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百年藝苑 內容簡介
百年前,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后首倡美育,自此北大的藝術教育開始了漫長曲折的發展。尤其在近20年取得了學科發展的豐碩成果——從1997年北大建立藝術學系、全面恢復北大藝術學科建制到2006年正式成立藝術學院,再到近10年間北大的藝術學科由弱到強,逐漸在全國的藝術學科排名中嶄露頭角,一步一步發展壯大。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見證了藝術學科在北大、藝術學院在北大、北大藝術學在全國的發展軌跡,并為北大藝術學系(院)培養出有思想的藝術家、藝術理論家、藝術史家、藝術批評家和藝術管理者做出重要貢獻。 《北京大學藝術學教研文叢·百年藝苑:北京大學藝術學科100周年暨藝術學院建院(系)20周年紀念文集》收錄了藝術學院(系)的這些教授、學者們在藝術學院20周年院慶之際的訪談稿,以期回顧藝術學科發展的往昔,把握好藝術教育當下面臨的時代命題,更加堅定地邁步走向明朗的藝術未來!
百年藝苑 目錄
——葉朗老師訪談記錄
藝術人之理想與使命
——丁寧老師訪談記錄
美術史的學科自覺和本土力量
——李松老師訪談記錄
藝術學院影視開路人
——陳旭光老師訪談記錄
挑戰與機遇,王冠與重量
——李道新老師訪談記錄
謙謙君子,妙手丹青
——李愛國教授訪談記錄
藝術的旅·涂
——翁劍青老師訪談記錄
跨界之談
——彭鋒老師訪談記錄
多維度交流的新生姿態
——林一老師訪談記錄
理論與實踐并行,藝術與生活共賞
——李洋老師訪談記錄
人文的守望
——顧春芳老師訪談記錄
藝術管理與文化產業學科建設在北大的歷史、現狀與未來
——向勇老師訪談記錄
扎根燕園,光影紛呈
——陳宇老師訪談記錄
潑墨揮毫,灑落燕園
——高譯老師訪談記錄
潤物無聲,靜聽花開
——李靜老師訪談記錄
樂聲心語
——周映辰老師采訪記錄
做一塊云彩,濕潤一方青苔
——劉小龍老師訪談記錄
傳授藝術知識,引領藝術人生
——畢明輝老師訪談記錄
未名湖畔的舞者
——佟佳家老師采訪記錄
傳統與傳承
——陳均老師訪談記錄
志于道而游于藝
——劉晨老師訪談記錄
新的身份、新的視角
——賈妍老師訪談記錄
藝術學的開路人與守望者
——彭吉象老師訪談記錄
依托傳統,開辟未來
——王一川老師訪談記錄
后記
百年藝苑 節選
《北京大學藝術學教研文叢·百年藝苑:北京大學藝術學科100周年暨藝術學院建院(系)20周年紀念文集》: 從蔡元培先生倡導美育以來,北大的藝術教育有以下幾個特點: **個特點,北京大學藝術教育帶有很鮮明的人文色彩,并且有很強的學術性。北大的藝術教育,從一開始就有很明確的理念指導,這個理念就是蔡元培先生的美學思想和美育思想。北大的藝術教育,帶有很鮮明的人文色彩。美育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面對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其實也就是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所以北大的藝術教育從一開始就沒有停留在技術的層面(當然要學技術,但是不停留在技術的層面),而是自覺地引導學生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去追求人生的完美化,這是北大藝術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中外的教育史證明,一所大學如果十分重視藝術教育,如果它的藝術教育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人文色彩,那么它培養出來的學生總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創造力、更富有進取精神,具有更開闊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深刻的人生體驗,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遠的精神境界。 與此相聯系,北大的藝術教育顯示出很強的學術性。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蔡元培先生的提倡下,北京大學十分重視美學理論的研究。為什么要重視美學理論研究呢?因為美學是藝術教育的靈魂。當時右鄧以蟄先生教美學。后來朱光潛先生、宗白華先生,這兩位美學大師也先后來到北大來任教,使得北大的藝術教育有一種學術的、理論的依托,并且在形而上的層面形成了一種優勢,這一點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在北京大學長期從事藝術教育的教師,大多數是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的學者,是學者兼藝術家,或者說是學者型的藝術家。我舉幾個例子,比如剛才提到的鄧以蟄先生,他是清代的大書法家鄧石如先生的五世孫。鄧石如是大書法家,鄧以蟄先生書法也非常好,他的篆書、隸書都很有造詣。當時我們經常到他家里去,他把他收藏的書法和他自己寫的書法拿給我們看,同時他又是哲學家、美學家、書畫鑒賞家。他曾經擔任過我們北大哲學系的系主任,長期講授美學,還開過美學名著選讀、西洋美術史等課程。他撰寫過一系列理論著作,包括美學和藝術方面的學術著作。他還為我們國家貢獻了一位兩彈元勛,就是鄧稼先。鄧稼先是鄧以蟄先生的兒子。 再比如蕭友梅先生,他先后留學日本和德國,不但學音樂,而且學哲學和教育學。他在萊比錫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當時蔡元培聘他到北大來任教,他有兩個職位,一個是哲學系的講師,一個是音樂研究會的導師,所以他講哲學又講音樂。后來,他又擔任音樂傳習所的教務主任。除了教學,組織、指揮管弦樂隊,蕭友梅還創作了很多歌曲,寫了很多管弦樂曲,以及很多理論著作和教科書。所以說他既是學者,又是藝術家,是學者型的藝術家。 再比如陳師曾先生①,他的父親陳三立是著名的詩人,他的弟弟陳寅恪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家學為他打下了很淵博的國學基礎。他的山水畫、花鳥畫、篆刻都有極高的成就。另外,他還寫了很多學術論文和學術著作。特別應該指出的是,他對齊白石的影響極大,齊白石晚年畫風上的轉變就是受陳師曾先生的影響。而且他還培養了一大批藝術家,像王雪濤、王子云、李苦禪等人,都出自他的門下。他是學者兼藝術家,是學者型的藝術家。再比如說沈尹默先生,他是大書法家,很多人都學他。他自己*早學歐陽詢,后來學褚遂良,晚年又學二王。但他同時也是學者,1913年他受聘為北大中文系的教授,而且參加編輯新青年雜志。他的古體詩詞寫得很好、很有名,他也是學者兼書法家,學者型的書法家。季羨林先生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叫作“學者書法”,對此他有一個論述說:學者書法不僅講求書法,講求書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書法有很深厚的文化意味,學者書法不僅僅是書法,不僅僅是藝術,而且是文化,是學者對漢字的美化和文化化。從學者的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學者的文化修養和廣闊眼界,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因為我們北大100多年的歷史上,很多著名的學者都是書法家,他們深厚的學養使得他們的書法作品具有季羨林先生所說的那種深厚的文化的意味,從而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 ……
百年藝苑 作者簡介
王一川,1959年生,四川樂山沐川人。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入選教育部2005年度“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計劃。近年主要研究藝術理論、文藝理論、美學、影視批評等。著有《意義的瞬間生成》、《語言烏托邦》、《修辭論美學》、《張藝謀神話的終結》、《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中國現代學引論》、《文學理論》、《文藝轉型論》、《第二重文本》和《革命式改革》等。 唐金楠,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北京大學文學學士,藝術學碩士。長期從事文化產業管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向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個人研究領域集中在文化產業基礎理論、 新媒體、創意人才培養等方面。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我國文化產業發 展戰略》;參與編著 20052011 年《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文化產業人力 資源開發與管理》;主編《時尚經濟漫談》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