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修訂版):吳越春秋全譯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1082022
- 條形碼:9787221082022 ; 978-7-221-08202-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修訂版):吳越春秋全譯 本書特色
本叢書在策劃之初就考慮到避免以上各種譯本之不足,本著推陳出新、匯聚英華、弘揚傳統、振興華夏之宗旨,化艱深為淺顯,融譯注為一爐,俾使社會各界廣大讀者了解我國古代各名著之完整原貌,有利于當下人文精神建設,又利于中外文化之交流譯介,乃延聘海內學界通人,精選史有定評之夏商迄晚清經史子集四部,以全注全譯形式重新裝幀、重新校勘整理出版。所選各書前言對該名著之時代、作者、內容、成就、文獻版本皆有詳贍說明,各篇各卷前有簡明扼要的題解,原文選用業經整理的善本,注釋采用學術界公認的成果,譯文強調忠實原文、通達流暢。
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修訂版):吳越春秋全譯 內容簡介
《吳越春秋》一書,歷敘吳、越兩國的史事,而重在敘述春秋末期吳、越兩國爭霸的歷史故事。該書雖大量取資于《左傳》《國語》《史記》等史籍,但并不拘泥于此,而又采摭摻人了不少佚聞傳說,其中恐怕也不乏作者的想象塑造之辭;同時,它又注意到故事的完整性,注意寫清其來龍去脈。所以,從它記載史事這一點來說,是一部史書;但從它記載的內容與格調來說,又不同于嚴謹的史家之實錄。它實是一部介于史家與小說家之間的作品,可謂是后代歷史演義小說的濫觴。因此,它雖然一向被列入史部,但讀起來卻比一般史書更為生動、更富于情趣,因而更受到讀者的喜愛。不但后代的史籍方志,如《吳郡志》之類,常取資于該書;就是后代的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說唱文學《伍子胥變文》、宋元話本《吳越春秋連像評話》、明代傳奇梁辰魚的《浣紗記》、明清歷史小說馮夢龍、蔡元放編的《東周列國志》、近代的《吳越春秋說唱鼓詞》、現代曹禺創作的話劇《膽劍篇》、蕭軍所著的《吳越春秋史話》等,都或多或少地取材于該書。所以,該書既是一部世所公認的歷史典籍,又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文學名著,在我國的史學史與文學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一部學習與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人不可不讀的要籍。
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修訂版):吳越春秋全譯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修訂版):吳越春秋全譯 前言
《吳越春秋》一書,歷敘吳、越兩國的史事,而重在敘述春秋末期吳、越兩國爭霸的歷史故事。該書雖大量取資于《左傳》《國語》《史記》等史籍,但并不拘泥于此,而又釆摭摻人了不少佚聞傳說,其中恐怕也不乏作者的想象塑造之辭;同時,它又注意到故事的完整性,注意寫清其來龍去脈。所以,從它記載史事這一點來說,是一部史書;但從它記載的內容與格調來說,又不同于嚴謹的史家之實錄。它實是一部介于史家與小說家之間的作品,可謂是后代歷史演義小說的濫觴。因此,它雖然一向被列入史部.但讀起來卻比一般史書更為生動、更富于情趣,因而更受到讀者的喜愛。不但后代的史籍方志,如《吳郡志》之類,常取資于該書;就是后代的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說唱文學《伍子胥變文》、宋元話本《吳越春秋連像評話》、明代傳奇梁辰魚的《浣紗記》、明清歷史小說馮夢龍、蔡元放編的《東周列國志》、近代的《吳越春秋說唱鼓詞》、現代曹禺創作的話劇《膽劍篇》、蕭軍所著的《吳越春秋史話》等,都或多或少地取材于該書。所以,該書既是一部世所公認的歷史典籍,又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文學名著,在我國的史學史與文學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一部學習與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人不可不讀的要籍。
一、《吳越春秋》的作者
據史載,趙曄著《吳越春秋》是沒有問題的。至于趙曄的生平事跡,史載甚略。據《后漢書·儒林列傳》可知,趙曄字長君,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年輕時做過縣里的小吏,曾讓他去迎接郡里來的督郵。由于他稟性清高,不愿阿諛奉迎,所以棄職不干,到犍為郡資中縣(今四川資中)去向當時的經師杜撫學習《韓詩》,潛心于學問,一連二十年也不捎個信回去,家里的人還以為他死了。杜撫死了以后他才回家,州里召他做官,他仍未就職,曾被選舉為有道徵士。
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修訂版):吳越春秋全譯 目錄
凡例
卷** 吳太伯傳
卷第二 吳王壽夢傳
卷第三 王僚使公子光傳
卷第四 闔閭內傳
卷第五 夫差內傳
卷第六 越王無余外傳
卷第七 勾踐入臣外傳
卷第八 勾踐歸國外傳
卷第九 勾踐陰謀外傳
卷第十 勾踐伐吳外傳
附錄一
一、《吳越春秋》佚文
附錄二
二、《吳越春秋》的研究考證資料輯錄
附錄三
三、本書采摭文獻目錄
后記
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修訂版):吳越春秋全譯 節選
卷** 吳太伯傳
【題解】
四部叢刊本在篇題前均冠以書名“吳越春秋”,其他明刻十卷本也如此。這很可能是大德本的原貌,今一仍其舊。
“吳太伯傳”,顧廣圻、蔣光煦所見影宋本作“吳王太伯傳”。徐天祜說:“元本‘太伯傳’作‘吳王太伯傳’。太伯三以天下讓,宜王而不王者也;吳之后君又未嘗追王之。尊之日‘王’,名不與實稱也。今去‘王’字以從其實。”徐氏所謂“元本”,即“原本”,當指宋本而言,而非指元代刊本。(古代表示原來之意,多用“元”字。至明初,因嫌與元代之“元”混淆,才改作“原”。參閱顧炎武《日知錄》卷三二。)由此可知,本篇篇題原作“吳王太伯傳”,現在的篇題是徐天祜刪定的。
吳太伯傳(zhuian撰),就是吳國太伯的傳記。文章追述了太伯的祖先,敘說了太伯如何從周原出奔荊蠻從而建立吳國的經過,*后記述了太伯的葬地及其后代的世系,直至壽夢為止,以便與第二篇相銜接。
本文所敘史事時間跨度極大,但作者善于剪裁,使文章詳略相間,既富于跳躍性,又顯得凝煉而生動。如追述太伯的祖先,作者對后稷、古公作了詳述,對不窗、公劉作了簡述,對鞠、皇仆、差弗、毀喻、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等則略而不述。將此與《史記•周本紀》相比可知,作者所追求的,并不是純粹為了寫史,這也就是本書富于文學意味的原因所在;而末了對吳國世系的敘述,則又一絲不茍,可見作者也致力于寫出一部較為詳備的《吳國春秋》,這也就是歷來將本書視為史書的原因。
……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