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殯葬史-(全八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01905
- 條形碼:9787520101905 ; 978-7-5201-019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殯葬史-(全八卷) 內容簡介
本書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涵蓋了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遼夏金元、明清、民國八個重要歷史時期,每卷緊密圍繞該時期的喪葬觀念、喪葬制度、喪葬習俗、喪葬設施、喪葬用品等中心議題,對我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殯葬歷史進行了較為全面而客觀的研究和闡釋,重點探討了殯葬史的相關層面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的“變”與“不變”,為我國殯葬歷史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殯葬史-(全八卷) 目錄
中國殯葬史-(全八卷) 作者簡介
李伯森,男,1965年8月生。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88年畢業于上海財經大學財政專業,現任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長。主要科研成果:2003年以來,組織完成了71個國家科研項目(課題);組織制修訂了30個國家和行業殯葬標準;獲國家專利55項,并獲10多項省部級以上獎勵。在組織完成“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殯葬領域污染物減排和遺體處理無害化公益技術研究與應用”中,作為課題**責任人,主持完成了“殯葬園區生態規劃與生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課題;主持完成了科技部下達的“建立善后保證金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國家軟科學課題。目前,作為總主編,正組織開展《中國殯葬史》的編纂工作;組織開展“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殯葬行業節能減排技術與示范”項目、國家環保公益“殯葬行業污染控制與環境管理技術體系研究”重大專項和“中國殯葬文化與科技公共服務網絡平臺建設”(2014~2017)國家財政重大專項等科研工作。在著力加強殯葬自然科學和軟科學的并重研究,著力開展殯葬標準化體系建設,著力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著力搭建多功能、寬領域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抓殯儀場所環境監測和申報產品質檢資質認證工作,著力多渠道籌措科研經費,拓寬殯葬研究新領域等方面,為提升我國殯葬科研的整體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著有《殯葬領域污染物減排和遺體處理無害化公益技術研究與應用》等。 //李伯森,1965 年生,山東諸城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88 年畢業于上海財經大學財政專業,現任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長、民政部生態安葬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科研成果:2003 年以來,組織完成91 個國家科研項目(課題);組織制修訂32 項國家和行業殯葬標準;組織完成“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殯葬領域污染物減排和遺體處理無害化公益技術研究與應用”,其中作為課題**責任人,主持完成“殯葬園區生態規劃與生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課題;主持完成科技部下達的“建立善后保證金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國家軟科學課題;組織完成國家環保公益 “殯葬行業污染控制與環境技術體系研究”重大專項;組織開展“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殯葬行業節能減排技術與規范”項目、“中國殯葬文化與科技公共服務網絡平臺建設”(2014~2017 )、“殯葬文化建設”等國家財政重大專項等科研工作。在著力加強殯葬自然科學和軟科學的并重研究,著力開展殯葬標準化體系建設,著力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著力搭建多功能、寬領域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抓殯儀場所環境監測和產品質檢工作,著力開展殯葬文化建設、拓寬殯葬研究新領域等方面,為提升我國殯葬科研的整體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于海廣,男,1948年5月出生,山東濟南人,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考古、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學等的教學與研究。1974年畢業于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后留校任教。曾任山東大學博物館館長、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分黨委書記、考古與博物館學系主任,山東省考古學會理事、省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曾主持發掘泗水尹家城、日照兩城鎮和濟南平陰周河等遺址。主持教育部課題、中美合作課題等。出版《田野考古學》、《泗水尹家城》、《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概論》等著作和教材10余部,發表《山東龍山文化大型墓葬分析》《山東聊城“御封”牛筋腰帶制作工藝探究》《臨清燒制貢磚技術》等論文50余篇。。李慧竹,女,1967年11月出生,歷史學博士,山東大學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碩士生導師。1990年攻讀山東大學歷史系本科學歷。1990年-2000年任職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0年任職于山東大學博物館。2004年獲山東大學碩士學位。2007年獲山東大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考古及博物館學、中韓古代關系史。在《管子研究》、《中國博物館》等刊物發表論文10余篇,有《論漢王朝在朝鮮半島的統治與經略》《考古學所見漢王朝在朝鮮半島的統治與經略》《高校博物館校院教育功能探析》等;出版《中國殯葬史》《圖說考古》、《山東半島與韓國古代交流》《追溯文明的星河——圖說考古》《中國博物館概覽》等多部著作。。錢益匯,男,1977年生,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問學者。1995-1999年,攻讀于安徽安慶師范學院歷史系歷史教育專業,獲歷史學學士。1999-2005年,攻讀于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獲碩士、博士學位。2005年9月-2008年3月,入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2007-2009年,任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講師。2010年,任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副教授。入選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計劃。主要從事商周考古學、手工業考古、博物館策展、文化遺產等教學與研究。曾主持國家社科、中國博士后基金、教育部、科技部、福特基金、國家文物局等課題。出版《中國殯葬史》《定格歷史——隱藏于古墓中的奧秘》《見證滄桑——現存古建筑風采》《文化遺產與當代中國社會》等著作多部;在《考古》、《文物》、《第四紀研究》等發表論文30余篇,代表性論文有《齊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濟南大辛莊遺址商代石器原料來源與開發戰略》《論考古學與歷史研究》《杞國青銅器及其相關歷史地理問題疏證》《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現狀與培養機制》《斯坦福大學坎特藝術中心所藏叔多父簋及相關問題》《中國早期國家階段石料來源與選擇策略—以二里頭遺址為例》等。曾獲北京市高校第七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陳以鳳,1981年生,山東曲阜人,歷史學博士,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包括先秦、兩漢儒家文獻等。在《史學史研究》《北方論叢》《中華文化論壇》《孔孟月刊》等刊物發表論文近20篇;著有《孔安國學術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等;參與撰寫《漢晉孔氏家學與偽書公案》《正本清源說孔子》《儒家故事》等多部著作。。路則權,男,1975年生,山東汶上人,歷史學博士,曲阜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后,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濟寧市“尼山學者”。主要從事儒學及傳統文化、史學理論研究。近年來在《光明日報》《史學月刊》《孔子研究》《中華文化論壇》《求是學刊》《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圖書評論》等刊物發表論文20多篇。出版著作有《中國殯葬史》《美國華裔史家歷史解釋研究》《余英時的史學思想》《儒家文化慈善思想研究》《孔子這樣說》等。主持民政部課題《中國殯葬史·秦漢卷》、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重點項目“《大唐開元禮》校注研究”。參與山東省社科劃研究重點項目《曲阜石刻文獻視域下的儒學與歷代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曲阜儒家石刻文獻集成與研究》等。。陳華文,男,1959年7月生,浙江武義人,浙江師范大學學術期刊社社長,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主任,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二級教授。1984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同年任教于浙江師范大學。1991年評為講師。1995年-1996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做國內高級訪問學者。1996年評為副教授。2000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14年3月任浙江師范大學學術期刊社社長。長期從事民俗學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出版《喪葬史》《浙江民間喪俗信仰研究》《浙江民俗史》等著作20多部;發表《民國初期的社會變革與民俗文化的改造》《細節變異與地方認同:年文化的一種存在方式》《論浙江民俗的演變軌跡及其特點》等論文百余篇;成果獲省部級獎項多項。。陳淑君,1965年生,浙江溫嶺人,浙江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出版《中國殯葬史》《民間喪葬習俗》《浙江民間喪俗信仰研究》等著作多部,發表論文20多篇,成果多次獲獎。。閔祥鵬,男,1977年6月出生,山東諸城人,歷史學博士,博士后。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黃河文明傳承與現代文明建設協同中心專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訪問學者。研究方向主要為文化史與環境史。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國家財政專項重大課題等10余項,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招標課題等課題20余項,研究成果獲得河南省社科很好成果獎10余項。出版《中國殯葬史》《中國災害通史(隋唐五代卷)》《黃河開發與治理60年》等著作多部;在《社會科學》、《史學月刊》、《民俗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徐吉軍,男,1961年出生,浙江寧海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從1983年8月起,在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工作,擔任研究員。曾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館長、《浙江學刊》常務副主編、主編,浙江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文化史和宋史。曾協助李學勤、陳高華、傅璇琮、陳橋驛等先生合作主編《長江文化史》《黃河文化史》《中國風俗通史》《中國服飾通史》《中國婦女通史》《中國藏書通史》《中國飲食史》《中國都城辭典》、《五代史書匯編》《西湖通史》等多部大型學術著作和辭典;獨著或合著《中國殯葬史》《南宋史稿》《南宋都城臨安》《南宋臨安工商業》《南宋臨安社會生活》《中國喪葬史》《浙江文化史》等多部學術著作。成果多次獲中國圖書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和浙江省、杭州市社會科學很好成果獎。。張國慶,男,1957年出生,遼寧北票人,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1976年-197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戰士、汽車駕駛員;1980年-1984年在遼寧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學習,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后到鐵道部黨校黨史教研室工作,任助教;1985年調至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輯刊》雜志社工作,先后任編務、編輯、編輯室主任、副總編;2004年調至遼寧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工作,任教授、碩士生導師。社會兼職為中國遼金史學會副秘書長、遼寧省史學會理事、遼寧省遼金史學會理事、沈陽市地方志學會顧問。主要從事遼史、古代東北史研究。在《東北地方史研究》、《博物館研究》、《社會科學輯刊》、《滿族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100余篇學術論文;出版著作有《中國殯葬史》《遼代契丹習俗史》《遼代社會史研究》《佛教文化與遼代社會》等。。史金波,男,1940年3月3日出生,河北省高碑店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西夏文獻文物研究”首席專家,河北大學、寧夏大學特聘教授。1962年中央民族學院畢業,1966年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88年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1990年獲重量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5年任博土生導師,2006年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任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史學會等顧問,中國史學會理事。學術領域:西夏文史、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古文字文獻。出版著作《中國殯葬史》《西夏經濟文書研究》《西夏佛教史略》《西夏社會》《西夏文教程》《俄藏黑水城文獻》等40余種;發表文章300余篇;參與撰寫、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辭海》《大辭海》等辭書和著作近30種。曾多次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很好科研成果一等獎、郭沫若史學獎及全國古籍整理圖書一等獎等。。宋德金,男,1937年生,遼寧新民人,編審。1962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歷史學系。曾任東北文史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參與《社會科學戰線》雜志創辦工作,任編輯。1979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編輯部。1980年,《歷史研究》隸屬在本編輯部基礎上組建的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先后任編輯、副編審、編審,編輯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總編輯、《歷史研究》雜志主編。曾任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中國遼金史學會會長等。長期從事遼金史、中國社會史研究。著有《中國殯葬史》、《金代的社會生活》、《中國風俗通史·遼金卷》及其增訂版、《遼金風俗》、《中國歷史·金史》、《宋德金集》、《讀史雜識》等;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有《元雜劇中的金朝和女真人》《遼金史研究的現狀與趨勢》《評“征服王朝論”》等。。陳高華,男,1938年3月生,浙江溫嶺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60年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后來所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隋唐宋遼金元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所長。兼任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1990年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授予學部委員稱號;2007年被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成員(2007年起);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2008年起)。主要研究方向元史,兼攻明史、中國繪畫史。著作有《元史研究論稿》、《宋遼金畫家史料》、《明代哈密、土魯番資料匯編》、《中國經濟通史·元代經濟》卷(與史衛民合作)、《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元代》卷(與史衛民合作)、《20世紀中國社會科學——歷史學卷》(合著、主編)、《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合著)等;論文有《元代鹽政及其社會影響》、《元代的審判機構和審判程序》、《舊本〈老乞大〉書后》、《關于明代土魯番的幾個問題》、《〈至正條格·條格〉簡論》等;整理古籍《人海詩區》、《滋溪文稿》等100余篇。。余新忠,男,1969年生,浙江臨安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社會史學會秘書長。1987年9月—1991年7月,攻讀蘇州鐵道師范學院歷史系本科學歷,獲學士學位。1994年9月—2000年6月,攻讀于南開大學歷史系,先后獲歷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03年2月—2003年9月,于東北師范大學留日預備學校學習。2003年10月-2005年9月,于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1年7月—1994年8月,任蘇州鐵道師范學院院報編輯部編輯。2000年8月—2002年11月,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講師。2002年12月—2006年11月,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2006年12月,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2007年6月,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2007年9月—2015年7月,任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副主任。2012年5月—2016年10月,任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2015年4月,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2016年10月,任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從事醫療社會文化史和明清史研究。博士論文《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獲全國很好博士論文獎(2002),著有《中國殯葬史》《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道光皇帝》等著作多部;另有編著和譯著多部;在《歷史研究》、《東洋史研究》、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和《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中日英文論文近80篇,有《處理好環境維度和歷史維度》《真實與建構:20世紀中國的疫病與公共衛生鳥瞰》《生命史學:醫療史研究的趨向》等。。張傳勇,男,1975年生,山東鄒平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8年聊城師范學院歷史系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0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先后獲得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學術興趣為明清史、中國風俗史、方志學。著有《中國殯葬史》等;2001年以來,先后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有《北平圖書館舊藏正德〈崇明縣重修志〉成書年代小考》《明清陜西城隍考》《許楹〈罔極錄〉的版本與流傳》等。。張田生,男,1977年出生,甘肅禮縣人,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渭南師范學院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明清以來的社會史、醫療文化史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代表性論文有《男性醫家與女性病家——清代禮教文化中的女性隱疾應對》《醫療與政治——清代御醫劉聲芳政治沉浮考論》《寒溫統一論與社會變遷》《西方梅毒史研究綜述》等。曾主持校級研究生項目“清代災荒與社會——以甘肅和陜西為中心”,參加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北朝文學史”、民政部項目“中國殯葬史·明清卷”、教育部重大課題“清代基層社會關系研究”、教育廳項目等多項。。王靜,1986年生,山東壽光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明清以來的社會史、醫療文化史研究,已在CSSCI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劉小朦,1990年生,河北安國人,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明清以來的社會史、醫療文化史研究,已在《新史學》(臺灣)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出版著作有《道光皇帝》《中國殯葬史》等。。馬金生,男,出生于1979年,河北灤縣人。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政策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2003年畢業于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9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獲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殯葬政策與文化研究、醫療社會文化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國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項目以及財政部、科技部、民政部等科研課題多項。著有《發現醫病糾紛:民國醫訟凸顯的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國殯葬史》等;在《史學理論研究》、《史林》、《二十一世紀》(香港)、《國外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0余篇,論文有《論民國初期北京地區的行醫管理和醫病關系》、《明清時期的醫病糾紛探略》、《從醫訟案看民國時期西醫在華傳播的一個側面》等。。馮志陽,1980年生,湖北當陽人,歷史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領域專題研究,主編《南開人在上海》一書,在《史林》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姜海龍,1979年生,黑龍江雞西人,歷史學博士,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講師。1998年—2002年,就讀于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獲學士學位;2002年—2005年,就讀于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獲碩士學位;2007年—2011年,就讀于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獲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研究。著有《中國殯葬史》等;在《河北學刊》、《文史哲》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有《以日為師:早期北洋官報中所見日本新知略論》《雷鳴遠與天津〈益世報〉關系探析》《近代中國大學的誕生與現代中國科學的興起—以北洋大學與南開大學為中心》《身體史研究芻議》等。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