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9129687
- 條形碼:9787309129687 ; 978-7-309-12968-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本書特色
十六國北朝卷
牟發松 毋有江 魏俊杰 著
本卷從社會政治進程與政區演變關系的角度切入,依據相關正史、別史、地理總志、文集、墓志、考古發掘成果等資料,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對十六國北朝行政區劃的演變過程進行了詳盡考證和系統重建。內容既包括諸政治實體州郡縣的設置與變動歷程,也包括領民酋長、護軍、軍鎮、行臺等帶有特殊政治意涵的政區置廢情況,展示了這些特殊政區與州郡縣制度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全卷共分三編,在考證政區設置過程的基礎上,對其變化趨勢及特點亦做出歸納總結。
上編以淝水之戰(383年)為界分前后兩個時段,對十六國時期諸政治實體的疆域變動,行政區劃的設置、分布及其沿革情況進行系統闡述,從行政區劃演變的角度展示了十六國時期社會政治進程的圖景。
中編為北魏疆域與行政區劃的演變與設置,以北魏末年為基準考證了州郡縣政區的沿革,反映了北魏與十六國、北朝這兩個時代在政區設置上承前啟后的歷史關聯。十六國北朝卷
牟發松
毋有江 魏俊杰 著 本卷從社會政治進程與政區演變關系的角度切入,依據相關正史、別史、地理總志、文集、墓志、考古發掘成果等資料,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對十六國北朝行政區劃的演變過程進行了詳盡考證和系統重建。內容既包括諸政治實體州郡縣的設置與變動歷程,也包括領民酋長、護軍、軍鎮、行臺等帶有特殊政治意涵的政區置廢情況,展示了這些特殊政區與州郡縣制度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全卷共分三編,在考證政區設置過程的基礎上,對其變化趨勢及特點亦做出歸納總結。
上編以淝水之戰(383年)為界分前后兩個時段,對十六國時期諸政治實體的疆域變動,行政區劃的設置、分布及其沿革情況進行系統闡述,從行政區劃演變的角度展示了十六國時期社會政治進程的圖景。
中編為北魏疆域與行政區劃的演變與設置,以北魏末年為基準考證了州郡縣政區的沿革,反映了北魏與十六國、北朝這兩個時代在政區設置上承前啟后的歷史關聯。
下編敘述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的疆域變動,行政區劃的設置、分布及其沿革,以《魏書•地形志》和《隋書•地理志》為參照,對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的州郡縣置廢情況予以詳盡考證。
附編對十六國諸政治實體治下的領民酋長、護軍、軍鎮,以及北朝時期的特殊行政建置——行臺,做了詳細的研究,從另一個側面表達了本卷作者對這一時期行政區劃演變過程的理解與把握。
本卷附有多幅圖表,以更直觀地展示十六國、北朝政區設置的概貌,以及政區演變的特點與變化趨勢。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內容簡介
周振鶴主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精裝十三卷、十八冊) 國家 “十二五”規劃重點圖書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中國*部大型行政區劃變遷通史 窮盡史料 精心考證 規模宏大 體系完備 全書簡介 本書研究自先秦至民國時期的中國行政區劃變遷史。這一研究不僅是傳統的關于歷時政區沿革的考證(縱向),而且對同一年代各政區并存的面貌作出復原(橫向),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相關的復原以詳細至逐年為尺度。全書在總論外,分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漢卷、三國兩晉南朝卷、十六國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國卷、宋西夏卷、遼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華民國卷。 在掌握傳世與出土歷史文獻的基礎上,本書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可能地反映歷史真實。全書以重建政區變遷序列、復原政區變遷面貌為主要內容,而由于歷史時期中國行政區劃的變化很大,在正式政區以外又有準政區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區層級、幅員及邊界在不同時期的變遷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獨立成書,其考證過程和編寫結構有各自的側重點。 本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部學術意義上的行政區劃變遷通史。各卷作者在相關領域有長期的學術積累,全書的寫作也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為中國行政區劃變遷史研究的重要參考著作。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目錄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