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黑龍江通史簡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7094926
- 條形碼:9787207094926 ; 978-7-207-0949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黑龍江通史簡編 內容簡介
《黑龍江通史簡編(套裝上下冊)》為首部黑龍江通史類著作,按通史慣用體例撰寫,從舊石器時代開始至新中國成立,時間跨度兩萬余年,重點部分為先秦至1949年。先秦部分的記述主要依據現當代的考古發掘,敘寫黑龍江地域不同地區的文化。先秦后有文字記載的部分主要依據歷代文獻,佐之以考古發掘,敘寫黑龍江各歷史時期的行政區劃、自然環境、道路交通、外交經貿、教育科技、文學藝術、戰爭國防等情況及歷代沿革情況。分古代卷和近代卷兩大部分,古代卷共12章,近代卷分四編,共34章。書后另有五個附錄。 《黑龍江通史簡編(套裝上下冊)》的編撰人員學力深厚,治學嚴謹,大多為造詣精深的黑龍江歷史學者,且在國內史學界具有相當影響力。 《黑龍江通史簡編(套裝上下冊)》近180萬字,有彩色插頁,上下冊。
黑龍江通史簡編 目錄
**章 黑龍江地區的原始先民
第二章 古代文明的出現
第三章 先秦至漢晉北朝時期的黑龍江各族
第四章 隋唐時黑龍江各族與渤海國
第五章 遼代黑龍江地區
第六章 女真人的興起與金朝的強盛
第七章 金代黑龍江地區的空前發展和繁榮
第八章 蒙古的崛起與東夏國的興衰
第九章 元代黑龍江地區
第十章 明代黑龍江地區
第十一章 鴉片戰爭前的黑龍江(上)
第十二章 鴉片戰爭前的黑龍江(下)
近代卷
**編 從鴉片戰爭到清末
**章 鴉片戰爭與黑龍江
第二章 19世紀60-80年代的土地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
第三章 反官府斗爭與教案
第四章 中東鐵路的修建及對黑龍江地區的影響
第五章 俄國的武裝入侵和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漲
第六章 列強在黑龍江地區的角逐及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第七章 清末黑龍江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第二編 中華民國時期
**章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開展
第二章 民國初年黑龍江地區的政治狀況
第三章 帝俄在中東鐵路沿線的殖民統治
第四章 美、日帝國主義對黑龍江地區的侵略及角逐
第五章 奉系軍閥集團的統治
第六章 經濟的全面發展
第七章 文化教育
第八章 人民革命運動發展的新階段
第九章 中蘇有關交涉及“中東路事件”
第三編 東北淪陷時期
**章 “九一八”事變與黑龍江地區的淪陷
第二章 義勇軍的抗日守土斗爭
第三章 殖民統治政權的建立與強化
第四章 日偽在黑龍江的戰爭罪行
第五章 殖民統治下黑龍江人民的苦難
第六章 殖民地經濟的形成及其深化
第七章 軍事基地建設計劃及其實施
第八章 日本向黑龍江地區的移民
第九章 殖民地文化專制與奴化教育
第十章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反滿抗日斗爭
第十一章 蘇聯紅軍出兵東北與偽滿洲國崩潰
第四編 解放戰爭時期
**章 北滿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第二章 剿匪斗爭
第三章 土地改革運動
第四章 全力支援人民解放戰爭
第五章 政權建設與整黨建黨運動
第六章 努力恢復生產加強財經工作
第七章 文化教育事業
附錄一 黑龍江近代歷史大事記(1840-1949年)
附錄二 清代黑龍江將軍(巡撫)
附錄三 中華民國前期黑龍江省軍政主官(1912-1931年)
附錄四 淪陷時期黑龍江地區各偽省(市)長
附錄五 解放戰爭時期黑龍江地區各省省長(主席)、特別市市長
參考文獻
黑龍江通史簡編 節選
《黑龍江通史簡編(上冊)》: 一、豆莫婁政權的興衰 豆莫婁,也作大莫盧、大莫婁、達末婁,其名為“橐離”一音之轉。始見于《魏書·豆莫婁傳》,稱其“舊北夫馀也”,即歷史上的“北夫馀”(橐離)之后。 關于豆莫婁政權的建立,《新唐書·東夷傳》雖載:“達末婁自言北扶馀之裔,高麗滅其國,遺人度(渡)那河,因居之”,但沒有明言其建國的具體時間。鑒于勿吉使節乙力支朝魏之際稱“其傍”的鄰部中就有“大莫盧國”,故可斷言其早在延興五年(475年)之前即已出現。而高麗與夫馀之間*近于該年的戰爭則為義熙六年(410年)之役,當時的夫馀雖未滅亡,卻已屈服于前者。故有理由推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其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勢力脫離王廷而北渡那河,進入歷史上的橐離(即北夫馀)故地,并在那里建立了豆莫婁政權。 起初,其地似在那河之北,同夫馀王廷分庭抗禮。后來由于勿吉人的進攻,才北徙到呼蘭河支流通肯河及烏裕爾河流域。這就是《魏書·豆莫婁傳》所稱:“豆莫婁國,在勿吉國北千里,去洛六千里”之謂。不過,接下來所說:“在失韋之東,東至于海,方二千里”,卻值得懷疑。“在失韋之東”,固然不錯;但“東至于海”,顯系夸大不實之詞。原因簡單得很,它的東鄰就是“常輕豆莫婁”的勿吉人.后者無論如何也是不會容許豆莫婁人據自己的分布范圍而瀕臨大海的,故其東境只能是夫馀一族與肅慎一挹婁族系傳統分界線的小興安嶺;北境則在訥謨爾河流域,西境接近嫩江之濱,南境大體在呼蘭河至安達一帶。① 豆莫婁的政治體制與社會制度和夫馀國悉同,即所謂“君長皆以六畜名官,邑落有豪帥”②,其各級官職分別由大小奴隸主們充任。司法刑律也均沿襲夫馀之舊,所謂“用刑嚴急,殺人者死,沒其家人為奴婢。俗淫,尤惡妒婦,妒者殺之,尸其國南山上至腐。女家欲得,輸牛馬乃與之”③。生產生活方式與語言習俗也大體雷同,社會經濟以農、牧為主,手工業高于諸鄰,“飲食亦用俎豆”④。史籍記載其人身形“長大,性強勇”,卻又安土重遷而“謹厚、不寇抄”。⑤當然也不會不受到鄰族的影響,如其語言就與鄰近的室韋人之間存在不少相通之處。但可悲的是在其剛剛建國不久,就遭到強鄰勿吉人的欺負,同時也受到西北方面室韋人的壓力。為了擺脫被動局面,豆莫婁曾試圖同中原政權進行聯絡,*晚從太和年間(477-499年)起通貢于北魏。至天統三年(567年)、天統五年(569年)又朝貢于北齊政權。后來直到隋唐之際仍同中原政權保持貢屬關系。《新唐書·東夷傳》即載開元十一年(723年)其首領入唐朝貢。此后不復見于史載,似已為黑水靺鞨及室韋諸部所吞并。豆莫婁政權自5世紀初至8世紀初葉,前后存在約三百年。 二、難水中游的烏洛侯人 烏洛侯人,其名始見于《魏書·烏洛侯傳》,*早人史似在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即公元443年。當時其使者正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朝貢北魏,根據他們的奏報,才有李敞等人的長途跋涉、赴祖廟石室進行祭祀之舉。至于其族源,學術界大多認為與北部鮮卑即拓跋鮮卑有關,不過,很可能為同族異部,并與東胡遺裔有著密切的淵源。在蒙古語中,“烏拉”(即烏洛)是山的意思;“侯”與“胡”(即人的意思)音近。二者合起來的“烏洛侯”,也即山里人之謂。而從各方面的跡象來看,又有可能是東胡聯盟解體后,一部分遺裔進入今大興安嶺一帶而與原居的部落相融合的產物。故盡管其生產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水平遠比失韋人先進得多(詳見下文),但是主要的習俗卻是“繩發、皮服”①,與北部鮮卑一致,所以在族源上與北部鮮卑中之一支有著密切的關系。 關于烏洛侯的分布地區,據《魏書》本傳載:其國“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即平城)四千五百馀里……西北有完水,東北流合于難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難,東入于海;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巳尼大水,所謂北海也。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完水”即今額爾古納河和黑龍江上游;難水即今嫩江和東流松花江;“于巳尼大水,所謂北海也”即今之貝加爾湖;“舊墟”在今鄂倫春族自治旗嘎仙洞,故可以斷言,其地在今大興安嶺中段及嫩江中下游一帶,東與豆莫婁為鄰,北與室韋搭界,西南達到綽爾河一帶與地豆于相接。“其土下濕,多霧氣而寒,民冬則穿地為室,夏則隨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麥”②。這些記載說明烏洛侯人的畜牧業與農業均有一定的發展,繼橐離和鮮卑人之后為嫩江流域的開發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他們也“好射獵”,表明其傳統的漁獵經濟仍占有一定的地位。總的來看,其生產力水平高于鄰近的室韋、地豆于諸部,并且出現了較多的剩余農副產品而不得不“慢藏野積”,即在產品的生產地就近儲藏起來。由于物質相對富裕,生活內容也相當豐富,已有了自己的音樂和擁有自制的樂器,即所謂的“樂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并且“以珠為飾”,有著相當強烈的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③但這一切并不影響其“民尚勇”的習性,并以“不為奸竊”及“無寇盜”而著稱。④ ……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