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340207
- 條形碼:9787542340207 ; 978-7-5423-4020-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 本書特色
《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一書,是優秀的青年敦煌學者、石窟考古的代表人物沙武田教授繼兩部國家社科成果文庫《敦煌畫稿研究》《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研究》之后又一部對敦煌石窟研究的力作。 本書稿的主題是對歸義軍即晚唐五代宋時期敦煌石窟的考古學專題研究。歸義軍時期是敦煌歷史上極其獨特的一段歷史,因為這一時期的瓜沙地區,雖然名義上奉中原王朝為正朔,但是實際上有極強的獨立性。當時的河西走廊民族構成非常復雜,有“四面六蕃圍”的歷史境況。但在這一時期,佛教石窟的營建卻進入一個歷史高峰,各歸義軍節度使、世家大族、高僧大德等均積極地參與石窟的營建。因此研究這一時期的石窟對理解敦煌歸義軍歷史、吐蕃之后的敦煌歷史、歸義軍之后沙州回鶻與西夏的歷史及其在瓜沙地區的石窟營建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本書稿分別從莫高窟窟前殿堂建筑遺址、原創性代表洞窟、歸義軍時期壁畫特征與表現形式、與藏經洞有關的歷史等幾個方面,對這一時期的洞窟作了專題的研究,且均有新的觀點發表,或給學術界相關討論增加不同的研究視角,體現出作者扎實和務實的學風。 針對具體問題的研究,即強烈的問題意識,是本成果的主要特點。如在莫高窟窟前殿堂建筑遺址的考古學研究過程中,分別對各殿堂建筑的時間、規模、建筑結構特點、鋪地花磚等問題有闡發,又集中在第130窟窟前殿堂建筑遺址的時代考證,*后對傳統的西夏學提出疑問,值得重視。又如對歸義軍時期有代表意義洞窟的研究,其中像以敦煌文獻所記莫高窟“太保窟”來考證在莫高窟的對應洞窟,*后確定第261窟為曹元忠又一功德窟、太保窟,說服力強;又如以敦煌文獻所記“天子窟”對應考證出榆林窟第31窟,可謂是新意迭出。 敦煌藏經洞的性質、封閉時間和原因的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本成果也有作者對此問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1052年末法說”和從第16窟供養人畫像的角度的新的考察,可以對藏經洞的研究增加新的學術視角。 《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是圍繞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學研究的專題成果,主要內容包括: 1.莫高窟窟前殿堂建筑遺址的考古學研究,包括殿堂建筑的時間、規模、建筑結構特點、鋪地花磚等問題以及莫高窟第72-76窟窟前殿堂建筑遺址的考古報告,第130窟窟前殿堂建筑遺址的時代考證等。 2.歸義軍時期有代表意義洞窟的研究,如對敦煌文獻所記莫高窟“太保窟”的具體考證,對文獻所記“天子窟”考證,對莫高窟第61窟(文殊堂)中心佛寺壇造像的復原研究,對莫高窟天王堂的研究等。 3.對歸義軍時期有普遍意義的兩個問題的研究:歸義軍時期壁畫程式化問題的研究,對歸義軍時期以莫高窟第98窟為代表的大窟營建影響、意義的研究。 4.圍繞敦煌藏經洞的性質、封閉時間和原因,分別從第16窟供養人像、第16窟千佛變反映的末法思想及藏經洞壁畫的考古學觀察等角度切入的研究。 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均涉及敦煌歸義軍時期石窟的基本或主要問題,同時在每章節的研究中,均有作者新的學術觀點,從不同的角度提供新的觀察或思考的視角,因此本研究成果對于我們從學術的角度理解和認識這一時期石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值得肯定。 敦煌石窟群是敦煌作為絲路重鎮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寶庫,是中華文化的結晶,是新時期背景下“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重要的文化載體。因此,針對敦煌石窟的任何有意義、有價值的研究,在今天都會有其獨特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歸義軍時期石窟無疑是敦煌石窟有機和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這一時期石窟的專題研究,對從整體上理解敦煌石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總體評價,本成果的出版對敦煌學、佛教石窟考古、藝術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對繁榮“一帶一路”背景下敦煌學和理解敦煌文化有獨特的價值。
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圍繞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這一課題長期研究的成果, 主要內容包括: 莫高窟窟前殿堂建筑遺址的考古學研究, 如殿堂建筑的時間、規模、建筑結構特點等。
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 目錄
**章 莫高窟窟前殿堂建筑遺址述論
一 敦煌寫本的記載
二 莫高窟窟前殿堂建筑的時代
三 作為洞窟整體建筑一部分的殿堂和窟檐建筑
四 殿堂建筑基本結構特征
五 由殿堂建筑再探窟與寺之關系
六 殿堂建筑營建之原因
七 殿堂建筑與敦煌工匠
八 殿堂與窟檐建筑的材料
九 殿堂與窟檐建筑研究的意義
第二章 莫高窟第130窟窟前殿堂建筑遺址的時代問題——兼及藏經洞封閉的年代
一 提出問題
二 莫高窟第130窟窟前殿堂建筑遺址時代再辨
三 莫高窟第130窟表層壁畫重修時間與殿堂建筑的時代關系
四 斷代西夏的障礙
五 對藏經洞封閉時間的一點討論
第二編 石窟營建代表性文獻釋讀
第三章 《莫高窟記》題于莫高窟第156窟相關問題研究
一 《莫高窟記》基本內容再解讀
二 《莫高窟記》題于莫高窟第156窟之背景和意義
三 《莫高窟記》題寫時間與莫高窟第156窟建成時間之關系
四 《莫高窟記》的題寫與咸通六年上元日窟上活動
五 《莫高窟記》作者小考
六 悟真作為《莫高窟記》作者引發的新思考
七 由《莫高窟記》談唐人眼中敦煌藝術的源頭
第三編 洞窟名號新證
第四章 敦煌石窟于闐國王“天子窟”考
一 提出問題
二 “天子窟”考查
三 洞窟內容分析與佐證
四 敦煌和于闐關系的佐證
五 于闐國王“天子窟”的選址與營建時間
六 于闐人與敦煌石窟之關系
第五章 莫高窟“太保窟”考
一 提出問題
二 “太保窟”之“太保”辨析
三 “太保窟”考
四 “太保窟”營建小議
第六章 對莫高窟“天王堂”的質疑
一 “天王堂”塔的基本信息
二 “天王堂”營建的時代
三 “天王堂”名實辨
四 曹延祿夫婦功德塔本名追溯
五 近年來學術界對天王堂的研究
第四編 石窟個案研究
第七章 莫高窟第98窟對曹氏歸義軍時期大窟營建的影響
一 研究對象與問題所在
二 窟主的影響
三 崖面位置的選擇
四 開窟的原因分析
五 洞窟名號
六 洞窟形制
七 壁畫內容及其布局
八 底稿的運用與壁畫的程式化
第八章 莫高窟第61窟中心佛壇造像為繪塑結合“新樣文殊變”試考
一 莫高窟第61窟中心佛壇造像遺跡
二 同時期敦煌文殊變考察——以“新樣”文殊為中心
三 敦煌和于闐關系影響下的莫高窟第61窟新樣文殊造像
四 P.4049新樣文殊畫稿與莫高窟第61窟之關系
五 莫高窟第61窟中心佛壇造像“新樣文殊變”試考
第五編 藏經洞相關問題研究
第九章 藏經洞封閉原因再探
一 莫高窟第16窟重繪表現末法思想的千佛變相
二 公元1052年遼代末法思潮
三 公元1052年之前敦煌與遼的關系
四 公元1052年末法思潮對敦煌的影響
五 藏經洞的性質
六 對避難說的討論
七 一點補充
第十章 莫高窟第16窟整體重修時供養人畫像缺失與藏經洞的封閉原因
一 莫高窟第16窟重修與藏經洞之關系
二 莫高窟第16窟重修時供養人畫像缺失之疑問
三 莫高窟第16窟重修的歷史背景
四 歸義軍晚期曹氏功德窟中不重視供養像的原因
五 以莫高窟第16窟供養像的缺失為線索再談藏經洞的封閉之謎
六 簡談藏經洞封閉的時間
七 藏經洞之外的藏經洞
第十一章 莫高窟藏經洞壁畫問題再探
一 斯坦因記載的疑點與初步的結論
二 對張大千“仿古新繪”的質疑
三 從藏經洞壁畫本身入手考辨真假
第六編 經變畫與敦煌社會的解讀
第十二章 政治圖像遺產的原樣保留——以贊普問疾圖為中心看吐蕃之后的敦煌社會
一 一個現象——贊普問疾圖在吐蕃統治結束之后的命運
二 圖像表達的誤區與矛盾——統治者的威儀和作為政治圖像的贊普問疾圖
三 政治圖像的原樣保留與吐蕃之后的敦煌社會
四 新釋讀晚唐壁畫“微型維摩詰經變”
第十三章 敦煌石窟金光明經變的幾個問題
一 對莫高窟第417窟“金光明經變”的質疑
二 敦煌金光明*勝王經變畫樣分析
三 金光明*勝王經變出現的社會歷史背景分析
四 金光明經中堅牢地神對敦煌毗沙門天王造像和于闐國王像的影響
五 金光明*勝王經變與所在洞窟的關系
六 金光明經變在畫史上不被廣泛流傳的原因
參考文獻
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 節選
《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 或為石室藏經,或為佛教供養法物、寺院供養具,其實諸家所言均為佛教寺院或石窟藏經,性質類同卻有所區別。作為佛教供養經、寺院供養具,與我們所論藏經洞藏經受遼朝末法思潮影響,而“存經以備法滅”的性質與事實相去甚遠。供養經純為供養,不可以流通,也不會讓人們輕易查閱,等同于佛的法身供養;供養具者則就沒有這方面苛刻的要求與限制,顯得很模糊。但這些都是佛教現實所作所為,所求為現世功德福報,而為了末法存經則是為了未來世法滅后重振佛教,當然就不是僅為供養所用了。 學界對于莫高窟藏經洞(第17窟)是否即經卷原本所藏之地,意見有別。榮新江先生認為由于三界寺本身就在莫高窟,而且推測應該距藏經洞不會太遠,因此一旦傳來滅佛的消息,道真與三界寺的僧人一道把本寺的藏經及其他圣物一并藏入此窟,并在外面繪壁畫以為掩蔽。其實莫高窟第17窟作為高僧影堂,被后世用作石室藏經之所在,也并不與佛教經義相悖。文正義先生解釋說莫高窟是佛教圣地,第17窟又是洪□生前的禪堂、死后的影堂,是一處十分莊嚴的地方,完全符合寺院供養法物存放環境的要求。這種處理方式在佛教中稱為“裝藏”,一般是裝經入佛像或佛塔,但是此次規模太大,裝入一所洞窟,這種裝藏是可以與佛的法身舍利等同看待的。 ……
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 作者簡介
沙武田,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1996—2014年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主要從事佛教石窟考古、敦煌學、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等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各類省部級項目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10余篇,出版了《敦煌畫稿研究》、《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研究》、《敦煌石窟藝術概論》(合著)等6部著作。曾擔任10集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學術總顧問和學術總統籌。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