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歌:一個博物學者的發現之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912630
- 條形碼:9787545912630 ; 978-7-5459-1263-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洋之歌:一個博物學者的發現之旅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從故鄉英國南部海岸開始,暢游大西洋亞速爾群島、印度洋斯里蘭卡群島、太平洋新西蘭群島等廣闊海域,與海豚和鯨魚同游共嬉、與科學家、哲學家、畫家、詩人高談闊論,遇見刺青部落戰士一窺古老文明......
作者記述了他漫游于不同海域的經歷。他體驗了海洋文化的萬千奧妙,記錄了千奇百怪的地貌及海景,描繪了海域島嶼居民的生活情態,刻畫了各海域周邊的鳥類、魚類及各種生物并存的色彩斑瀾的自然圖景。
海洋,承載著人類*古老而奇幻的記憶,可我們對海洋的了解卻微乎其微。作者以偉大的洞察力、敏銳的感觸、淵博的知識和深沉的愛,帶我們步入這一場妙趣橫生、扣人心弦的探險之路、發現之旅。
海洋之歌:一個博物學者的發現之旅 內容簡介
作者從英國南安普頓的家鄉出發,像遷徙的鯨魚一般逐漸擴大自己的漫游范圍,先后探索了倫敦、懷特島、亞速爾群島、斯里蘭卡,塔斯馬尼亞和新西蘭。在這歷經一年四季的旅行中,他重新認識了海洋和島嶼、禽鳥與野獸,并以生動的文筆鮮活地描繪出難忘的人物,講述了海豚、鯨魚、水上和水下動物們的故事,甚至還包括我們以為早已滅絕的一種動物。這些人物和故事如同變幻莫測的海洋一般,帶給我們無盡的樂趣與啟示。
海洋之歌:一個博物學者的發現之旅海洋之歌:一個博物學者的發現之旅 前言
盡管如此,
我的心超越疆界,
我的思緒跨越海洋,
漫游于鯨魚之鄉,
向遠處行至地球的邊境……
——《航海者》,盎格魯-撒克遜古詩
海洋之歌:一個博物學者的發現之旅 目錄
第二章 純白之海
第三章 內陸之海
第四章 蔚藍之海
第五章 偶遇之海
第六章 南方之海
第七章 漫游之海
第八章 靜默之海
第九章 內心之海
參考資料
海洋之歌:一個博物學者的發現之旅 節選
我回到岸上后,一位研究灰海豚的荷蘭科學家卡琳·哈特曼(Karin Hartman)又告訴了我一些關于它們的事情。她說,雄灰海豚要比雌的更白,部分原因在于雄海豚打斗更多,捕捉的烏賊也更多,它們遍布傷痕的皮膚就成了白色的。它們身體的顏色越蒼白,對異性的吸引力就越強,在異性眼中,這是捕食能力優秀、頑強和性活躍的象征。卡琳說:“白色代表著性感。”由于灰海豚的皮膚會隨著年齡增長變薄,*白的灰海豚也是年齡*大的。
與其他鯨魚一樣,灰海豚以體色的深淺比例宣揚其獨特性。另外,與抹香鯨和喙鯨一樣,灰海豚的牙齒不是用于捕食的;它們吸食烏賊,那是它們很喜歡的食物。海洋里有足夠的烏賊給它們吃嗎?哈爾·懷特海德告訴我,抹香鯨一年要吃一億噸烏賊和魚,這比人類從海洋中捕獲的還要多。
我回到水中,周圍滿是灰海豚。我們趕上了三頭抹香鯨,感覺要被它們壓扁了。它們巨大的方形頭顱從我的頭頂、眼前和身側經過,我們和鯨魚混成一團,直到鯨魚下潛之前,我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把自己人從它們中區分開來,隨后,我和潛水同伴德魯奮力掙扎著回到船上。
我們坐在吱嘎作響的橡膠船舷上,等候指示。又一波涌浪靠近了船頭。若昂在那頭動物邊上操縱著船,慢慢地拉近我們與它的距離。他讓我們盡量保持安靜。這已經不是我們**次感到奇怪了:一頭體型比我們的船大十倍的動物竟會因為我們的靠近而如此害羞。就像麥穗鶇會被云彩嚇到一樣,黑色橡膠在它頭頂投下的陰影對鯨魚也是一種威脅。
我在水里的自然反應就是伸手夠到什么東西,然后拽著挪過去,對一頭野生動物這么做就不合適了——倒不如讓我向一頭河馬揮胳膊。德魯向我演示了在水中時如何用小船借力慢慢回去,把自己的動作對水面的干擾降至*小;如何將腳蹼保持在水面以下,以免弄出一連串氣泡——這對鯨魚來說是一種挑釁行為。
一切都在于我們的身體狀態要盡可能保持隨和。我只有5.8英尺高、8.5英石重,怎么可能對一頭體型超過我這么多倍的動物構成威脅?然而,我還沒有下水,就對我要保護的動物造成了壓力。我們的行動有亞速爾群島的政府特殊許可,但沒有人征求過鯨魚的意見。
大西洋的海浪涌向我,將我吞沒。碧浪滔天,我好像頓時失去了重量,身體變得輕盈而自由。我急忙彎下腰,避讓身高六英尺的德魯,他還扛著水下攝像機這個大家伙。我試圖辨認方向,若昂讓我不時抬頭看看暗礁上的陸標,但這并不容易。我們的隊長不茍言笑,我覺得他像是足球場上的教練。我偏離鯨魚的大致方向時,他會大聲訓斥我。
透過潛水面罩前的水波,我能斷斷續續地看見這頭鯨的頭部和從它的一個鼻孔里面噴出的爆裂氣流。當它搖擺起伏時,陽光把它的身體映成銀灰色。也許它也和我一樣非常緊張吧!承受著海浪的拍擊時,很難讓身體保持平衡,自己好像是魚缸里的一條金魚,而魚缸正捧在一雙不穩當的手里。
以上還屬于比較正常的,下面這些就不同了。在與鯨相處的這些天里,它們隱身的本事真讓我連連稱奇;鳥兒能倏忽間就在半空中消失,鯨似乎也能在海里憑空消失。這簡直匪夷所思,就像是變戲法一樣。我可以在海上看見鯨魚,距離很近,相當清晰;但在水下,什么也看不見了。突然,一頭巨大而迷人的動物被浪花裹挾著出現了,它靜止不動,而我在巨浪中顛簸。
我發現自己懸在鯨尾上方,仿佛慢動作定格,這真是如夢似幻,與陸地上發生的一切都那么不同。鯨魚和海浪像一堵墻一樣把我圍了起來,與此同時,它們向我完全敞開了。其他一切都無關緊要了。和鯨魚待在一起,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逸。仿佛鯨魚灰白色的巨大身軀可以抵御一切邪惡。我能感覺到這一點,是因為我意識到了鯨魚身體和心靈的強大力量。
在這樣一個光明的地方,恐懼是愚蠢的行為。即使人類世界陰云密布,它們的世界也是明凈如白晝的。當陰影順著火山坡滑入大海,這種情形就如陰沉的天空一樣呆板無趣,水色灰暗,水深三英里。而第三天,當我再次潛入水中的時候,水底似乎點亮了簇簇燈光。水面上光線陰暗,水下卻大放光明。海面如同一面透鏡,過濾并聚集著太陽光。而海面之下,當光線逐漸微弱,直至一片漆黑時,鯨魚的蔚藍世界中仍然有陽光之外的明亮——它們生命中的大多數時光都處于深海中。
這就像我們永遠被夜色籠罩——情況確實如此,因為頭頂上黑暗的蒼穹亙古不變。黑與藍,暗與明,只是強調一種范圍。鯨魚的生存環境對我來說無異于死亡。但這樣的環境,在很大范圍內也象征著生命,恐懼在這里不復存在。 我可能是被這些神奇的動物催眠了,它們勸我多留一會兒,向我展示這一方奇幻的世界。就像站在懸崖邊會有一種跳下去的沖動一樣,鯨魚和它們所處的深海令我又驚駭又向往。它們對我就是有這種影響。
海洋之歌:一個博物學者的發現之旅 相關資料
在他引人入勝的游記中……霍爾以澤巴爾德的手法,將文本、照片和插圖完美結合。從英國到新西蘭,他漫游了不同的海洋,探索各地獨特的傳說、歷史、生態,表現了生物的復雜性和大自然難以捉摸的美。
——《紐約時報書評》
霍爾以杰出的洞察力,在平凡中發現了奇跡……海洋之歌蘊含著大自然的危險和神秘,詠唱起對超自然的敬畏。
——《華爾街日報》
如同雨后的清新空氣一般,令人精神為之一振……他的激情定會感染你。
——《泰晤士報》
海洋之歌:一個博物學者的發現之旅 作者簡介
菲利普•霍爾
生于1958年,現居倫敦霍斯頓、南安普頓,作為海岸研究中心的成員,每年夏天去科德角觀察鯨魚。
出版六部非虛構作品,其中《利維坦》獲得英國廣播公司2009年度塞繆爾•約翰遜非虛構作品獎。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