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日蝕 本書特色
在歐洲中世紀末與文藝復興初的過渡時期,巴黎大學的神學生尼古拉,為了尋求一本神學異端書籍,踏上了去佛羅倫薩的旅途。在路途中的村落他遇見了熟悉異端邪說的煉金術士皮埃爾,同時還發現了被皮埃爾藏在山洞中的“秘密”。在消滅異端、處決巫女的運動中,皮埃爾的*終命運將如何?煉金實驗能否*后成功?所有的答案在日蝕的這一刻將會*終揭曉……
日蝕 內容簡介
作者23歲憑借該作品驚艷日本文壇,獲得第120屆日本芥川獎,被譽為“三島由紀夫轉世”。
以魔幻的筆觸重回中世紀末期的神權歐洲,體悟文藝復興時代初期的奇幻世界和信仰困頓。
日蝕 節選
試讀章節一: 當時,就讀于巴黎大學攻讀神學的我,在貧乏的藏書中,有一本古老的手抄本。雖說是手抄本,卻沒有一本書該有的體裁,也沒有封面,多處脫頁嚴重,尤其是前半部分,頁碼盡數脫落,因此,說它是手抄本的一部分,或許更為恰當。內容似乎是由拉丁語翻譯過來的異教徒的哲學著作,但連書名頁都丟失了,故而書名也不得而知。
我是怎樣機緣巧合得到的這本書,如今已經記不起來了。可能是朋友出外旅行帶回來轉讓給我的,也可能是借閱之后忘記歸還保留至今的。當時我的交友范圍并不廣泛,所以真想查明這本書的來歷也并非做不到,但此事本身并不重要,姑且略過,轉入正題。
我對這本來歷不明的手抄本頗感興趣。于是置于案頭,一有機會便反復品讀,竟有了無論如何也要得到完整本的念頭。
不久,我便查明了書名。是一千四百七十一年在佛羅倫薩付梓的馬爾西利奧??費奇諾翻譯的《赫密斯派文獻》。 試讀章節二: 謠傳根本無法統一,相互矛盾著又派生出幾個新的故事。村人們并不覺得這很奇怪。一旦發生分歧,自有新的說法來完善。
我想起了幼時聽過的一個出處不明的教訓。內容大致是這樣:一個地方住著一個極其不信神的男人。這個男人竟然聽信惡魔的教唆做了這樣的事。惡魔告訴他,神因得知人們信仰不堅定而非常氣憤,要在七日后,不分晝夜連續四十天從天上降下三頭公牛那么重的巨大巖石。惡魔繼續說,你從今天起就要建造一座能捱過此石的石頭小屋。小屋能容下你一人就好。因為沒有時間了,而且小屋這種東西太大就脆弱了。四十天的食物,我會每天給你送來。男人按照惡魔的指點趕忙蓋起了小屋,為了讓任何巖石雨都摧不毀他的小屋,他還在屋頂上盡其所能堆了好多石頭。等到七天后,男人戰戰兢兢地在小屋里等待巖石的降臨。但是,等了許久都沒有巖石落下來。惡魔一邊看著他,一邊暗自發笑,從地底下輕輕搖了搖地面。男人便被自己堆積在屋頂上的石頭壓死了。
我覺得這個故事中包含了許多事實。村里人即將被他們筑于自己頭上的妄想所毀掉。
日蝕 作者簡介
平野啟一郎 Hirano Keiichiro
(1975— )
日本新生代杰出小說家、文藝評論家、音樂人。
出生于日本愛知縣蒲郡市。后移居福岡縣北九州市。中學時期在電車中讀完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
至此便愛上讀書,一發而不可收。
后考入京都大學法學部。因行為個性突出,被稱為“戴耳釘的栗發京大生”。大學期間正式開始從事小說創作。
23歲時憑借小說《日蝕》,一舉聞名日本文壇,榮獲第120屆芥川獎,被譽為“三島由紀夫轉世”。
此后筆耕不輟,作品在日本和法國獲獎不斷,已先后被翻譯成法語、阿拉伯語、韓語等多種語言。
其小說寫作融合日、歐風格,主題貫穿古典和現代,情節曲折離奇,打破傳統敘事手法,以視覺描寫的奇幻和哲理思辨的深度著稱。
精通古典、搖滾音樂。在日本樂壇有“速彈名手”之稱。
關心時事,熱心媒體活動,是當代日本文壇最具話題性的作家。
主要作品:
1998年《日蝕》、1999年《一月物語》、2003年《高瀨川》、2004年《時鐘們滴落的波紋》、2006年《決口》《沒有臉的裸體們》、2009年《曙光號》、2010年《徒有形式的愛》《填滿空白》、2016年《劇演的終章》
- 主題:宗教+神秘而又模糊不清
《日蝕》篇幅不長,版權頁標明7萬字。實際上,長達20頁的解說與評論占去0.7萬字,正文應該不多于6萬字。 作為一個日本作家,平野在《日蝕》中卻講述了一個完全西方的故事:1482年,巴黎神學院畢業的尼古拉為尋找《赫密斯派文獻》前往佛羅倫薩,卻來到里昂附近一個村子里,目睹了一起神異事件。 毫無疑問,作者很有些炫技,小說中涉及托馬斯主義、道名修會、煉金術等等,時間又是在中世紀教會的宗教審判昌熾、文藝復興涌起時期,各種觀念、現實交織,的確令人目眩神暈。結果卻走向玄幻,以雙性同體人、火刑與日蝕的驚心動魄終結。 不過,遺憾的是,作者在書中對所傳遞的觀念、思辨其實卻是模糊不清、曖昧不明的。讀完全書,留下的是結尾前場面的驚心動魄、神異,似乎讀到的是一篇網絡爽文,讓我想起2000年的網文小說《詭秘之主》,而又沒有《詭秘之主》的宏大、奇瑰。 這不是一部有特色的小說,說它是挖掘出來的15世紀歐洲手稿也完全沒有問題。也正因為這樣,小說終究距離現實(15世紀的現實)太遠,也太虛幻,太平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