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青少年素質培養:走進美麗殿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891925
- 條形碼:9787531891925 ; 978-7-5318-919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青少年素質培養:走進美麗殿堂 內容簡介
《青少年素質培養:走進美麗殿堂》主要內容包括美的概念,審美的心理基礎——美感,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關于自然美,美的生活——關于社會美,成泣鬼神——關于藝術美,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提高審美能力,審美活動的出發點——審美感覺能力,音樂于審美——音樂魅力談,審美教育的實施。
青少年素質培養:走進美麗殿堂 目錄
**節 美是什么
第二節 美從何來
第三節 給美畫像
第二章 審美的心理基礎——美感
**節 美感的特征
第二節 美感的實現
第三節 審美情趣
第四節 接觸產生情趣
第三章 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關于自然美
**節 令人神往的大自然
第二節 自然美的特征
第三節 自然美的功用
第四章 美的生活——關于社會美
**節 社會生活中的美
第二節 社會美的特征
第三節 幾種主要的社會美
第四節 讓美的理想照亮人生
第五章 詩成泣鬼神——關于藝術美
**節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二節 藝術美的特征
第三節 藝術美的形式與功能
第六章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提高審美能力
**節 提高審美能力的前提
第二節 審美活動的出發點
第三節 在鑒賞中美化自身
第四節 審美修養的價值
第七章 審美活動的出發點——審美感覺能力
**節 審美誤區及成因
第二節 審美誤區種種
第三節 從小事做起
第八章 音樂于審美——音樂魅力談
**節 學生各不同,音樂育自我
第二節 沉浸在音樂世界之中
第三節 音樂的作用
第四節 音樂造就了愛因斯坦
第九章 審美教育的實施
**節 審美標準
第二節 審美教育遵循的原則
第三節 審美教育的主要方式
第四節 音樂技能訓練
青少年素質培養:走進美麗殿堂 節選
《青少年素質培養:走進美麗殿堂》: “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還有什么難理解的嗎?然而,美學界從這句話引出了南轅北轍的分歧,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有的美學家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是馬克思對美的定義,因此,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都是勞動創造的。這種觀點實質上是在“勞動創造了美”與“美是勞動創造的”中間劃了等號。而以蔡儀為代表的美學學派則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雖然是馬克思說過的,但這句話并不是談美的根源,更不是給美下定義。哪一種見解更符合馬克思說這句話的原意?要弄明白其中底蘊,還得從這句話的來龍去脈說起。 這句話源自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全文如下:國民經濟學以不考察工人(即勞動)同產品的直接關系來掩蓋勞動的本質的異化。當然,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從全文看,這段話是對國民經濟學派掩蓋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本質異化的批判。為說明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本質的異化,馬克思列舉了大量事實.雄辯地說明在異化勞動下,工人與勞動產品之間的直接關系的顛倒。因此,這里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并不是對美的問題發表意見,更不是對美的定義。如果說這段話同美學有什么關系,那么,也可以說是涉及到與美的創造有關的兩個問題:一是說明,勞動不僅可以創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創造美。二是說明在異化勞動條件下,也可能進行美的創造,但這種美的創造的成果卻與勞動者完全脫節。因而勞動者雖然創造了美,但所獲得的卻是美的反面,即丑。從而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勞動被異化的極不公平的現實,進一步闡明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的人性被嚴重異化。如果這種理想是符合馬克思在這段話中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的含義,那么,蔡儀先生的論述顯然是符合原義的了。 再從語義邏輯看,“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敘述性語言,其所指與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勞動創造的”這句話,則是定義性語言,只有所指而沒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后者則是全部。二者之間,無論從語義的質與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構成因果關系。那么,美是否可以被創造呢?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認為美是事物的一種屬性,并不妨礙同時也承認美是可以通過勞動創造的。事實上,從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漸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觀念,產生審美的渴望起,便開始了人類創造美的歷史。半坡遺址出土的約六千年前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約十多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用礫石、蚌殼和獸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來極其簡單、粗糙的裝飾品以及骨針、石斧等工具便是證明。 自然界和社會生產中的美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可以說稱得上極其豐富的。然而,人們還不滿足這些自然形態的美,也不滿足于鑒賞現實美時的聯想所獲取更豐富的美感,而是還要以各自的美的觀念、對美的渴望和要求去創造。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審美的自覺意識不斷加強,審美化建設的自覺意識也日漸強化。美的創造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日常用品造型色彩的美化,花樣描繪的講究,就十分普遍。家用電器、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生產用的機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現的美的因素。新時期以來,廣州還創立了一年一度的美食節……一句話,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美。在當代生活中,產品的美化程度已成為產品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于是技術美學作為一個美學分支學科應運而生。 蘇聯政治家、哲學家、文藝評論家盧那察爾斯基(1875-1933年)曾經說過:“如果我用渾濁的、有氣泡的玻璃做一保杯子,而且杯子的各個部分很不勻稱,自然還是可以用它來喝水的。然而誰不懂得,假如人們被大大小小的這些劣質的東西所包圍,那就只有過一種貧乏、枯燥、陰郁的生活。”可見,日用品的美化,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多么重要。技術美學就是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門關于技術領域的美的創造的科學。盡管這門學科尚未完美,但生活已向它招手,現代文明離不開勞動產品中的美的創造。 ……
- >
推拿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