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清史講義 本書特色
★ 被公認的中國近代清史學科的杰出奠基人 。 ★ 清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 與顧誠、錢穆、陳寅恪先生齊名的史學大家。 ★ 開創了明清斷代史研究的先河。 ★ 研習清史者之入門必讀書。
清史講義 內容簡介
《清史講義》是孟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是有關清史問題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孟森先生利用《清實錄》和《清史稿》,又兼采清廷檔冊及《朝鮮李朝實錄》等鮮為人用的史料,以乾嘉學派扎實細密的功夫考訂清之先世源流,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代歷史的諸多核心問題。本書主要分為“開國”“鞏固國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轉危為安”五章,對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全面的簡要敘述,為研習清史者之入門必讀書。
清史講義 目錄
目錄
**編 總論
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002
清史體例 004
清代種族及世系 007
八旗制度考實 016
第二編 各論
開國 092
鞏固國基 117
全盛 171
嘉道守文 248
咸同之轉危為安 333
清史講義 節選
書中精彩語段: ○“道”底內容極其復雜,上自老莊底高尚思想,下至房中術,都可以用這個名詞來包括它們,大體說來,可分為思想方面底道與宗教方面底道。 ○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這思想自與佛教思想打交涉以后,結果做成方術及宗教方面底道教。唐代之佛教思想,及宋代之佛儒思想,皆為中國民族思想之偉大時期,而其間道教之勢力卻壓倒二教。 **章 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清未有史也,而有《史稿》,《史稿》為辛亥革命后政府所修。若以革命為易代之限,則《清史稿》與史有同等效力。然革命后同為民國,而政府之遞嬗,意義有不盡同。故前一期政府之所修,又為后一期政府之所暫禁。今猶在審查中,卒蒙弛禁與否未可知。要之,吾輩今日之講清史,猶未能認《清史稿》為勒定之正史也。則于史學上,無一定之史書可作根據。但論史之原理,一朝之經過,是否有為修正史之價值?能統一國土,能治理人民,能行使政權,能綿歷年歲,則能占一朝正史之位置,意義全矣。政府之意,亦非謂清不當有史,但未認《清史稿》即為《清史》。然則于清一代史料之正確者,懸設一正史之位置處之,史料極富。《清史稿》為排比已有具體之一大件,亦應在懸設正史之位置中,參加史料之一席。真正史料,皆出于史中某一朝之本身所構成,叟聞野記,間資參考,非作史之所應專據也。 清之于史,自代明以來,未嘗一日不踐有史之系統。中國史之系統,乃國家將行一事,其動機已入史,決不待事成之后,乃由史家描寫之。描寫已成之事,任何公正之人必有主觀,若在發動之初,由需要而動議,由動議而取決,由取決而施行,歷史上有此一事,其甫動至確定,一一留其蛻化之痕跡,則雖欲不公正而不能遇事捏造,除故意作偽之別有關系者外,國事之現象,如攝影之留真,妍媸不能自掩也。有史之組織,清代明時未嘗間斷,故有史之系統未嘗差池。民國代清,獨未嘗留意此事,及今而始議保管檔案。保管檔案,乃抱殘守缺之事,非生枝發葉,移步換形,而皆使之莫可逃遁之事也。中國有史之系統,嚴正完美,實超乎萬國之上。由科鈔而史書,由史書而日錄,而起居注,而絲綸簿,清代又有軍機處檔。具此底本,再加種種之纂修,《實錄》又為其扼要,分之而為本紀,為列傳,為方略,為各志各表,史已大備。易代后就而裁定,其為史館自定者無幾矣。《清史稿》即就此取材,故大致當作清史規范。而其原件之存在,因印刷之發達,流布尤多。故以此大宗史料歸納之為《清史》。而此《清史》之在史學上位置,必成正史,則無可糾駁矣。 近日淺學之士,承革命時期之態度,對清或作仇敵之詞。既認為仇敵,即無代為修史之任務。若已認為應代修史,即認為現代所繼承之前代,尊重現代,必并不厭薄于所繼承之代,而后覺承統之有自。清一代武功文治,幅員人材,皆有可觀。明初代元,以胡俗為厭,天下既定,即表彰元世祖之治,惜其子孫不能遵守。后代于前代,評量政治之得失,以為法戒,乃所以為史學。故史學上之清史,自當占中國累朝史中較盛之一朝,不應故為貶抑,自失學者態度。 第二章 清史體例 清史今皆只可謂之史料,未成正史。惟《清史稿》為有史之輪廓,后有修訂,大約當本此為去取。則《清史稿》之與前史異同,其為斟酌損益之故,即吾輩治清史所應討論者也。紀志表傳,四大總類,仍前不變。紀有十二,*后為《宣統紀》。據金梁《校刻記》,言初擬為今上本紀,后改定。今上本紀之名,自為不合,稱《宣統紀》,亦屬變例,宣統乃一國紀年之號,非帝身所獨有,若稱宣統帝,猶為宣統朝之帝,否則以遜國而稱遜帝,亦尚相符。古有易代而前代之君存在者,修史時其君已亡。則由后代為之追謚,而即以謚入史,若漢之獻帝,元之順帝,皆是。清遜帝獨在,而《史稿》已成,無謚可稱,似當以遜帝名紀。志目十六:曰《天文》《災異》《時憲》《地理》《禮》《樂》《輿服附鹵簿》《選舉》《職官》《食貨》《河渠》《兵》《交通》《刑法》《藝文》《邦交》。其《交通》《邦交》兩志,為前史所無,今以時政重要,專為作志。其《災異》則所以變前史之《五行志》。時憲即歷,清避高宗諱,改歷書為時憲書,其實時憲乃清歷之名。歷代歷皆有名,且或一代數名,而歷之公名不變。清改明之《大統歷》為《時憲歷》,至歷字成諱遂去之。《史稿》作志,《歷志》竟稱《時憲志》,假如明之《歷志》,豈可作《大統志》?但文字因避諱而流變,其例亦多,姑不論。第其志中全載《八線表》,篇幅占全志三之二。夫《八線表》為步天濟算之用具,習算者人人挾之,且充用之《八線表》,亦無需密至七八位。清修《明史》,已用新法列圖,即具八線之法,而不必盡推其數。今何必于志中括其用具?若果為便用計,則豈不更有《八線》《對數表》乎?學校習算之生皆挾一表,書非難得,史志又非便人工作之文,不應浪費篇幅。以《災異》變前史之《五行》,不可不謂為進步,又仿明《五行志》,削事應之附會,似皆取長去短;然所載事目,仍拘于五行之分項,豈非矛盾?夫果以災異而后志,則必有關于國計之盈絀,民生之登耗,若水旱、饑饉、疾疫之類,載之可也;一時一地之物異,一人一家之事變,載之何為?尤可異者,狂人、服異二事。人之狂為生理中之事,以醫學為統計,人之狂者正多,何時何地不有狂人,而《志》獨載雍正三年七月一狂人,云:“靈川五都廖家塘,有村民同眾入山,砍竹不歸,一百四十余日始抵家,所言多不經。”清一代二百六十八年,只有此一狂人,其狂之程度又甚馴善,若在世俗言之,乃小說家所謂遇異人得道者。以此列入《災異志》,當是清國史館原有《五行志》,曾列此事,今不知抉擇而隨手采入,未免茍且固陋。服妖之說,尤非有政刑之國所應為。朝不信道,工不信度,有此現象。若謂國無法度即是災異,則又不當終清之世僅得一事。《志》云:“道光十七年,崇陽鄉民好服尖頭帽鞋,站步不穩。識者以為服妖。”由事實言之,叔季之世,奢靡之鄉,服之妖者占多數,何可勝載!其人疴一事,以一產三男占篇幅十之七八。此事古或以為祥,清代功令,亦在優待之列,此云人疴,豈節育家言乎?至《藝文志》之為目錄學家詬病,則在疏漏,較之《時憲》《災異》兩志,常識未具,猶為有間。表目十:曰《皇子》《公主》《外戚》《諸臣封爵》《藩部》《大學士》《軍機大臣》《部院大臣》《疆臣》《交聘》。《軍機大臣》為前史所無。《部院大臣》即《明史 七卿表》。而衙門加一理藩院,官職列至侍郎。其軍機、理藩院之增加,乃應合時制,侍郎之添列,則用意周密,殊便考核。任其事者為職官制表專家吳君廷燮,亦人存政舉之道。《疆臣》一表,比之方鎮。清中葉以來,實有外重之漸,即其初,設督撫為專官,已有兼轄軍民之柄,位尊地重。史列年表,亦應時代而為之。而駐防之將軍、都統,亦列疆臣,又清之特制也。《交聘》有表,與《邦交》有志相應。傳目十五,曰:《后妃》《諸王》《諸臣》《循吏》《儒林》《文苑》《疇人》《忠義》《孝義》《遺逸》《藝術》《烈女》《土司》《藩部》《屬國》。其中《疇人》一傳,前史所無,古豈無明習歷算之人,一藝之長,史家為之類傳,無庸另標專目。九數屬之保氏。經生不通算術,本不得為全材。孟子言“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可見其視此為學問之余事,不過孔門六藝之一耳。清代經師,能治歷者甚多,既文達偶然創作《疇人傳》,并非為史立例,《史稿》乃沿之,似亦多事,并入《經學》為宜。《儒林》一傳,沿清代學風之弊,以詞章為《文苑》,考據即為《儒林》。考據中專究文字學者,明明文苑耳,而亦與尊德性飭躬行者并驅爭先,且形容以身教人者為迂腐,為空疏,人心風俗,于是大壞。此亦非《清史稿》作俑,舊國史館《儒林傳》已立此例。蓋為乾嘉以來學風所劫制,不自知其舍本逐末,而卒為世道之憂也。此皆其可議者也。
清史講義 作者簡介
孟森(1869-1937),世稱孟心史先生,學界公認的中國近代清史研究的杰出奠基人,他在傳統方法基礎上吸收了近代史論研究方法,開創了明清斷代史研究之先河,其著作是近代清史研究第一代的*高水平。清史專家王鐘翰先生評價說,其“不過三十余年,而撰述之富,成就之大,影響之深,自非后輩未學所能望其肩背者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