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1945中國記憶:臺灣光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318905
- 條形碼:9787553318905 ; 978-7-5533-1890-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45中國記憶:臺灣光復 本書特色
戚厚杰著的《臺灣光復》通過臺灣歷史上被列強染指,鄭成功收復臺灣,日軍侵占臺灣,兩岸一心協力抗戰,戰后臺灣光復的史實,通俗易懂地向讀者介紹了臺灣回歸祖國的這一激動人心的重大歷史事件。本書圖文并茂,融知識性與可讀性于一體。本書從不同的側面,采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和圖文并茂的形式,客觀、真實、系統地再現了抗戰勝利前后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歷史,披露了一段段鮮為人知的史實,揭示了一個個塵封已久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幅振奮人心的畫面。
1945中國記憶:臺灣光復 內容簡介
從《馬關條約》的簽訂到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經過整整50年的艱苦斗爭,終于實現了驅逐日本侵略者、臺灣重歸祖國懷抱的愿望。廣大臺胞奔走相告,歡欣鼓舞,互相慶賀。村村戶戶張燈結彩,通宵歡慶。家家點香燃燭,祭祀祖宗,將臺灣光復這一喜訊告慰先人。 《1945中國記憶:臺灣光復》系統敘述臺灣先后淪為荷蘭、日本殖民地的歷史,以及抗戰勝利后,臺灣回歸祖國懷抱的歷程。
1945中國記憶:臺灣光復 目錄
一 兩岸骨肉根連根 海盜垂涎強侵占
二 義正驅紅夷 統一銘青史
三 跨海征戰入版圖耕鑿從今九壤同
四 骨肉分離天落淚 烽火遍島不臣倭
五 驅逐倭奴恢復中華
六 中國是我們的祖國 臺灣土地是中國的土地
七 兩岸桴鼓相應 一脈母子同體
八 共同抗戰返臺復疆 潛行運動遙做內應
九 宣示主權 宣戰廢約 人地相宜 培養人才
十 《開羅宣言》昭示法理 日本投降臺灣回歸
十一 臺灣重光回歸祖國 日軍繳械全部遣返
十二 有可愛護的國家享受溫暖有可盡忠的民族為國效力
1945中國記憶:臺灣光復 節選
《1945中國記憶:臺灣光復》: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千百年來舟楫往返、血肉相連。當西方某些國家還處在部落群體狀態的時候,中國中央政府就在臺灣設立了行政管理機構。但世界發展到17世紀初葉,中國還在封建社會的軌道上轉圈,在農耕社會徘徊,而西方列強憑著堅船利艦,屢屢染指臺灣,中國的不肖之徒也干些分裂的勾當。但是,祖國人民收復臺灣、統一祖國的斗爭一天也未停止。 中國**次收復臺灣是1661年鄭成功所為。鄭成功*初的目的不過是想為南明小朝廷在臺灣建立反清基地,在清朝中央政權已經建立、明朝氣數已盡的情況下,他們的行動不過是前朝余音。鄭成功本人僅是南明小朝廷下的一個將軍,但他在侵略者面前代表的是中國,他認為外國人占領臺灣是非法的,中國的領土應該歸還給中國,茍利國家,義無反顧。他義正詞嚴地對荷蘭侵略者說:“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據,今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臺灣在鄭成功手中回歸到中國,是千年不朽的偉業。英雄勿論出身,要看他的功績;富貴不計財產,要看他代表的利益。一個人如果站在維護祖國利益的立場上,他也就高大了起來。如果沒有鄭成功從外國殖民者手里收復臺灣,就沒有爾后的清政府統一臺灣。在收復臺灣的問題上,在祖國的利益上,鄭成功不愧是民族英雄,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海峽兩岸都受到稱頌。 鄭成功的偉業是從荷蘭侵略者的手中收復臺灣,而施瑯的功績則是統一了臺灣,使臺灣歸入祖國的版圖之內,并提議鎮守臺灣、管理臺灣。和鄭成功一樣,施瑯也是一個杰出的愛國主義者,是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施瑯之后,為臺灣回歸而奮斗、而犧牲的兩岸同胞不知凡幾,他們有的率眾搏殺,深入人心,青史留名;有的奮起一擊,化為杜鵑,染紅山崖。成也罷,敗也罷,功名顯赫也罷,默默無聞也罷,都是為了祖國的統一,他們的英名都刻印在兩岸人民的心中,都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意志,不達統一的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盧溝橋的炮聲,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抗戰熱潮,也使收復臺灣成為中國人民奮斗的目標。1940年4月上旬,在重慶召開的國民參政會**屆第五次大會上,福建籍參政員宋淵源,聯合胡景伊、褚輔成、董必武、張瀾、許德珩等26人,一起向大會提交了《策進臺灣朝鮮革命使敵益速崩潰案》,主要內容是:既然中國與日本為交戰國,就應馬上宣布《馬關條約》無效,并準備收復臺灣。 1941年,一位叫齋藤的日本士兵在湖南參加作戰,相隔一條河與中國部隊對峙。一天,齋藤到小河邊洗水果,裝著水果的汽油桶不小心被水沖走,齋藤跟在后面追,卻發現汽油桶漂向了對岸。這時,他看到對岸有個正在洗澡的中國兵,雙方大吃一驚,因為都沒帶槍,誰也沒法射擊。洗澡的中國兵慢慢站起來,拾起汽油桶,取出水果咬了一口,然后向后面的樹林退去。這個日本兵鬼使神差地用日語問了一句:“好吃嗎?”沒想到這位中國兵用日語回答道:“謝謝!”戰場上沒有武器,軍人都恢復了普通人常態。于是,兩位赤手空拳的士兵開始了對話。 聽出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兵,而是一個下級軍官或士官,出于好奇,這個日本兵繼續問道:“你們過得怎么樣?發的錢多嗎?”中國兵停下腳步,聳聳肩說:“好幾個月沒有發到餉。”也許覺得這個日本兵很有趣,他又補充道:“日子不好過啊!有督戰隊,不好好打仗可能被自己人打死。”沉默了一下,他接著說:“那樣我就看不到奪回臺灣了,看不到占領大阪,也看不到占領東京了,多遺憾!”說完,他帶著汽油桶慢慢走入樹林中。這個日本兵驚駭莫名,呆呆地站在原地許久。 抗日戰爭有不少大學生從軍,“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說法就是例證,會說日語的士兵,雖然不會太多,但也不足為奇。這個青年軍人將收復臺灣放在**位,占領大阪與東京放在其次,在烽火連天、生死無定的戰爭中,收復臺灣可是每一個中國人念念不忘的共同心愿與志向。 在一次海外的抗日戰爭學術討論會上,一位青年問臺灣的“中研院院士”許倬云,中國抗日付出這么大的代價,意義究竟何在,許院士回答:“中國爭到了國格。國格是一個國家對本身肯定的一番自覺,及一份由此而生的尊嚴與自重。”接著,他又極帶感情地說:“這是百年屈辱后,中國咬著牙吞著血拼出來的國格。”沒有勝利,就沒有國格;沒有統一,國格也要打折扣,爭取統一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與自覺。因此,1945年10月25目的臺灣光復,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極具意義并值得紀念的一件盛事。 甲午戰爭后,日本占領臺灣,得到了莫大的利益,這也使它的侵略擴張野心急劇膨脹,爾后連續不斷地發動侵華戰爭,繼而發動太平洋戰爭,向世界和平挑戰。因此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從日本侵略中國開始的,中國受害的時間*長、損失*大,抗戰的時間也*長、犧牲也*大。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就是為了打敗日本侵略者,收復包括臺灣在內的中國領土。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精神震撼了世界,也感動了世界,因而才有同盟國率先廢除不平等的條約,訂立新約;才有具有國際法效力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得到國際法認可的,也是國際上公認的。誰要想將臺灣從中國的版圖上分割出去,不僅是對無數為臺灣回歸祖國而犧牲的烈士的背叛,也是違反國際法的,是對世界公理的挑戰。 在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提到一個特殊人物,他就是林獻堂。林獻堂與無數武裝反抗日本占領的志士不同,他主張以非武力的手段“謀求臺灣人的出路”,與日本人合作成立了“臺灣同化會”等組織。為了“臺人應予以與日人同等待遇”,“要求臺人像日本人一樣對日本國家盡其忠誠和義務”,他四處奔走,向日本人請愿、建議,但日本殖民者要求的是后者,對于前者根本不答應,林獻堂是在與虎謀皮。他回祖國大陸時講了一句“我們回到了祖國”,競遭到日本人的毆辱,罰他交出財產,逼他辭去職務。林獻堂為臺灣人謀到出路了嗎?他在詩作《六十述懷》中這樣說:“奔走三十年,此心徒自赤。問君何所得,所得雙鬢白。” 在日本人的奴役下,臺灣人只能是二、三等或者等外公民。林獻堂在日本人統治臺灣時期是做過官的,他看夠了日本人冷酷傲慢的臉,飽嘗了失去祖國、做亡國奴的滋味。 ……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