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斜嶺路三號 本書特色
小說所要表現的,正是當時席卷各地的企業改制之初,所謂下崗者被拋出體制的庇護,嬰兒一般面對這個陌生而堅硬世界時所經受的創傷與屈辱,掙扎與堅持。 格非 錢文忠 程永新 張閎 吳洪森鼎力推薦相對于事件本身的烈度和戲劇性,丁伯剛更為關注這些事件在人物心理上的投影。對人物心理細致入微的省察和準確描摹,使他的敘事風格獨樹一幟。 ——格非(著名作家,清華大學教授)不讀丁伯剛,也許少了悲愴。但不知丁伯剛,則是時代的荒唐。 ——錢文忠(著名學者、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丁伯剛的小說無論涉及什么題材,總是帶著生活之重人心之痛,總是纏繞著形而下的磨難,呈現形而上的求索。拷打靈魂掘進人性,追問世道直指倫理,這就是丁伯剛的敘事天然具備重量和質地的秘密…… ——程永新(著名編輯家、《收獲》文學雜志主編)《斜嶺街三號》描述了社會變動時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交織著騷動與平淡、希望與失望、奮進與沮喪、無助與掙扎,痛楚中又有一份慰藉,悲涼中又有一絲暖意。小說語調平靜而有力,結構繁雜而又簡明,顯示出作者強大的敘事駕馭能力。 ——張閎(著名文化批評家、同濟大學教授)八十年代就在《收獲》發表作品,迄今已發表了十多部佳作的丁伯剛,無疑屬于中國當代優秀作家的行列。遺憾的是,知道這點的人似乎太少——吳洪森(文學評論家、香港《文匯報》原編輯)
斜嶺路三號 內容簡介
若干年前中國社會開始巨大變革,企業改制,下崗大潮席卷。到現在一二十年過去,時變世移,當年所經受的一切早已淹沒淡忘,但那種撕裂那種愴痛,那種驚悸與抽搐,那種心靈上的皮肉翻飛,卻永遠別想抹去,仍在多少人夢中午夜低回。《斜嶺路三號》所要表現的,正是當時席卷各地的企業改制之初,許多所謂下崗者被拋出體制的庇護,嬰兒一般面對這個陌生而堅硬世界時所經受的創傷與屈辱,表現時代巨輪輾壓之下無數弱小個體孤苦無告、輾轉掙扎之時所經受的尖銳蝕骨的肉體之痛、心靈之痛。 刀刃面前血肉的疼痛,石頭面前雞蛋的疼痛。
斜嶺路三號 節選
《斜嶺路三號》: “來得太晚了。”陳青石拖過座椅,朝旁邊的人笑笑,半是解釋半是歉疚地咕噥一句。 同桌的看來相互間都是熟人,不熟的,剛剛坐下的,幾句話說過,也熟了。眾人三三兩兩談著各自的話題,談話者的身份也漸漸能聽出一二。其中一位中年人是縣城某公司的經理,黑面皮,細眼睛,下巴如刀子那般削著,卻穿西服,打領帶,頭發梳理得一絲不茍,隔著桌面跟那位律師身份的人討論著一些什么。律師姓林,陳青石曾在不同場合聽過這個名字。他很想同這人認識認識,說你就是林律師吧?想了想又覺沒那個必要。眾人由不久前發生在縣城的某起經濟糾紛,扯到偏僻山鄉里的一些奇風異俗,坐在陳青石身旁的張股長于是連講了幾個親身經歷的故事。張股長是某個單位的股長,人胖,腦袋大,身子大,站起是一堆,坐下更是一堆,耳垂長得出奇。他將胸前的衣襟敞開,一手叉腰,一手斜倚住桌沿,側起的面孔在正午的光線下緩慢而笨拙地牽動。 陳青石默默坐了一會,又坐一會,忽然發現,大半天過去自己還沒說下一句話,沒發出一絲絲聲音呢。好似他不會說話,好似沒他這個人存在了。他希望有人能轉過身朝這邊看看,他就好抓住機會點頭打招呼,加入到他們的談,他們的笑中去。他瞅準~個機會,覺得完全可以生動地發幾句議論。他暗暗咳了聲,清清嗓子,也借此提醒別人,他要講話了。準備張口,別人已轉到另外的話題。他甚為懊惱,后悔沒早點開口。第二次準備講,又發現旁人沒注意,就算了。第三次,一句話到喉嚨邊了,癢癢地爬著難受,于是他發現自己太激動,話語太多,怕一時表達不清反而出丑。還有一次他擔心聲音過大,會嚇著其他人。 到*后,一個更好的機會來了,又以為這么久自己沒說話,現在憑空來那么幾句,倒顯著突兀,不正常。 陳青石收拾起臉上的色彩,徹底打消了各種企圖,干脆裝出高傲與冷漠模樣,一聲不吭。他偏了頭這里瞄一眼,那里瞄一眼,然后目光越過一個人的肩膀,看定窗外一處地方,看巷子對面檐頭上剛剛出現的斑斑駁駁陽光,仿佛在凝神思考著什么重大問題。不過在這樣的場合思考問題,其行為不用說也是純屬乖張與滑稽,陳青石趕緊低了頭,牽牽衣襟,摸摸下巴,一手抓住另一只手揉過來,捏過去,盡力顯示自己的滿不在乎。旁邊有人拈了一張餐巾紙,仔細揩拭碗筷、杯盞,他認為那動作很悠閑,也想拿一張餐巾紙過來。手伸到一半,急促間又打消了念頭,重新坐直身子。 隨著*后一個人到齊,大家紛紛操杯弄盞,動蕩起來。酒宴正式開始了。陳青石悚然一驚,渾身肌肉習慣性繃得更緊。他似乎剛剛記起,自己原是一個極不習慣這種場合的人。陳青石怕酒,陳青石怕餐室里彌漫的惡濁空氣,和滿臉喝得通紅、給你噴出一股又一股氣味的人。他尤其聽不得餐桌上的講話,那一套一套裝腔作勢、機巧無比的酒席語言。陳青石想,吃飯就吃飯,喝酒就喝酒,哪有那么多廢話可說呢?盡管說的與聽的一齊手舞足蹈,得意非凡,哈哈大笑,他卻聽不出絲毫可笑之處。他奇怪身前身后總有許多人,天生一頭酒席動物那般,每坐到酒桌前,整個人便像徹底變換了一個,臉紅著,嘴張著,一條舌頭上下翻飛,將那滿口滿腔的唾沫,連同如唾沫般瑣屑無聊的話語一齊潑濺到菜盤中間去,讓你一筷頭一筷頭夾著吃。陳青石感覺到生理上的深深痛苦。陳青石想,這其實是丑惡的。陳青石想,簡直太丑惡了。小小一張酒桌,實在代表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惡俗、*臟污的那一部分。陳青石接著想,他媽的!陳青石只說自己滴酒不沾,微皺眉頭,緊低腦袋,一聲不吭專心吃菜,或癡癡呆呆看著別人怎么說,怎么笑,看劈面而來的唾沫濺向自己的碗碟。陳青石坐在角落,動作僵硬,落落寡合。 “喝一杯,就一杯,怎么樣?”有人側起腦袋把他打量好久,眼里滿含陌生和敵意。 陳青石雙手攥緊酒杯,緊張道:“我說不來假話,真的不喝。”那人問:“你真是那個,那個滴酒不沾?”陳青石說:“真的滴酒不沾。”“世上也有滴酒不沾的人,”那人夸張地嘆過一口氣,不再理他 ……
斜嶺路三號 作者簡介
丁伯剛,1961年生,原籍安徽懷寧,1977年移民到江西修水縣落戶。在《收獲》《當代》《鐘山》《上海文學》《中國作家》等雜志發表過長篇小說《我敢靠誰》,中篇小說《天殺》《天問》《寶蓮這盞燈》《有人將歸》《落日低懸》《兩畝地》《馬小康》《艾朋回家》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