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走進缸窯 本書特色
作為一個有特點的古村落,缸窯不可復制,又是可以參與的,陶藝中心的設立,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缸窯、體驗缸窯。
走進缸窯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歷史沿革、古建遺韻、古村勝景、古法陶藝、缸窯族人、古村軼事、古村遺風、古村新生等八個方面進行全面闡述。重點突出“村以技名”這一特點, 對龍窯文化進行梳理和深度挖掘。通過對古法陶藝流程的細節探尋, 回歸窯文化作為村落史的意義和價值。
走進缸窯 目錄
翻閱缸窯/ 001
古建遺韻/ 015
中西合璧謙受堂/ 016
十四間和十六間/ 020
陳氏宗祠/ 024
陳秉忠宅/ 027
陳立溶民居/ 030
陳恭科民居/ 033
陳臨貴民居/ 036
馮德晗民居/ 039
古村勝景/ 041
走在東金古道/042
村口那一片竹林/ 045
清澈甘甜龍眼泉/ 048
徜徉沙斧頭路上/ 051
古樟樹下的流沙時光/ 054
村南的灣塘/ 057
水清岸綠缸窯溪/ 060
古法陶藝/ 063
代代相傳的古法陶藝/ 064
老手藝:裝窯和燒窯/ 067
細說“白貨”/ 070
十里紅山見證龍窯歷史/ 072
缸器窯品鑄春秋/ 075
那些年拜師學藝的故事/ 078
時間里的河流——陶房/ 081
龍窯重建記/ 084
缸窯族人/ 087
紅曲酒醇香 三兄弟情長/ 088
陳澤洪:要做一輩子共產黨員/ 092
馮漢棠:金戈鐵馬墻上書/ 095
陳壽椿:一家四代讀書人/ 098
陳臨權:書香窯火半生緣/ 100
楊春生:踩泥說書“春生哥”/ 103
陳樟云:進京獻演《海瑞罷官》/ 106
缸窯村“八大缸師傅”/ 109
古村軼事/ 113
缸窯陳氏家族繁衍史/ 114
波光盈盈的缸窯馮氏/ 118
滄桑西篁和李氏變遷/ 121
賈氏:從塘坵到缸窯/ 125
“六份”家族故事/ 127
缸窯厲氏和湮滅的上莊/ 131
時代印記老糧站/ 134
似水流年供銷社/ 137
缸窯小學的多次變遷/ 139
杭疇初中的學子記憶/ 142
漸行漸遠的陶土記憶/ 145
理發店的舊光陰/ 148
鄉村衛生院變遷/ 151
鄉里鄉情鄉政府/ 154
情牽黃東山/ 157
缸窯手套天下俏/ 159
裁縫店舊事/ 161
風風雨雨農機廠/ 163
蘑菇房的變遷/ 165
記憶中的“豆腐妹”/ 169
一枝獨秀缸窯襪/ 171
生豬收購站的瑣事/ 173
溫馨無華菜市場/ 175
獸醫站里寫人生/ 177
古村遺風/ 181
山高水長話婺劇/ 182
舊年盛景談婚嫁/ 187
未曾遠去的祭奠/ 190
清風入戶孝義長/ 193
缸窯俗語與俗食/ 197
酒香醉了缸窯人/ 200
口口相傳贊“鑲梁”/ 204
古村今生/ 207
匠心獨具的文化大禮堂/ 208
缸窯陶藝中心/ 211
缸窯開酒節/ 215
陳氏家訓/ 218
附錄:古村記事/ 221
后記/ 224
走進缸窯 節選
閱翻缸窯 缸窯,是義烏村居的一張靚麗名片,這個村落的文化含量和歷史底蘊,堪稱豐贍深厚。走進缸窯,仿佛是翻閱一部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線裝書,令人百讀不厭、百品不夠。 尤其近年來,通過挖掘自身歷史文化資源,讓古村記憶更為豐富,并涵養出特色文化,從而形成了義烏古村落一扇厚重的窗口。 當美麗鄉村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的時候,她竟如此光耀人間。 幽雅村落古韻悠遠 認識一個地方,首先得從讀懂她的歷史開始。 要追尋缸窯的歷史,從現有資料考證,并算不上邈遠悠久,但從所在區域及周邊情況來看,這一方先民開發較早,這一方文化底蘊不可謂不豐厚。 為什么能下如此結論呢? 首先,烏傷溪(義烏江)啟烏傷(義烏)文化之濫觴并不為過,這與其地理、區位優勢是分不開的。迄今為止,我們雖然發現了約9000~10000年前的橋頭文化,但尚未在義烏境域內發現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然而,按照著名的歷史學家陳橋驛的觀點,由于卷轉蟲海侵,新舊石器交替之時,在寧紹平原發生著巨變,導致整個寧紹平原淪為淺海。海岸到達如今的會稽山和四明山麓線。就在這一時段,寧紹平原上的自然環境迅速惡化,居住在這片平原上的越族居民紛紛流散,其中相當一部分向南部遷移。至于他們的遷移路線,按浙江省地方志辦公室原副主任、資深方志專家王志邦分析,一是經浦陽江支流開化江及其分支陳蔡江越東白山邊緣,順金衢盆地東端東陽江(義烏江)支流而下;一是沿浦陽江向偏西方進入浦江盆地越桐塢嶺至梅江盆地,跨過金華江抵達金衢盆地中部及西部。水是人類生命之源,河流是古代交通與經濟的命脈,在先民生息的諸種自然條件中,水是**位的。因而,擇水而居是天性使然,包括缸窯村的老祖宗選擇在烏傷溪(義烏江)畔安居也就不足為怪了。因而,不管缸窯歷史長短,但其文化與義烏江文化當屬同一時期。 其次,從這一帶歷史文物的發掘,確定這里悠遠的文化積累,足以與華夏其他區域的文化相媲美。1986年8月,離缸窯村近在咫尺的義烏西山農場,挖掘了石斧等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從中可說明早在遠古時代,即有先民在這一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此外,在同一地段,還發掘出銅斗、銅熨斗等。據鑒定,應為晉代文物。銅斗,口徑17.8厘米,高22.8厘米,器身呈盆形,敞口、深腹、平底,底部鑄獸蹄形三足,中部稍細,外撇。腹中上部附一高出器口的Z形把柄,柄端鑄成龍首狀,顯得十分形象生動。據《義烏市志》稱:“斗”又稱“刁斗”,漢晉時期的一種炊具,常用于軍旅。唐人有“行人刁斗風沙暗”之詩句;銅熨斗長42.5厘米,口徑15.7厘米,底徑11厘鐵剪刀鐵鏡(漢代)米,高4.5厘米,敞口、折沿、淺腹、平底,寬沿處附一長扁條形柄。除此外,20世紀90年代,缸窯村附近一農民還給博物館捐贈了一枚銅六面印。此印通高3厘米,底邊長1.8厘米,正方形印面,方鈕。印有六面,每面都有文字,均為細線白文小篆體,鈕頂面印文為“白箋”,座底部印文為“朱赟”,座側面印文依次為“朱少素”“朱赟白事”“臣赟”“朱赟白箋”字樣。正由于這一六面印為世間罕見,《中國文物》雜志曾專門刊文予以介紹。 仔細觀察這三件文物,從規整的鍛造、奇巧的造型,可看出當初的工藝是相當先進的。精湛的工藝,植根于文化積淀,這是因為奇巧的工藝本身就是人文,因而它的誕生得益于缸窯這一帶厚重的人文支撐。 物質性的文化遺產,是文化傳統的載體和歷史進程的見證。 但要真正追溯其建村史,由于史籍鮮有記載,宗譜也沒有明確答案,缸窯村究竟何年何月為源頭,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好在流傳了數百年的故事傳說,成了打開歷史密碼的鑰匙。 相傳,“缸窯”這個村名還是經神仙點化而成的。八仙是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其中呂洞賓曾約張果老“從東海瀛洲慕名駕著祥云前來烏傷云游,沿途看到人們勤勞耕作,和睦相處,敬老愛幼,寬容待人,心中非常高興。二仙云游到義西,看到一座山峰拔地而起,生得奇特,遠遠望去很像寶葫蘆,因此,名謂‘古蘆尖’(與義亭銅山巖相連,現被深塘水庫所隔),此山向南落脈,蜿蜒起伏望不到邊。他倆踏著金紅色山坡脊梁向南逶迤而行,足足行有十里,到杭疇缸窯地帶,那金色山坡戛然而止,回頭一看,極像一條伏爪而臥的‘大黃龍’。” “缸窯所處之地乃是龍首翹望,村南的一口大水塘,名叫灣塘,猶如龍口迎天,在其北側不遠處就有一眼水井,酷似龍眼,人們稱其為龍眼井。如此地貌,令兩位老仙人興奮不已,稱此地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呂洞賓說:‘這里是文曲星的所在地,又有長長的十里紅山,龍首之地,應該出狀元’。只因張果老是八仙中*高齡的長者,已逾耄耋之年,年邁耳聾,將‘十里紅山出狀元’聽錯為‘十里紅山出缸窯’(義西方言中的‘窯’‘元’諧音),就稱此地為‘缸窯’了。” 于是,缸窯這一村名也就應運而生。 要說一個地方的歷史,除了文物考證、史籍記載、民間傳說,也就要從宗譜資料上追尋了。 經過數百年的繁衍生息,缸窯村形成了以陳、馮、李、賈為主要姓氏的人口群落,此外,還有朱、厲、盛、何、趙、胡、楊、劉、王、樓、金、余、沈、吳、郭等姓氏,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名門望族。 追蹤溯源,缸窯陳氏與杭疇陳氏系同出一宗。“義烏杭疇始祖千三府君諱椿(1120~1190),字大猷,系東陽縣惠化鄉路棲人”。 據《潁川(杭疇)陳氏宗譜》載,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陳大猷經水路自杭州返回東陽,途經義烏,在半月灣附近馬渚渡口泊舟,只見江中,舟楫林立,漁歌晚唱,而登臨覽勝,兩岸良疇美田,阡陌如秀,尤其走近杭疇一帶,只見東北有二巨塘(名上塘、下塘),西面有大片的膏腴之地,南峙八寶山,身臨枧湖,左有仙姑山跡,右有葛仙峰諸勝境,山水形勝,精華內蘊。走在芳草萋萋的大地上,仿佛置身于山水畫卷之中,為此流連忘返。正巧村里有一姓王的長者,好賢禮士,看到陳大猷儀表堂堂,氣宇軒昂,且得知他學識淵博,已功成名就,于是愿以女贅府君,而府君也樂居斯土,潛修隱德,兩者可謂一拍即合,遂贅于王氏(1127~1203)。在此定居下來,鑒于陳氏先祖曾定居杭州,因而將村名稱為“杭疇”,旨在不忘陳氏之祖。 當筆者前往缸窯村實地調查時,在村老年協會活動的一些年長者一聊起陳氏祖先,即一臉燦爛,有的還拿出了宗族源頭文史依據: 覽我宗譜,源出潁川,周武王封堯舜后裔胡公滿族宛丘地,賜姓陳。獻帝時,即一九零至一九四年,為太丘長獨得陳宗。又霸先為五代陳寶國天子…… 他們不僅拿出依據,而且充滿豪情地說:陳氏之先,系出姬姓,相傳舜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在媯汭河邊居住,他們的后裔,就是媯姓。周武王滅商之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媯滿,武王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在河南淮陽)侯,讓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死后謚號陳胡公,于是陳氏得以世世代代繁衍。 另一位長者接著說:天下陳氏出潁川,潁川陳氏皆為胡公滿后裔,當時居在宛丘之地,賜姓陳。時代變遷,到了漢獻帝時,“太丘長”陳寔獨得陳氏之姓,他一生為人厚道,積德行善,為世人所稱頌,據說“梁上君子”之典故就出自于他。該典故傳揚開去,當地村風、民風大為改觀,從此后,具有這樣高風亮節的均被譽為“太丘遺風”。 陳氏家族還有一位引以為自豪的人物是陳霸先(503~559),他是南朝梁名將,陳開國皇帝,它的遠祖就是東漢的陳寔,世居潁州。 那么,杭疇的陳氏又是如何遷居缸窯的呢?相傳,早在南宋時期,杭疇人就開始在缸窯一帶開挖陶土,制坯燒窯。缸窯與杭疇雖然近在咫尺,但長年累月送飯送水,也著實辛勞,尤其是遇到刮風下雨、酷暑嚴寒之際,也委實不易。為減少送餐歸宿之奔波,于清乾隆年間,陳維恒(1765~1840)率先從杭疇移居缸窯,成了缸窯村陳氏始祖。加至兒子陳鼎遠,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家業初成,已建了18間平房。 缸窯的第二大姓為馮氏,也是遷自于杭疇。據義烏《杭疇孝馮宗譜》載:“唐有子華公,孝守父母時,見有一白兔,口含靈芝從墓中出。古人云:山兔、靈芝,為孝聞天下的呈瑞之兆,故子華公表其閭為‘孝馮’。”子華公是東陽孝馮之始祖。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子華公裔孫馮儀為避戰亂而遷居蒲墟(今赤岸),他的后裔第十九世涵光(1692~1766)為今杭疇、缸窯、葛仙三村馮氏始祖。 自此后,一些南遷的中原名門望族,尤其是制作陶藝的一些工匠,視缸窯為樂土,紛紛來此定居,從此田園漸廣,文風漸盛,出現了“扶犁躬耕畎畝,執經弦歌閭里”的太平景象,一代又一代,得以繁衍生息。 古陶文化福澤千年 浙中一帶的古窯,統稱為婺州窯。婺州窯雖以青瓷為主,同時還燒黑褐、花釉、乳濁釉和彩繪瓷。陸羽(755~804)在其著的世界**部茶葉專著——《茶經》中,還將婺州窯列為全國青瓷窯第三,但從歷史的演變規律來看,生產青瓷前肯定以生產陶器為主。 祖先使用陶土燒制陶器古來有之。據史料記載,大約距今一萬至八千年期間,世界上不少地方已出現陶的萌芽。義烏也不例外。浙中之古窯,濫觴于新石器時期。缸窯及周邊一帶,是中國燒制原始陶器*早的地區之一。因而,這一區域自然成了奪義烏文化先聲的所在地。這可從橋頭遺址得以印證,在這里出土了陶器類的有雙耳罐、缽、圈足盤、平底盤、大口盆等,其中以夾炭陶居多,有少數夾砂陶,陶衣鮮亮,以紅衣為主,也有乳白衣,體現出陶器裝飾的高超手藝,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彩陶,分乳白彩和紅彩兩種,以條帶紋為主,而且在彩紋中出現了太陽紋的圖案。 步入新千年,在義烏舊城改造中,發現了13口古井,其中有一口古井,從碳化的木構架檢測,當是春秋時代,在其井下還發現了一印紋紅陶罐。經鑒定,當屬戰國時期。這陶罐口徑11.2厘米,底徑9.5厘米、高20.9厘米,橘紅色泥質陶、直口、短頸、豐肩、深腹、圓鼓、平底,器身表面拍印細方格紋作為裝飾,這也就是說,早在2400多年前,這里已有工藝精湛的陶器;至于經義烏發掘考證,2100多年前東漢時期的陶器就更多了,有陶簋形豆、紅陶灶、釉陶五聯罐等。而據本土文史愛好者分析,距今800多年前,北宋后期缸窯所在地已開始燒窯制缸。 在缸窯,制陶業之所以能夠發育、發展、興盛,得益于天時、地利。缸窯,地處黃土丘陵,腳下的泥土黏結度高,這里遍地是陶土,可以就地取材;燒窯需要大量的古物(遺存)四系釉陶罐(西漢)燃料,而黃土山坡長不出優質木料,但低矮灌木叢,還有再生能力強盛的松樹枝,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薪材;生產出來的大件成品相當笨重,肩扛手提無濟于事,而附近正有一條義烏江,依托便捷的水運將陶器運往四面八方,近的銷往金華、蘭溪、嚴州;遠的運往蕭山、杭州、衢州,乃至安徽、江西。此外,還有一至關重要的“地利”優勢是,這里地形東高西低,十分有利于建窯。 在近代史上,缸窯共有6條龍窯,相比較而言,*早的龍窯謂之“鶴窯”,與其擇鄰而“居”的,北邊有兩座,分別為“老窯”“新老窯”,這兩條窯連起來頗像孿生兄弟;南面一座謂之“中窯”(顧名思義,在缸窯村中間),同時在村南也建了一座新窯。這五座窯雖已老態龍鐘,卻在時代更替中,各自發揮了應有作用。只可惜這些龍窯歷盡滄桑,由于風剝雨蝕,一條條龍窯均相繼傾圮,如今仍存留社會的,只有老窯了。好在1969年,在缸窯村北又建了一座長達90米左右的特長龍窯,從而將制陶業推向了巔峰時期。 要說天時,在農耕社會,各種陶器正契合了城鄉居民的需求,都是一些與老百姓生活息 息相關的生活必需品。這里生產的產品涵蓋了“缸”“壇”“罐”“瓶”“壺”等多個種類,小至冬天取暖火熜的內膽,大致能裝千斤水的大缸,包括大頭缸、五井缸、七斗缸、海放缸、花缸……再加之制陶師傅還能按社會不同需求,進行創新設計,產品對路、質量可靠、環保耐用,因此深受群眾歡迎,產品供不應求。尤其是步入工業社會,紹興的酒壇、乳腐缸,蕭山的醬菜缸,海寧的榨菜缸……需求量非常之大,有時一訂就是整個火車皮,難怪他們專門在義亭火車站設立辦事處負責采購工作。 除了天時、地利,這里還有一批能工巧匠。陶器制作雖然相對簡易,但要講究起來,工藝也夠復雜的,從造型上看,有矮矮胖胖的陶壺、三只腳的陶盉、大肚能容的陶缸、輕淺小巧的陶盤、造型別致的陶豆,還有陶制的紡輪等生產工具;從工藝上看,除大眾產品,不少陶器上有刻花、鏤空、鋸齒等裝飾,還有很多陶器造型中大膽融入了鳥、豬、獸頭等動物造型,即便放到今天也是件令人驚艷的工藝品。看著那一件件造型生動、拙樸可愛的陶器,有誰不為我們先人的聰明智慧而拍案叫絕呢? 自建村以來,制陶業一直是缸窯的主導產業,是人們賴以生存發展的手段。新中國成立前,都是以個體為主,20世紀50年代,股份制已在這里得以嘗試,個體聯營的私營陶器廠如雨后春筍般發展。1956年順應時勢,成立公私合營的陶器生產合作社,到1958年,全部并入總部在義亭火車站的地方國營義烏陶器廠。步入新千年,由于塑料制品與鋁制品的沖擊,陶器行業每況愈下,傳統制陶業陷入無人傳承的尷尬境地,2005年底,缸窯村陶器廠終于完成歷史使命,壽終正寢。 好在熄滅的只是窯中燃燒的明火,不滅的是世代相傳的早已內化于心的陶器文化。當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開展之時,缸窯村干部群眾,將沉淀在內心的記憶釋放出來,以另外一種形式鳳凰涅槃,用缸窯人的智慧、勤勞和樸實照亮悠久美麗的古陶文化。“陶藝體驗中心”“陶藝大師創作室”“陶藝產品陳列室”“傳統陶藝示范廳”“陶藝體驗廳”相繼設立,缸窯成了義烏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 ……
走進缸窯 作者簡介
義烏叢書編纂委員會,系“義烏叢書”的編纂領導機構。下設學術委員會、辦公室和編輯部。吳潮海,義烏叢書編輯部主任。著作有《華山天下雄》、《西土如夢亦如金》、《現代都市不是夢》等。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