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末日之戰-1944-1945年的德國戰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33632
- 條形碼:9787516633632 ; 978-7-5166-3363-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末日之戰-1944-1945年的德國戰場 本書特色
馬克斯·黑斯廷斯著閆曉峰譯的《末日之戰(1944-1945年的德國戰場)》是一部把宏大敘事與個人口述歷史結合在一起的全景式的史書,講述了二戰結束前歐洲*后8個月的戰事。作者講述了西線和東線兩個戰場的戰事,并生動描繪了紅軍進攻德國的場面。他搜集了主要參戰人員的檔案資料,采訪了170名幸存者,讓我們前所未有地了解到那些偉大戰役如何展開,以及這些戰役對戰爭中的美國、英國、德國、蘇聯士兵與平民的影響。
末日之戰-1944-1945年的德國戰場 內容簡介
馬克斯·黑斯廷斯著閆曉峰譯的《末日之戰(1944-1945年的德國戰場)》講述了二戰結束前8個月的歐洲戰事。1944年9月,盟軍相信希特勒的軍隊會被打敗,希望戰爭能在圣誕節前結束。但是盟軍在荷蘭災難性的空降行動、美軍在德國邊境與賀根森林的挫敗,以及突出部戰役中艱難的戰況,徹底打亂了預期計劃。黑斯廷斯講述了西線和東線兩個戰場的戰事,并生動描繪了蘇聯紅軍進攻德國的場面。他搜集了主要參戰人員的檔案資料,采訪了170名幸存者,讓我們前所未有地了解到那些偉大戰役如何展開,以及這些戰役對戰爭中的美國、英國、德國、蘇聯士兵與平民的影響。黑斯廷斯提出了具有爭議性的問題:西方盟國為了讓蘇聯承擔主要作戰任務而對其妥協嗎?為何德國和蘇聯士兵比英美士兵的戰斗力更強?盡管已勝券在握,為什么戰爭結束前后幾周對德國城市的轟炸仍在持續?和日本人相比,為什么血戰到底的德國人是更加狂熱的敵人……本書還鮮活地描寫了斯大林、丘吉爾、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等重要人物。在這部令人興奮且具有啟示意義的著作中,20世紀全球*大戰爭中至關重要幾個月的全景躍然紙上。
末日之戰-1944-1945年的德國戰場末日之戰-1944-1945年的德國戰場 前言
字典對“末日之戰”(Armageddon)的定義是:“審判日決戰的地方,后引申為一場大規模的終極之戰。”二戰時期歐洲的*后幾場戰役使德國邊境附近超過1億人口卷入血腥的戰爭中。這些戰役深刻影響了更多人的生活。二戰是人類歷史上*為慘痛的經歷,事實證明,戰爭結束前的幾個月更是達到了恐怖的極限。
在我之前寫過的一本書《霸王行動》 (Overlord)里出現過“末日之戰”(Armageddon)這個詞,它描述的是1944年歐洲進攻日的戰事和諾曼底戰役。全書以8月份英美軍隊的突破作為終結,在那之后盟軍又志得意滿地穿越法國,許多盟軍士兵相信希特勒帝國的崩潰即將到來。我從《霸王行動》得出的結論是:
荷蘭與德國邊境發生的戰事常常被認為與諾曼底戰役屬于不同的階段,令人大吃一驚的是,法萊斯戰役后不到一個月就發生了阿納姆戰役。那幾周是近代歷史上*慘烈的災難之一,德軍戰力得到補充并把戰爭拖到1945年5月。如果說這體現出曾在諾曼底給盟軍帶來深重災難的德軍令人咋舌的強大戰斗力,那么還有另外一個故事可以證明這一點。
這本書的開始部分就是那個故事。寫作本書*初是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為何1944年盟軍在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沒能很快結束對德戰爭?人們總是宣稱盟軍在西線戰場已經奪取了一系列通往德國心臟的重要河流與險要據點,但德國人在20世紀40年代的閃擊戰輕松打破了這些障礙。1944年到1945年間,盟軍對納粹的裝甲兵和空軍力量優勢處于歷史峰值。
戰爭的*后幾個月里,東線和西線戰場均戰事密集。本書試圖從全局俯瞰整個戰場。蘇聯人與英美漸行漸遠不僅是由于希特勒軍隊的進攻,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還存在著一條政治、軍事和道義上的鴻溝。我將深入論述巴頓與朱可夫、蒙哥馬利與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戰役,嘗試從各個方面對此進行探討。不過,我略過了在意大利發生的作戰,盡管這對于戰局具有重要的間接影響,但本書無法容納如此多的內容。除了查閱歷史文獻檔案,我在俄羅斯、德國、英國、美國和荷蘭等國拜訪了大約170名戰爭的見證者。進行類似有益的訪談可能只有*后10年的機會了。許多人生動地回憶了他們的經歷,但他們正在步人耄耋之年。英雄也如凡人一樣終會遲暮,那些決定60年前歐洲命運的朝氣蓬勃、英俊勇敢的年輕人,如今已經變得老態龍鐘。
大概30年前研究早期相關著作時,我見到了一些二戰時期的美國和英國將軍,以及現已身居高位的飛行員,比如空軍上將亞瑟·哈里斯爵士(ArthurHarris)、克薩達將軍(Quesada)、詹姆斯·加文將軍(James Ga—vin)、勞頓·柯林斯將軍(Lawton Collins)、皮普·羅伯特將軍(Pip Robert),這對我的研究很有幫助。如今除了高級軍官外,那些幸存的戰爭親歷者很少擔任軍職。在本書中,我使用了從美國、英國和德國收集來的大量未出版的高級軍官采訪手稿和口述歷史資料。所有歷史學家都喜歡大量涌現的非官方出版的老兵回憶錄。由于本書描寫的是一場人類災難,而不是一部戰場英雄傳奇,因此我還采訪了俄羅斯和德國的婦女,除了作為被侮辱的受害人身份以外,她們在戰爭期間的經歷更值得關注。
在《霸王行動》一書中,我提出希特勒的軍隊是二戰中一支杰出的軍事力量,因此招致了一系列批判。一些作家——特別是美國作家——認為這樣的觀點高估了德國人的表現。有的批評者不了解民族主義者的激烈情感。我熟悉的一位美國軍事歷史學家公允地評論說,如果一個暢銷書作家撰寫大量向美軍致敬的書籍,那就不是書寫歷史,而是在寫紀念碑式的作品。
一名參加過西北歐戰役的美國老兵稱贊斯蒂芬·安布羅斯(Stephen Am—brose)的工作說:“他們使我們這樣的人自我感覺還不錯。”只要在歷史學可理解的范圍內,對軍事事件進行浪漫式的創作就無可指摘,畢竟它給許多讀者帶去了心滿意足的體驗。本書也試圖帶給讀者關于戰爭親歷者的鮮活經歷,但主要目的是客觀分析。德軍面對敵人壓倒性優勢時體現出的防御能力,反映出他們遠遠超出進攻方的軍事素養。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一切發生在德軍所有作戰行動處于希特勒胡亂指揮的情況下。然而自撰寫《霸王行動》以來,我的想法已經發生變化——不是關于士兵們的戰場表現,而是戰爭背后的意義。道德和社會問題危如累卵,遠遠比任何狹隘的軍事評判更為重要。
1945年德國發生了一次文化上的沖突,沖突雙方是二戰中經歷相差懸殊的兩類人群。蘇聯人和德國人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所遭遇的經歷,與美國人和英國人熟知的戰爭相去甚遠。西方盟國內部也存在著分歧,一部分仍傾向于采取克制態度,東部地區的人們則更加激動。盡管艾森豪威爾統帥的一些部隊經歷慘痛,但大多數的失敗都在他們可接受的范圍內。例如,阿納姆戰役被認為是史詩般的大戰,但許多英軍士兵的參戰時間只有幾天,盟軍方面僅有3000人陣亡。在參加過西北歐戰役的英軍老兵中,洛德·卡林頓(Lord Carrington)上尉充滿深情地懷念同近衛擲彈兵坦克團并肩作戰的時光:“我們一起戰斗了很長時間,也許這聽起來有點兒怪,但那的確是一段美妙的時光。我們那時青春年少、熱衷冒險,不斷地取得勝利。每個人彼此都是非常好的朋友,我們是一個快樂的大家庭。”從他的只言片語中我們不能說英國和美國士兵很享受他們的經歷,心理健康的人不會喜歡戰爭,但是如果足夠幸運而免于殘疾或死亡,許多人就會覺得1944年到1945年那段時間并非無法忍受。由于珍珠港事件以及巴丹死亡行軍中體現出的日本倫理道德,美國人對日本士兵憤恨不已,然而這種仇恨卻很少體現在對待德國士兵的態度中。
相比之下,采訪俄羅斯和德國老兵則是一段令人沮喪的經歷。他們忍受了一種完全不同量級的恐怖。他們通常在一支作戰部隊連續服役幾年時間,只有受傷了,才會暫時休息。甚至納粹到來之前,在斯大林統治下的生活就已經充斥著無法言說的苦難。我遇到的許多人在1941年前的饑荒和整肅運動中家破人亡。一個人向我描述說,他在鄉下不識字的父母被鄰居匿名舉報為反革命分子,1938年在列寧格勒——現在的圣彼得堡——郊外的一座監獄里被槍斃。一個女人在傾聽我們對話的過程中突然說:“我的父母也在那座監獄被槍斃!”她的語氣平淡如常,如同在紐約或倫敦發現一個熟人進了同一所學校。
她說完以后,另一個女人沉著臉地說:“你不應該在一個外國人面前說這些事。”俄羅斯沒有追尋歷史真實面貌的傳統。即使在21世紀,也很難說服一個激烈的民族主義者坦誠地談論他們戰爭史上陰暗的一面。幾乎所有重要的戰爭史研年德國有幾百萬戰俘和勞工。聽完一個曾被關押在多個集中營里的幸存者的講述后我們才能了解事情真相:“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你要么活著要么死。我曾經去過更加惡劣的集中營。”一些士兵問:“盟軍解放德國的時間比較長,這有什么要緊的嗎?”是的,對于1945年死去的成千上萬名希特勒治下的亡國之民和戰俘來說非常重要,如果盟軍早一點兒來他們也許就不會死。例如德累斯頓的猶太人維克托·克萊普勒(Victor Klemperer)的日記記錄了他每一天的恐懼和對死亡的思考。“可能英國空降師在阿納姆的失利并不重要,很快會被人們忘記,”他在1944年9月21日寫道,“但今天對于我來說非常非常重要。”
完成這本書的過程讓我有了新的發現,希望閱讀此書的讀者能夠發現更多新的東西。即便經過西方歷史學家15年的挖掘,但在俄羅斯檔案館仍然能找到新的原始資料。有時接受傳統觀點并不會令人不安。60年后的今天,二戰歷史不大可能出現新的重大揭秘。我們要做的是提高對既有觀點的理解和如何重新解釋現有事實。大多數宣稱發現了令人震驚的戰爭真相的新書實際上都沒有價值。傳記作家發現18世紀的奧利弗·哥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有一種觀點:“當哥德史密斯*初寫作時,他決心只根據新資料來寫作,不過后來發現新的通常都是錯誤的,從那時起他就不再追求新奇。”我仍保持對新鮮事物的渴望,但和哥德史密斯一樣不再單純為了求新而創新。本書中的許多事例不是國家秘密——它們只是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經歷或者論述而已。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對于歷史學家司空見慣的事情還是要向讀者反復詳述。盡管許多數字是推測的,尤其是那些傷亡數字,但文中的統計都來自能夠搜集到的*權威的資料。當涉及大量永遠沒有定論的內容時,出現錯誤不可避免,但所有與二戰有關的數字都應該謹慎對待。
我從事二戰史的寫作已經25年,但這絲毫沒有減少我對一些人的勇氣所懷有的敬畏,以及對另一些人無恥下限的驚訝。聽完一名居住在紐約皇后區的匈牙利裔大屠殺猶太幸存者4個小時的講述后,我和妻子等待出租車準備前往肯尼迪機場搭乘飛往倫敦的客機。但飛機晚點了,我開始變得焦躁不安。“放松點兒!”妻子毫不在意地說,“這不算什么,如果你進過集中營,出來時會發現錯過一架飛機真的一點兒都不重要!”聽完后直到現在我仍有些羞愧,我本應該在她之前告訴人們:對瑣事的關注是21世紀人們的典型特征,以及我們的父母、祖父母在1939年和1945年一定會是怎樣的態度。我一直很感恩我們這代人能夠免遭那個時代的苦難。我完全相信美國和英國那些戰爭回憶錄里面說的——“他們死了,我們可以活下去。”
本書的**部分主要是關于身著軍裝的戰士們之間如何作戰。接著,重點轉向1945年德國國內各類群體的遭遇。但永遠不要忘記,那些穿著軍裝的人很少把自己當作士兵,只是歷史大潮把他們卷到了一個令人厭倦的舞臺上,他們也只是普通人。有人說關于二戰的書太多了,但這些書至今仍然沒有告訴我們:戰爭中人們的故事如此不凡,以至于為了記錄那些人和事,為了把他們置身于20世紀*重大事件的背景中而略盡綿力,似乎是一種特殊的榮幸。
馬克斯·黑斯廷斯
英格蘭,亨格福德
2004年1月
末日之戰-1944-1945年的德國戰場 目錄
第1章 充滿希望的時代
第2章 通往阿納姆之橋
第3章 德國邊疆
第4章 維斯杜拉河的蘇聯人
第5章 冬季
第6章 包圍德國
第7章 賀根的地獄
第8章 突出部:一部美國史詩
第9章 斯大林的進攻
第10章 血與冰:東普魯士
第11章 大爆發:空戰
第12章 萊茵河畔的行軍
第13章 德軍戰俘
第14章 西方世界的崩潰
第15章 我們離開時,世界將會顫抖
第16章 痛苦的結局
末日之戰-1944-1945年的德國戰場 節選
1944年9月1日是德國入侵波蘭和二戰爆發五周年。這次戰爭的持續時間已經比一戰長了9個月。1914-1918年的一戰吞噬了近900萬人的生命,接踵而來的二戰造成的死亡人數至少五倍于此,而且絕大多數死于蘇聯或中國戰場(自那時起,他們的逝去一直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人所忽視)。
英國人對自己所起的作用感到頗為榮耀。法國、英國及其自治領是僅有的自愿參與反霸權主義戰爭的交戰國,這主要是在道義上支持波蘭自由,而不是因為自身是侵略的受害者或貪圖戰利品。1940年丘吉爾卓越的抵抗行動削弱了希特勒在西歐的勝利,沒有他的天賦異稟,英國很可能已經乞和,1940年6月以后英國軍隊也絕無可能打敗德國、或在擊敗德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當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蘇聯時,盡管英國同蘇聯的合作展示了*初的、可能也是唯一現實的戰勝希特勒的藍圖,但一些想法較多的人對于同血腥蘇聯并肩作戰的主張深惡痛絕,這導致英國放棄了這種想法,而這正是英國人任性的特點。
在伊夫林·沃(Evelyn Waugh)的偉大小說《榮譽之劍》中,英國軍官蓋伊·克羅奇貝克(Guy Crouchback)把1939年的戰爭看做是武力對抗現代社會的圣戰。但是,當發現他的國家與蘇聯建立聯盟時便迷失了自己的信仰。這是虛構的小說,但是在冰冷的現實面前,英軍司令約翰·迪歐(John Dill)在1941年說道,蘇聯過于邪惡骯臟,他討厭任何試圖與蘇聯建立密切關系的想法。他的繼任者——帝國總參謀長阿蘭·布魯克爵士(Alan Brooke)*初在道義和軍事上都很蔑視蘇聯。丘吉爾政府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宣傳活動,以使英國人民相信“喬大叔”(uncle joe)斯大林和他的國家是自由的良友。但是1945年丘吉爾政府打碎公眾的幻想,告訴人們實際上蘇聯可能不那么好,而之前成功的宣傳活動讓這些工作變得十分困難。
雖然各國關于蘇聯作為一個盟友參戰的態度莫衷一是,但美國的加入卻讓人們有理由大肆慶祝。1941年12月聽到偷襲珍珠港事件的消息后,溫斯頓·丘吉爾歡喜鼓舞,“我們終將會取得勝利的!”從這天到1945年5月,美國貢獻了其全部戰力的85%以對付德國。盡管如此,矛盾的是,美國人很少對德國人懷有刻骨的仇恨——那種對在珍珠港襲擊他們的“黃種野蠻人”的深仇大恨。“我無法喚起對德國人強烈的仇恨,”在西北歐戰場指揮第十裝甲師某裝甲步兵連的名叫尼古拉斯·卡夫卡拉斯(Nicholas Kafkalas)的24歲上尉說道。“他們是非常優秀的士兵。許多美國人針對德國人的敵對情緒不像對日本人那么強烈。”到了1944年秋,由于美國工業力量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盟國的勝利已毫無懸念。但是,當看到成千上萬粗魯莽撞、整潔富有的美國人開著船加入艾森豪威爾(Eisenhower)的部隊時,疲倦、憔悴、饑餓的英國人的感激之情中混合著憤恨。正如英國人看到的那樣,新世界的戰士來收獲勝利果實,卻沒有分擔舊世界的痛苦。
P1-2
末日之戰-1944-1945年的德國戰場 作者簡介
作者:(英)馬克斯·黑斯廷斯 譯者:閆曉峰
馬克斯·黑斯廷斯,英國具有代表性的軍事歷史學家、問題研究專家、戰地新聞記者。他是非常受英國人尊敬的記者之一,其新聞報導及著作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生存的時代。黑斯廷斯著有二十余部暢銷作品,其中絕大多數為二戰題材,尤其是《轟炸機司令部》《大君主》《大決戰》《日本帝國衰亡》和《絕世年代》這幾部以其客觀冷靜的分析而贏得學界的稱贊。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