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詞學十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29930
- 條形碼:9787100129930 ; 978-7-100-12993-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詞學十講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中小學教師、文學愛好者《詞學十講》,又名《倚聲學》,全書自成體系,既講了詞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也細致地解剖了詞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的內部結構。本書對詞的選調選韻、句度長短、韻位安排、對偶、結構、四聲陰陽、比興手法等都有所要求,對填詞者而言,足夠其從入門到入室之用;對詞學愛好者而言,是提高詞學修養的進階讀必讀書。
詞學十講 內容簡介
《詞學十講》,又名《倚聲學》,是龍榆生上世紀60年代在上海戲劇學院為戲曲創作研究班上課的講義。全書自成體系,獨具特色,是作者數十年研究心得與填詞經驗。詞是音樂語言和文學語言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從詞的音樂性講解詞的情味和意境,是本書*大特色。全書既講述詞的產生和發展歷史,又解剖詞的內部結構,以歷代名家代表作為例,對選調選韻、句度長短、韻位安排、對偶、結構、四聲陰陽、比興都有所介紹,為詞學愛好者打開了欣賞和創作詞這種藝術形式的一扇大門。
詞學十講 目錄
第二講 唐人近體詩和曲子詞的演化
第三講 選調和選韻
第四講 論句度長短與表情關系
第五講 論韻位安排與表情關系
第六講 論對偶
第七講 論結構
第八講 論四聲陰陽
第九講 論比興
第十講 論欣賞和創作
附錄一 四聲的辨別和練習
附錄二 談談詞的藝術特征
附錄三 宋詞發展的幾個階段
詞學十講 節選
《語文教師小叢書:詞學十講》:詞不稱“作”而稱“填”,因為它要受聲律的嚴格約束,不像散文可以自由抒寫。它的每一曲調都有固定形式,而這種特殊形式,是經過音樂的陶冶,在句讀和韻位上都得和樂曲的節拍恰相諧會,有它整體的結構,不容任意破壞的。每一曲調的構成,它的輕重緩急和節奏關系,必得和作者所要表達的起伏變化的感情相應。這種“因聲以度詞,審調以節唱,句度短長之數,聲韻平上之差,莫不由之準度”①的歌詞形式,原來是古已有之的。“由樂以定詞,非選詞以配樂”,就是我國文學史上所習用的詞曲名稱,也是從古樂府中所有“操”“引”“謠”“謳”“歌”“曲”“詞”“調”八種名稱中拈取出來的。清人宋翔鳳說:“宋、元之間,詞與曲一也。以文寫之則為詞,以聲度之則為曲。”(《樂府余論》)因為這兩種形式都得受曲調的制約,所以在聲韻方面都是要特別講究的。詞和曲的體制既然是由來已久,為什么直到唐宋以后才大量發展成為定式呢?這就得追溯到聲律論的發明和它在詩歌上的普遍應用,才能予以充分的說明。梁代沈約早就說過:“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論》)根據這個原則,積累了將近二百年的經驗,才完成了“回忌聲病、約句準篇”①的唐人所謂近體詩。這種近體詩,本身就富有它的鏗鏘抑揚的節奏感,音樂性異常濃厚。恰巧我國的音樂,到了這時,也在呈現著融合古今中外、推陳出新、逐步達到*高峰的繁榮景象。這樣相挾俱變,推動了燕樂雜曲和長短句歌詞的向前發展。據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所標舉的《近代曲辭》,表明了“倚聲填詞”由民間嘗試而普遍流行的關鍵所在。郭茂倩說:唐武德(唐高祖李淵年號)初,因隋舊制,用九部樂。太宗(李世民)增《高昌樂》,又造《燕樂》而去《禮畢曲》。其著令者十部:一日《燕樂》,二日《清商》,三日《西涼》,四日《天竺》,五日《高麗》,六日《龜茲》,七日《安國》,八日《疏勒》,九日《高昌》,十日《康國》,而總謂之燕樂。聲辭繁雜,不可勝紀。凡燕樂諸曲,始于武德、貞觀(太宗年號),盛于開元、天寶(明皇李隆基年號)。其著錄者十四調,二百二十二曲。這和《舊唐書·音樂志》所稱“又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都可說明詞所依的聲究竟是些什么。燕樂諸曲,既然在開元、天寶間就已“聲辭繁雜,不可勝紀”,這也說明唐宋間所習用的“曲子詞”一直跟著隋唐燕樂的普遍流行而不斷發展。民間藝人或失意文士,按照這種新興曲調的節拍填上歌詞,以便配合管弦,遞相傳唱。在明皇時代就已有了大量的創作,如敦煌所發現的《云謠集雜曲子》,只是僅存的滄海一粟而已。由于無名作者的文學修養不夠,對聲辭配合也還不能做到恰如其分,因而暫時難以引起詩人們的重視。……
詞學十講 作者簡介
龍榆生(1902—1966),名沐勛,字榆生,晚年以字行。別號忍寒居士、風雨龍吟室主、荒雞警夢室主等,40 歲后自署籜公。江西萬載人。詞學成就與夏承燾、唐圭璋并稱,是20世紀zui負盛名的詞學大師之一。師從黃侃、陳衍學詩,從朱祖謀修音韻學和詩詞。其研究涉及詞的圖譜之學、音律之學、詞韻之學、詞史之學、校勘之學、聲調之學、批評之學以及目錄之學等方面,先后在暨南大學、中山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上海音樂學院等校任教授。創辦《詞學季刊》等。著有《詞曲概論》《詞學十講》《唐宋詞格律》《中國韻文史》《唐宋詩學概論》《東坡樂府箋》《風雨龍吟室叢稿》《忍寒詞》《龍榆生詞學論文集》等。編選《唐宋名家詞選》《近三百年名家詞選》。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