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全兩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24188
- 條形碼:9787100124188 ; 978-7-100-12418-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全兩冊) 本書特色
章學誠《文史通義》是中國傳統史學的集大成之作。章學誠生前寥寥,著作由友人王宗炎代為編次,傳世版本編次、篇數相差巨大。倉修良先生積三十年之力打撈章氏遺文,編成《文史通義新編新注》,較之目前流布*廣的葉瑛本《文史通義》,多出了176篇,堪稱章氏功臣。《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在充分吸收胡適、錢穆等先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詳細考訂了《文史通義》所收篇目的成書年代,為我們深入了解章學誠學術思想演進提供了重要參考。
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全兩冊) 內容簡介
章學誠《文史通義》是中國傳統史學的集大成之作。章學誠生前寥寥,著作由友人王宗炎代為編次,傳世版本編次、篇數相差巨大。倉修良先生積三十年之力打撈章氏遺文,編成《文史通義新編新注》,較之目前流布*廣的葉瑛本《文史通義》,多出了176篇,堪稱章氏功臣。《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在充分吸收胡適、錢穆等先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詳細考訂了《文史通義》所收篇目的成書年代,為我們深入了解章學誠學術思想演進提供了重要參考。
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全兩冊) 目錄
目錄
原序/1
內篇一
易教上/1
易教中/12
易教下/16
書教上/20
書教中/27
書教下/36
詩教上/45
詩教下/59
禮教/69
經解上/76
經解中/ 80
經解下/87
內篇二
原道上/94
原道中/100
原道下/103
原學上/108
原學中/110
原學下/112
博約上/114
博約中/117
博約下/119
浙東學術/121
朱陸/126
書《朱陸》篇后/132
文德/136
文理/139
古文公式/145
古文十弊/149
內篇三
辨似 /157
繁稱/161
匡謬 /169
質性/177
黠陋/181
俗嫌/187
針名/190
砭異/192
砭俗 /194
內篇四
所見/198
言公上/200
言公中/206
言公下/213
說林/221
知難/232
釋通/236
申鄭/249
答客問上/252
答客問中/256
答客問下/259
橫通/262
內篇五
史德/265
史釋/270
史注/274
傳記/280
習固/288
詩話/290
書坊刻詩話后/298
題《隨園詩話》/306
婦學 / 307
《婦學》篇書后/316
內篇六
文集/318
答問/324
篇卷/328
天喻/332
師說/335
假年/337
博雜/339
同居/342
感遇/344
感賦/349
雜說/352
外篇一
立言有本/358
《述學》駁文/ 361
《淮南子洪保》辨/368
論文辨偽/387
與孫淵如觀察論學十規/393
與陳觀民工部論史學/405
論課蒙學文法/411
史學例議上/421
史學例議下/424
史篇別錄例議/426
論修史籍考要略/432
史考釋例/438
史考摘錄/453
讀《史通》/467
讀《北史·儒林傳》隨札/469
駁孫何《碑解》/476
駁張符驤論文/478
評沈梅村古文/481
評周永清書其婦孫孺人事/487
墓銘辨例/489
通說為邱君題南樂官舍/494
家譜雜議/496
雜說上/501
雜說中/503
雜說下/505
外篇二
《三史同姓名錄》序/507
《史姓韻編》序/511
《藉書園書目》敘/514
為謝司馬撰《楚辭章句》序/516
《紀年經緯》序/518
代擬《續通典禮典目錄》序/519
刪訂曾南豐《南齊書目錄》序/526
《文學》敘例/529
《文格舉隅》序/532
趙立齋《時文題式》引言/534
《四書釋理》序/536
《劉忠介公年譜》敘/538
高郵沈氏家譜序/541
嘉善茜涇浦氏支譜序/544
陳東浦方伯詩序/546
《唐書糾謬》書后/ 549
《皇甫持正文集》書后/552
《李義山文集》書后/556
韓柳二先生年譜書后/558
書《貫道堂文集》后/562
書孫淵如觀察《原性》篇后/570
書郎通議墓志后/574
朱先生墓志書后/578
《說文字原》課本書后/580
《鄭學齋記》書后/582
《韓詩編年箋注》書后/584
金君行狀書后/586
跋《香泉讀書記》/588
跋《江寧古刻今存錄》/590
跋《屠懷三制義》/592
跋《邗上題襟集》/594
徐尚之古文跋/596
劉氏書樓題存我額記/597
吳澄野太史《歷代詩鈔》商語/599
清漳書院留別條訓三十三篇 /606
定武書院教諸生識字訓約/630
外篇三
報黃大俞先生/634
報謝文學/637
論文上弇山尚書/641
與吳胥石簡/643
答吳胥石書/646
又答吳胥石書/648
上曉徵學士書/649
為畢制軍與錢辛楣宮詹論續鑒書/653
上辛楣宮詹書/658
上慕堂光祿書/661
答邵二云/663
與邵二云論學/665
與邵二云/667
與邵二云論文/669
與邵二云論修《宋史》書/672
與邵二云論文書/674
與邵二云論學/676
與邵二云書/678
與邵二云書/679
與邵與桐書 /681
答邵二云書/684
與史余村/687
與史余村論文/689
又與史余村/690
與史余村簡/ 691
與史余村論學書/692
與汪龍莊書三月 / 694
與汪龍莊簡/696
與胡雒君/699
與胡雒君論文/701
與胡雒君論校《胡穉威集》二簡 /703
與嚴冬友侍讀/707
與朱滄湄中翰論學書/709
答沈楓墀論學/713
又答沈楓墀/717
與陳鑒亭論學/718
答陳鑒亭/721
報孫淵如書/722
與孫淵如書/724
與周永清論文/ 726
又與永清論文/728
答周永清辨論文法/730
答周筤谷論課蒙書癸卯/732
再答周筤谷論課蒙書癸卯/734
與喬遷安明府論初學課業三簡/736
與林秀才/741
與劉寶七昆弟論家傳書/744
答某友請碑志書/745
與馮秋山論修譜書/749
與周次列舉人論刻先集/751
候國子司業朱春浦先生書/753
與阮學使論求遺書/756
上朱中堂世叔/760
上畢撫臺書己酉十一月二十九日/762
上朱大司馬書/764
又上朱大司馬書 /765
又上朱大司馬書 /766
上朱大司馬論文/768
與朱少白論文 /770
又與朱少白論文/772
又與朱少白/774
答朱少白書/777
又答朱少白書/779
又答朱少白書/782
又與朱少白書/784
與朱少白書/786
上梁相公書/791
與錢獻之書/794
與族孫守一論史表/798
與族孫汝楠論學書丙戌 /800
與史氏諸表侄論策對書/804
又與正甫論文/808
論文示貽選/811
答大兒貽選問/814
家書一/816
家書二/818
家書三/820
家書四/822
家書五/823
家書六/824
家書七/826
外篇四
方志立三書議/828
州縣請立志科議/836
答甄秀才論修志**書/841
答甄秀才論修志第二書/846
與甄秀才論《文選》義例書/853
駁《文選》義例書再答/855
修志十議呈天門胡明府/857
地志統部/866
方志辨體/871
與石首王明府論志例 / 876
報廣濟黃大尹論修志書/880
復崔荊州書/883
記與戴東原論修志/885
《和州志·志隅》自敘 / 888
《和州志·皇言紀》序例/890
《和州志·官師表》序例/892
《和州志·選舉表》序例/894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 /897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中 /901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下 /903
《和州志·輿地圖》序例/905
《和州志·田賦書》序例/909
《和州志·藝文書》序例/913
《和州志·政略》序例 / 922
《和州志·列傳》總論 / 925
《和州志·闕訪列傳》序例 /930
《和州志·前志列傳》序例上/932
《和州志·前志列傳》序例中/936
《和州志·前志列傳》序例下/939
《和州志·文征》序例 / 942
外篇五
《永清縣志·皇言紀》序例 /946
《永清縣志·恩澤紀》序例 /949
《永清縣志·職官表》序例 /952
《永清縣志·選舉表》序例 /955
《永清縣志·士族表》序例 /957
《永清縣志·輿地圖》序例 /961
《永清縣志·建置圖》序例 /964
《永清縣志·水道圖》序例 /966
《永清縣志·六書》例議/968
《永清縣志·政略》序例/972
《永清縣志·列傳》序例/976
《永清縣志·列女列傳》序例/978
《永清縣志·闕訪列傳》序例/983
《永清縣志·前志列傳》序例/986
《永清縣志·文征》序例/989
《亳州志·人物表》例議上 /996
《亳州志·人物表》例議中 /998
《亳州志·人物表》例議下 /1000
《亳州志·掌故》例議上/1002
《亳州志·掌故》例議中/1004
《亳州志·掌故》例議下/1006
外篇六
為畢制府撰《湖北通志》序/1008
《湖北通志》凡例/1013
《湖北通志·族望表》序例 /1020
《湖北通志·人物表》序例 /1022
《湖北通志·春秋人名》序例/1024
《湖北通志·府縣考》序例 /1025
《湖北通志·政略》序例/1026
《湖北通志》序傳/1027
《湖北通志·前志》傳序/1031
《湖北掌故》序例/1032
《湖北文征》序例/1034
跋《湖北通志》檢存稿/1035
《天門縣志·藝文考》序藝文論附 /1036
《天門縣志·五行考》序/1038
《天門縣志·學校考》序/1039
為張吉甫司馬撰《大名縣志》序 /1040
為畢秋帆制府撰《常德府志》序 /1045
為畢秋帆制府撰《荊州府志》序 /1048
為畢秋帆制府撰《石首縣志》序 /1052
書《吳郡志》后/1054
書《姑蘇志》后/1059
書《灤志》后/1063
書《武功志》后/1067
書《朝邑志》后/1071
書《靈壽縣志》后/1074
《姑孰備考》書后/1078
附錄
大梁本《文史通義》原序 /1081
伍崇曜《文史通義》跋/1082
季真《文史通義》跋 / 1084
王秉恩《文史通義》跋/1085
王宗炎復書/1087
《文史通義新編》前言 / 1089
展開全部
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全兩冊) 作者簡介
倉修良教授,男,漢族。1933年3月生,江蘇泗陽人。中共黨員。1958年本科畢業于浙江師范學院歷史系,一直任教于杭州大學歷史學系。現為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地方志學會學術委員、浙江省地方志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兼職教授、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兼職教授、寧波大學兼職教授、溫州大學兼職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