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43623
- 條形碼:9787010043623 ; 978-7-01-004362-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冊) 本書特色
《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冊)》篇幅適當,體例架構新穎,資料運用得當、內容充實而簡約,是一部頗具思辨性、科學性、原創性、新穎性,適合大學哲學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自學中國哲學史讀者學習的有益教科書。
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冊) 內容簡介
《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在總結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維、新方法的基礎上,運用傳統訓詁和現代詮釋等方法,以文獻史料為主,兼顧考古發掘史料,盡力擺脫和打破以往哲學史簡單分類、教條化及西方模式,凸顯中華人文精神和中國哲學的特點,圍繞中國哲學史每一歷史時期各哲學學派和哲學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思想來展開有重點性的梳理、闡發、探討、分析,力求準確地詮釋和通俗地表達傳統哲學思想的意蘊,并充分注意傳統哲學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全面展示其哲學本體論、價值論、人生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等各個側面,從而建構和撰寫出一部耳目一新的中國哲學史教材。
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冊) 目錄
緒論
章 孔子創立的儒家哲學
節 “與命同仁”的觀念結構
第二節 “為仁由己”的道德哲學
第三節 “為政以德”的治國之道
第四節 孔子哲學的思想史價值
第二章 奠基的道家哲學
節 以“道”為本源的宇宙論
第二節 “反者道之動”與經驗世界的辯證展示
第三節 由宇宙論開出的人生觀和政治論
第四節 哲學的歷史地位
第三章 墨子建構的墨家哲學
節 “兼以易別”的社會政治理論
第二節 二元分立的世界觀構成
第三節 “三表法”與經驗主義的認知主張
第四章 早期儒家的性命說與孟子對儒學的深化
節 “性自命出”與早期儒家的“情性”說
第二節 《大學》、《中庸》的“性命觀”
第三節 孟子依“不忍人之心”確立的性善論
第四節 孟子“存心養性”的道德修養學說
第五節 孟子以“仁心”行“仁政”的治國思想
第五章 道家思想的弘揚與莊子的精神追求
節 《太一生水》所展現的宇宙生成過程
第二節 莊子的“齊物論”
第三節 莊子的“道通為一”說
第四節 莊子的“逍遙游”
第五節 援道入法的稷下之學
第六章 陰陽五行說的發展與《易傳》的氣化流行論
節 陰陽五行說的發展與鄒衍的“五德終始”說
第二節 《易傳》的“變易”思想與氣化流行觀
第七章 名辯思潮與后期墨家
節 惠施的“合同異”辨析
……
第八章 荀子對儒家“外王學”的拓展
第九章 法家集成者韓子的哲學
第二編 漢唐時期的哲學
緒論
章 秦漢之際的“黃老”思潮
第二章 董仲舒的“天人相與”說與儒學的神學化
第三章 王充的自然哲學
第四章 道家的新發展與魏晉玄學
第五章 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與丹道理論
第六章 佛教的傳入與兩晉南北朝的佛學源流
第七章 佛教的鼎盛與隋唐佛教哲學
第八章 道教的國教化與隋唐道教哲學
第九章 經學的重整與唐代儒家哲學
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冊) 節選
首先,在愛的范圍和程度上,儒家依據宗法倫理,承認有親疏遠近之別、貴賤差等之分。墨子則堅決反對宗法倫理,主張愛無差等:“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兼愛中》,下引該書只注篇名。)
其次,在先后順序上,儒家主張先愛自己之“親”,然后再推及別人之“親”,是謂“推己及人”。墨子則相反,要求人們首先去愛利別人的父母:“必吾先從事于愛利人之親,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兼愛下》)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那么自己的父母也就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后,在愛與被愛的關系上,儒家主張盡心,不言回報,只求盡職盡倫,不過問自己的權利。墨子則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對等互報的原則:“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兼愛上》)就性質而言,儒家的仁愛學說是一種徹底的義務論,墨子的兼愛論因對實際利益和后果的重視而呈現出功利主義的色彩。
墨子認為,儒家“差等之愛”的出發點其實是自私自利,因而在*終結果上和極端的利己主義并無不同;社會中的許多罪惡和不平等現象如王公大人的骨肉之親無故獲得富貴,也都是由這種“差等之愛”引起的。墨子相信,把這種“差等之愛”推到極致,必然會出現“處大國攻小國,處大家亂小家,強劫弱,眾暴寡,詐欺愚,貴傲賤”(《天志中》)的結局,因此,他堅決主張“兼以易別”,即用平等的無差別的愛來代替那種有差等的愛。
就對“差等之愛”的批判而言,墨子的“兼愛”論顯然有其積極意義,它有力地揭露了傳統宗法等級制度的不合理,同時也暴露了儒家倫理的局限。儒家以親族為起點的推及之愛,注入了貴族性的“恩澤”成分,無法突破此族與彼族、貴族與平民在經濟利益上的分隔與界限。但另一方面,墨子抹去人我之別,把人與人的關系設想成包括在經濟利益上的無差別無對立的境界,又使他的“兼愛”學說蒙上了一層具平民性的空想色彩。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