延陀為首的鐵勒政權已經趨于強大,將突厥安置于河套,使突厥諸部成了唐朝與薛延陀之間的一道屏障,起到了牽制薛延陀部的作用。
第六至第十二疏是正式安置突厥之后,圍繞是否將突厥遷回“河北”開展爭論。爭論雙方主要為魏徵與溫彥博,杜楚客、李大亮與魏徵意見相同,也反對將突厥安置于“河南”,主張遷返河北。魏徵等人提出的主要理由是河套地區密近京師,將突厥余部安置于肘腋之地,數年休養生息之后,必為寇盜,即所謂“養畜自貽患”。遷返河北的意見與上述安置突厥的第二種意見完全相同,且并無任何新的論據,區別只是在于后者是在正式安置突厥之前,而前者是在已然安置之后。
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反對派的詰問時,溫彥博在第十一疏中提到了唐朝當時安置突厥降眾的具體措施,稱“突厥余丑,以命歸我,我愛護之.收居內地,從我指揮,教以禮法。數歲之后,選其酋首,遣居宿衛,畏威懷惠,何患之有”。即將突厥安置于河南之地,選各部首領人京宿衛,充當人質,以保證突厥各部的順服。從此疏可知,人質制度可能是唐朝初年安置突厥降部的基本政策之一。如貞觀六年(632)契苾何力內附,“太宗置其部落于甘、涼二州,何力至京,授左領軍將軍”,就屬于人京充質的性質。何力后來曾被“詔許”回到涼州覲省生母并安撫部落,則對質子的管理應該還有一些具體的規定。
……
突厥汗國與隋唐關系史研究 作者簡介
吳玉貴,新疆奇臺縣人,1956年生,現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要從事歷史文獻學及民族史研究。代表著作有《資治通鑒疑年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唐書輯校》(中華書局,2008年)、《突厥第二汗國漢文史料編年輯考》(中華書局,2009年)等,主要譯著有《中亞史綱要》(〔美國〕漢布里主編,商務印書館,1994年)、《唐代的外來文明》(〔美國〕謝弗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