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警報 本書特色
年輕的男孩來到首都巴格達。大學生活剛剛開始,美軍的炮火卻驟然降臨。他被迫離開曾經繁華的都市和一見傾心的姑娘,返回沙漠深處的貧窮村落。然而戰爭緊追不舍,美軍在深夜突襲這純樸的村落,為了搜捕恐怖分子,在驚慌的家人面前殺害并羞辱了他的父親。當尊嚴也散落一地的時候,年輕人只身離開家鄉前往巴格達,尋求終極報復。
雅斯米納•卡黛哈在小說中,以熱忱而悲憫的筆調還原了劇烈變化中的伊拉克社會,并借主角的經歷表明,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人性之美仍能戰勝*主義,主宰世界的不會是仇恨,而是愛與希望。
巴格達警報 內容簡介
★要是朝著光明走,就不會孤獨——在廢墟般的巴格達,年輕人將如何面對廢墟般的人生?
★當代罕見的作家雅斯米納•卡黛哈,作品暢銷三十余國——他曾是阿爾及利亞軍官,退役后直面誤解與暴力之源:“我在部隊被當成怪物,因為我是個詩人;如今文學界的人也把我當成怪物,因為我曾是軍人。”
★以妻子之名寫作,向所有阿拉伯女性致敬:“我用妻子的名字當筆名,就像是戴上了桂冠。”
★關注沖突與戰亂中的普通人,解答“這個世界怎么了”。
巴格達警報 目錄
.......................................................001
卡拉姆村
...................................................015
巴格達
.......................................................101
貝魯特 .......................................................211
巴格達警報 相關資料
罕見的文學作家,為當今的苦難賦予了意義。
——《新聞周刊》
這個故事有著紀錄片式的細節……充滿警示性,如同真實的歷史一般。
——《紐約時報》
作者沒有給出答案,而是以精妙的技藝讓讀者去觀察和理解。
—— 《觀點》
雅斯米納•卡黛哈的小說剛剛出版時,法國文學界以為發現了來自阿拉伯女性的聲音。但作者實際上是個男人……他極為專業地還原了一座氣氛癲狂、被任意毀壞的城市。
——《衛報》
扭曲的動作場面,情緒的微妙轉折和栩栩如生、廢墟般的巴格達場景,賦予這本小說生命。
——《獨立報》
《巴格達警報》令人震驚,同時也給我們真正的啟發。關于一個國家如何在可怕的環境下求生、一個正常人如何在目睹無法想象的恐怖中崩潰,它提供了難得的見解。
——《泰晤士報》
巴格達警報 作者簡介
作者|雅斯米納•卡黛哈(Yasmina Khadra),本名穆罕默德•莫萊賽奧(Mohamed Moulessehoul),1955年生于阿爾及利亞,長期在軍隊中擔任軍官。他18歲開始出版小說,深受好評。阿爾及利亞內戰期間,他為了躲避軍方對書籍的審查,采用妻子的名字“雅斯米納•卡黛哈”作為筆名。2001年,他離開阿爾及利亞軍隊遷居法國,公布了真實身份,但繼續使用這個女性筆名,以表達對妻子的感激,以及對所有阿拉伯女性的敬意。雅斯米納•卡黛哈的作品深切關注世界各地的政治和軍事沖突,代表作為“當代東方三部曲”:《喀布爾之燕》(Les Hirondelles de Kaboul)、《哀傷的墻》(L'Attentat)、《巴格達警報》(Les sirènes de Bagdad)。
譯者|陳姿穎,英語、法語專職譯者,譯有《視覺工廠: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自慰:恐懼的歷史》、《神諭之謎》、《從科學到想象》(合譯)、《路易威登:傳奇旅行箱100》(合譯)等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