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國學常識大講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65385
- 條形碼:9787511365385 ; 978-7-5113-653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學常識大講堂 內容簡介
為了幫助讀者更方便、更輕松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國學知識,開闊文化視野、豐富知識儲備、提高人文修養,編者徐夢然對浩如煙海的國學知識進行了適當的取舍,選取了具代表性、*實用、讀者*感興趣的內容,輯成這本《國學常識大講堂》。 《中僑大講堂:國學常識大講堂》分為國家政治、思想學術、天人之學、文學、史學、文化藝術、民俗節日、國學掌故、國學大師等9個篇章,涵蓋了職官制度、倫理道德、文體流派、語言文字、建筑書畫等各個方面的內容,為讀者輕松掌握國學知識提供了一條捷徑。書中既有分門別類的嚴謹解釋,又有引人入勝的傳略和逸事,可幫助你一窺堂奧,領略國學的無窮魅力。
國學常識大講堂 目錄
國家與王朝
“天下”的范圍
“中國”一詞的由來
匈奴的興衰
鮮卑人的歷程
強盛一時的突厥
回鶻汗國
古老的羌人
吐蕃雄霸高原
黨項人的西夏
契丹王朝
云南大理國
女真
蒙古帝國
三代之治
夏王朝
商朝
西周王朝
春秋時期
戰國巨變
秦
西漢
東漢
三國鼎立
西晉和東晉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元朝
明王朝
清王朝
職官制度
皇帝
儲君皇太子
三公九卿
宰相
十三曹
太尉與大司馬
御史大夫
郡縣制和州縣制
刺史
僑郡縣
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職能
尚書仆射
侍中
……
第二篇 思想學術
第三篇 天人之學
第四篇 文學
第五篇 史學
第六篇 文化藝術
第七篇 民俗節日
第八篇 國學掌故
第九篇 國學大師
國學常識大講堂 節選
《中僑大講堂:國學常識大講堂》: 國家與王朝 “天下”的范圍 “天下”是中國古人對于世界的一種籠統說法,不同時期所指的地理范圍是有變化的。 “天下”一詞*早是出現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詩經·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莊子》中還有一篇文章取名為“天下”。這時的天下實際上并不大,具體而言,大概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王權所統治的范圍。夏、商時主要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周代則包括了長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等地。另外,周邊未被“王化”的地區,因其沒有形成穩定的國家,所以其所居之地一向被視為王權之下的暫時未開墾之地。因此其時君王一旦南面稱孤,也就是“王天下”“得天下”了。但先秦的一些哲學家則對“天下”的范圍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莊子認為“天下”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也認為儒家所說的“天下”實際上只占真正的天下的1/80,但這些觀點多被當時的人們視為無稽之談。 到秦代,隨著郡縣制的設立,中國的疆土得到極大擴張,“天下”的概念也隨之擴大,南邊和東邊都到了大海邊,北邊和西邊則依舊沒有具體邊界,只籠統地包含了北方少數民族所居之地和西域。西漢時期,西邊的“絲綢之路”開通,中國開始和西亞、歐洲乃至非洲等地的國家有生意往來和文化交往。東漢時,西域都護班超還曾派使者前往當時的羅馬帝國(當時中國人稱之為“大秦”),只是因故未能到達目的地。2世紀中葉,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安東尼派使者給漢桓帝送來了禮物。因此漢代時人們開始知道真正的“天下”要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們基本接觸不到遠邦異國的信息,所以直到清代中期,中國人還是習慣性地以包括中國以及周邊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的處于中國文化圈以內的日本、朝鮮等國在內的區域為“天下”。因此這里的天下已經是一種政治意義上的概念,而非地理意義。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的“天下”,指的僅是中國。而這句還是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所說,顯然他知道“天下”并沒有這么小,而只是將“天下”作為一種政治概念。“中國”一詞的由來 古之“中國”并非今之中國。“中國”這個詞*早出現于周朝,當時的華夏民族因為擁有了相對先進的農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領導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禮樂制度。他們看周圍的民族仍舊在裹著樹葉、獸皮,靠打獵為生,于是滋生出一種優越感,開始熱衷于將自己與其區分開。正是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人們將華夏民族所居住的區域稱為“中國”,意即“中央之國”,其是相對于周邊地區而言。這時的“中國‘,并非指一個國家,而是一種地理與文化概念,其意與”中州“中夏”中原“”中華“差不多。就地理范圍而言,”中國“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西周時期,”中國“泛指西周及其附屬國所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到東周時期,隨著諸侯國的膨脹,楚國占據的湖北、四川等長江流域地區也被包含在了”中國“之內;秦漢時期,”中國“進一步擴大,基本包含了今天的除西藏、新疆以外的地域。 漢代之后,人們通常將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此,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為取得中原地區人的心理認同,往往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北魏后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當時的南朝漢人政權雖已偏安一隅,卻仍以”中國“自居,稱北魏為”魏虜“。又如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中國”在古典文獻中有時還被用作諸如京城、中原地區、天子直接統治地區、國內等意。 ……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