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1661-1911年-清代農業的發展和不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799208
- 條形碼:9787509799208 ; 978-7-5097-9920-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661-1911年-清代農業的發展和不發展 本書特色
本書以清道光末(1850年)為時間終點,定量研究明后期(從萬歷朝起算)至清前期以種植業為主體的中國傳統農業生產,對包括糧食畝產、總產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等主要指標做出估算,目的在揭示此時間段內中國傳統農業生產同時并存的“發展和不發展”兩個趨向,即一方面,由于耕地面積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中國傳統農業的糧食總產量在此期間攀上了歷史的*峰,養活了當時世界四分之一的龐大人口,遠超以往歷代;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速更快,此時間段的后期(清嘉、道時期),人均耕地、人均糧食占有量以及農業勞動生產率等指標均出現了停滯乃至下降的明顯趨勢,這對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傳統經濟轉型,顯然是一個不利的歷史條件。
1661-1911年-清代農業的發展和不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綜合運用經濟學、歷史學和統計學方法,對清代農業的主要生產指標進行量化研究的學術專著。作者充分利用了超大量的原始資料和相關農業調查、統計數據,對清代8個關鍵時間點的耕地面積、糧食畝產量和總產量、糧食和種植業生產的總產值和增加值,以及包括農林牧各業都在內的全部農業總產值和增加值,逐一進行了量化估計。書中附錄的近3000個清代糧食畝產量數據資料,系作者從上千種清代原始檔案及官私文獻(主要是地方志)中辛勤搜集而得。
1661-1911年-清代農業的發展和不發展 目錄
一 本書緣起
二 歷史數據
三 研究方法
四 前人成果
**章 耕地面積
一 清官書的田畝數字非實際耕地數
二 清代各時期實際耕地面積估計
第二章 糧食的平均畝產和總產量
一 畝產量
二 總產量
第三章 糧食總產值
一 現存的清代糧價數據
二 道光三十年的糧價和清代各時期糧食總產值估計
三 糧食的生產成本和糧食生產增加值估計
第四章 種植業總產值和農業總產值
一 種植業總產值
二 林牧漁業和農業生產總值
第五章 清代農業的發展與不發展
一 清代農業是中國傳統農業發展的*高峰
二 清代農業發展的局限
附錄一 清代人口估計和人口資料
一 清代官方的人口統計
二 本項研究各時點的人口總數估計
附錄二 清代的耕地面積記錄
附錄三 清代的糧食畝產記錄
參考文獻
1661-1911年-清代農業的發展和不發展 作者簡介
史志宏,男,1949年生,北京市人。經濟學博士。已退休。退休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財經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經濟史學會古代經濟史專業委員會理事。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明清及近代經濟史,尤以農業史、財政史為主攻方向。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