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西線無戰事 本書特色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十九歲的保羅·博伊默爾受到“愛國主義”的激勵,跟同學們一起志愿參軍,但戰爭與軍隊生活的殘酷完全超出想象。在新兵訓練營里,他們被迫拋棄從前對知識和自由的信仰,接受徹底的改造。短暫的訓練后,新兵們被派往前線作戰,所見所聞盡是殘酷:戰壕內都是老鼠、虱子;烈性傳染病威脅著每個士兵的生命;戰友們一個個陣亡,或受傷被送到野戰醫院;野戰醫院設備簡陋,藥品缺乏,傷患的死亡率極高。 保羅休假回家,發現德國國內仍沉浸在對于戰爭的英雄主義幻想中,普通人無法想象士兵們在前線所受的災難,他和從前的生活已完全脫節,他的感受無人能懂。保羅重回前線,此時戰爭愈發慘烈,未來一片迷茫……
西線無戰事 內容簡介
◎ 20世紀杰出小說家。 茨威格、君特·格拉斯推崇的大師,林語堂、巴金鼎力推薦。 ◎ 以赤誠對抗狂熱——時代燃燒著,我的生命卻冰冷了。“愛國主義”讓少年們熱血上戰場,但戰壕中的蹉跎和絕望的奔跑粉碎了慷慨的幻想,腐蝕了年輕的生命。 ◎ 雷馬克代表作,世紀經典,名家譯本。暢銷88年,全球銷量超過3000萬冊,翻譯家朱雯經典譯本,絕版30年重新面世。 ◎ 同名電影摘得奧斯卡佳片及導演桂冠。 ◎ 雷馬克因《西線無戰事》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西線無戰事 相關資料
“不需勸誘,你就會被他(雷馬克)的作品征服;無需夸張,他就能震撼你的心靈。” ——斯蒂芬·茨威格 Remarque給我們看的不是英雄,只是與你我相同的丘八,恐怖,恐怖,永遠在恐怖及神經錯亂如醉如狂的狀態中自衛與殺人,而且殺人是所以自衛,自衛不得不殺人。這才是戰爭的真相,是英雄的本色。 ——林語堂 雷馬克是偉大的作家。毫無疑問,他有一流的文筆,能自如地駕馭語言。不管是寫人還是寫物,他的筆觸都敏銳、穩重、堅定。 ——《紐約時報》 雷馬克對現代戰爭殘酷性的刻畫,其威力在任何時代都不會有絲毫減弱。 ——《泰晤士報》
西線無戰事 作者簡介
埃里希·瑪麗亞·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 ~ 1970),德裔美籍小說家。出生于德國一個工人家庭,18歲時志愿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前線負傷,戰后做過教師、記者、編輯等多種工作。1929年,小說《西線無戰事》出版,引起轟動,迅速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使他成為蜚聲世界的作家。因為他的反戰立場,納粹上臺后,將他與托馬斯·曼等人的作品公開焚毀。1938年,他被剝奪德國國籍,后流亡美國。1947年,他加入美國國籍,次年返回歐洲并定居瑞士。1970年9月25日,雷馬克在瑞士逝世。1991年,雷馬克的家鄉奧斯納布呂克設立埃里希·瑪麗亞·雷馬克和平獎。雷馬克的著作大多帶有自傳色彩,用詞精練,抒情的書寫中卻透出客觀、冷峻的氣質,被比作德國的海明威。他一生共著有十五部小說、三部劇本和兩部文集,其中,《西線無戰事》《凱旋門》《三個伙伴》《愛與死的年代》等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 譯者:朱雯(1911—1994),江蘇省松江縣(現屬上海市)人,著名翻譯家、作家。1928年,朱雯進入東吳大學文學院學習,讀書期間即開始翻譯丁尼生、高爾基等人的作品,同時也有小說和詩歌發表,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說集《現代作家》和首部長篇小說《旋渦中的人物》。大學畢業后,朱雯任省立松江中學國文教員,業余時間仍進行翻譯和創作,還曾與施蟄存合編《中學生文藝月刊》。抗戰爆發后西行,于廣西桂林高級中學任教。1939年,朱雯初到上海,曾任中學教員和新聞翻譯。1943年,因“抗日罪”被捕,出獄后前往安徽屯溪的上海法學院任教。戰爭結束后,他返回上海定居,在高校任教并翻譯。朱雯一生譯著頗豐,主要有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凱旋門》《里斯本之夜》等多部作品及阿·托爾斯泰的《苦難的歷程》三部曲。他所譯的雷馬克作品雖然是從英文轉譯,但譯筆忠實而流暢,感情充沛,影響深遠。
- 主題:
雷馬克的代表作,關于殘酷的戰爭如何摧毀個人。第一人稱視角更私密也更震撼人心。年輕的士兵成為孤獨的老者,鼓吹戰爭的人躲在戰線之外。(建議配合《黑色方尖碑》閱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