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論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302948
- 條形碼:9787519302948 ; 978-7-5193-0294-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論叢 本書特色
《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論叢》一書的主要內容是有關中國和世界的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的研究論文,每一篇都有一定的獨到見解和角度,為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借鑒。本書也是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史研究中心多年來的科研成果之一。
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論叢 內容簡介
《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論叢》一書的主要內容是有關中國和世界的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的研究論文,每一篇都有一定的獨到見解和角度,為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借鑒。本書也是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史研究中心多年來的科研成果之一。
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論叢 目錄
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論叢 相關資料
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及其變遷郝秉鍵(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教授,歷史學博士)摘要:自秦漢至明清,中國的基本經濟區在政治分合中變動不居,其基本變遷趨勢是從黃河流域逐漸向長江流域、珠江流域轉移,南方逐漸取代北方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究其轉移原因,既與北方戰亂頻發和南方相對安寧的政治因素有關,又與南北自然環境的優劣變化有關,還與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有關。基本經濟區的南移,既帶動了中國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又使中國古代后期各王朝的經濟重心與政治重心分離,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深遠。關鍵詞:基本經濟區;經濟重心;變遷一、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一)基本經濟區的含義基本經濟區(keyeconomicareas)這一概念是由冀朝鼎先生提出。1936年,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在英國出版,被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譽為“也許是迄今為止任何西文書籍中有關中國歷史發展方面的*卓越的著作”。在這本書里,冀朝鼎提出了“基本經濟區”的概念。其含義是,中國疆域廣袤,各地自然與地理環境存在著不少差異,從而形成許多大小不一、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域。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這些不同的經濟區域發展水平不平衡,其中必有某個經濟區和其他經濟區相比,人煙稠密,經濟發達,構成所謂經濟重心。這個經濟重心的“農業生產條件與運輸設施,對于提供貢納谷物來說,比其他地區要優越得多,以致不管是哪一集團,只要控制了這一地區,它就有可能征服與統一全中國。這樣的一種地區,就是我們所要說的‘基本經濟區’”。冀朝鼎認為,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時期,總有一些地區扮演“基本經濟區”角色,而為了保證基本經濟區的安定發展,歷代政府甚至不惜犧牲其他地區的利益;同時,基本經濟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經濟形勢和政治力量對比局的變化而發生轉移,歷代水利工程的興建中心大致是與經濟發達地區由北向南漸次移動的趨勢同步變化,掌握與發展基本經濟區是歷代政府奉行的一個根本方針。 依據這一概念,他將公元前255年到公元1842年的中國經濟史劃分為五個時期:1.秦漢時期,以涇水、渭水、汾水和黃河下游為基本經濟區;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四川、長江下游逐漸得到開發,并成為能與前一時期的基本經濟區相抗衡的重要農業生產區;3.隋唐時期,長江流域取得基本經濟區的地位,并通過大運河將國都與基本經濟區連接起來;4.五代、宋、遼、金時期,長江流域作為*顯著的基本經濟區得到進一步發展;5.元、明、清時期,因國都與長江流域基本經濟區相距太遠,試圖將海河流域發展為基本經濟區。“基本經濟區”理念不但是解讀中國歷史上水利事業發展規律的一把鎖鑰,而且是分析中國歷史治亂循環的重要路徑,對于研究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經濟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年冀朝鼎就曾非常自信地指出:“如果基本經濟區的概念,證明有助于解決中國歷史中基本問題之一的話,那它就不會不對中國歷史發展過程的理解與闡釋產生影響。”“一種概念就像一盞燈——一經點燃,就不會只照亮房間的一角,基本經濟區的概念也必然會將其光輝投射到中國歷史的每一個基本問題上”。
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論叢 作者簡介
主編孫洪升,曾在北京師范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任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現為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經濟史學會 理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