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舍勒人學視野下的主體間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240840
- 條形碼:9787568240840 ; 978-7-5682-408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舍勒人學視野下的主體間性 內容簡介
《舍勒人學視野下的主體間性》講述了舍勒在對待主體問性問題上,堅持了現象學的基本立場,以事物的自身被給予為問題解決的出發點。為獲得事物本身,必須還原、懸擱種種生命欲求,以便使現象學直觀的純粹的精神體驗順利進行。舍勒不僅批判了前人及其同時代學者關于把人當作與客體相對立的主體的各種識見,還由此確立起自己關于事物自身及人自身的相關問題的基本看法。在這里,人被揭示為生命個體在愛的行為中的價值存在;而同時,這種本質也決定著每一個個體存在都必然地隸屬于總體存在,個體與總體之間處于本質性的關聯當中。關于主體問性問題的闡釋中,他者在源自愛的同情性體驗里被明證地給予和感受,這種同情性經驗也屬于人的本質,換言之,人必然是與他者相互一同體驗地生存著,并于這種與他者共在的狀態中實現自身價值與存在的統一。
舍勒人學視野下的主體間性 目錄
第1章 直觀——從康德到舍勒
1.1 康德的直觀
1.1.1 感性直觀
1.1.2 智性直觀
1.1.3 “我思故我在”——“自我”之意味
1.2 胡塞爾的現象學直觀
1.2.1 感知
1.2.2 想象
1.2.3 意向性及其結構
1.2.4 我思及先驗自我
1.3 舍勒的現象學經驗
1.3.1 先天與后天、形式與質料
1.3.2 本質直觀——情感一價值先天
1.3.3 舍勒的感知
第2章 舍勒現象學意義下的“人”
2.1 舍勒關于“人”的問題的現象學立場
2.2 身體-自我
2.2.1 身體與周圍世界
2.2.2 外感知與內感知下的軀體-身體與心靈-身體自我
2.2.3 自我與外部世界
2.3 精神-位格
2.3.1 精神與世界
2.3.2 愛與認識
2.3.3 個體性的精神-位格
第3章 舍勒同情現象學中的主體間性
3.1 舍勒關于“他者”問題的現象學立場
3.1.1 作為對比——胡塞爾現象學中的他者問題
3.1.2 舍勒對“他者”問題的現象學立場
3.2 對“他者”的明證及感知
3.2.1 關于“他者”的明證
3.2.2 對他者的感知
3.3 他者問題的現象學依據——同情
3.3.1 同情的基本形式及其關聯
3.3.2 關于同感
3.3.3 同感——在上帝之愛與一體感之間
3.4 與他者共在
3.4.1 共同體的形式
3.4.2 與他者共在
結語
參考文獻
舍勒人學視野下的主體間性 節選
《舍勒人學視野下的主體間性》: 比較前兩節內容,康德與胡塞爾雖然在具體問題上存在著諸多的差異,但他們在認識論上卻都堅持了主體主義的立場:不論是康德認為知性主體以先天形式、先驗范疇統攝雜多表象,還是胡塞爾認為先驗自我以意義通過意向性意識行為賦予感性材料,他們*終都將認識的依據和基礎交給了認知的主體。這種主體與客體相對立、并以主體統攝客體的做法,集中地體現了主體主義的性征。 從以上各部分的論述可以看到,主體論之所以會出現在康德認識論哲學及胡塞爾現象學當中,其原因,在某種程度上,可歸結于他們對認識行為的理解上。在他們看來,與對象直接相關的直觀行為,帶有明顯的經驗相對性,而合理的認識*終在于關于絕對本質的認識,該認識非感性直觀所能及,因此,必然需要一個同一的并攜帶著先天內涵的行為執行者(不論是形式上的還是實體意義上的),發揮統攝、意指——或者簡單地說是“勾連”——行為對象的功能,以保證認識行為的合理性,并實現意識行為與行為的現實對象之間的統一,在他們那里,或顯或隱地存在著主、客二元對立。可以說,認識主體的出現,是康德與胡塞爾認識論觀點進展之所必需。與此同時,直觀又為認識主體提供了相關識見:康德由內感直觀到進行思維、具有統覺功能的“我思”,胡塞爾也經由本質直觀及本質還原,并*終由先驗直觀、先驗還原達到蘊含意義于自身之中、統攝感性材料的先驗自我。直觀作為一種意識活動,不僅給出了認識的對象,還直接關系到對認識主體的認知。這樣一來,認識論的問題既始于直觀,又終于直觀。可見,康德與胡塞爾對直觀的理解,對于他們各自所取得的認識論立場及具體入微到關于認識過程和認識對象所能展開的境界,都至為重要。 不過,從康德在智性直觀中提出的種種設想,到胡塞爾對直觀進行的現象學的解釋,卻又同時是一條逐漸消解主體主義的道路。與感性直觀不同,康德借智性直觀設想,對象在與對象直接相關的意識行為中自身給予,這已經預示了某種消除主客對立、消除以主體統攝客體的可能。到胡塞爾的現象學,感性直觀與本質直觀分別指向事物與本質,并借助于意向性,將這兩者勾連起來共同構成現象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本質與事實不僅在各自所屬的直觀范圍內通過意向性“實現”了自身的同一,而且在意指性的賦意活動中,二者也“達到”了統一。主體與客體間的分裂在胡塞爾現象學中被進一步地彌合了。 到了舍勒,他對直觀的現象學的重新解釋,使其理論避免了任何一種意義上的主體論:具有情感意向性的本質直觀即對事實本質的認識,這不僅保證了認識的合法性,還兌現給行為本身所應有的認知功能。在舍勒看來,意向性存在于人的一切行為當中,它以意義價值的形式使行為本身在意向性中與行為對象直接相關,認識的內容就是行為的相關項——這不僅集中地體現在“現象學的經驗”上,也反映在感知行為過程中。這樣一來,也就無須再從行為以外尋找對象的來源,更無須為此對象設立一個與之對立的主體。在舍勒現象學意義下,人非但不是統攝對象的主體,還因此而被理解為行為本身。這些觀點在這一部分及以后一些部分里都將有所體現。 ……
舍勒人學視野下的主體間性 作者簡介
任澤,生于1969年,女,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北京科技大學法學博士,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美國愛達荷大學訪問學者。主持、參與多項省級項目,參與一項教育部項目,發表于北大核心、CSSCI刊物論文多篇。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等領域的研究。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