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學宣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26913
- 條形碼:9787543226913 ; 978-7-5432-269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學宣言 本書特色
作者喬•古爾迪和大衛•阿米蒂奇在本書中呼吁,歷史研究應該放眼全球、回歸長時段,同時呼吁史學家要善用大數據統計工具和可視化工具。作者認為,微觀史只著眼于短期歷史,缺乏長時段思維,有其局限性。因此,當今的史學研究應采用大圖景、大歷史的研究維度,同時結合微觀史精于處理文獻的優勢,這樣才能更好地研究歷史,讓史學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并使歷史服務于現實政治及社會,讓普羅大眾都能閱讀歷史、讀懂歷史,實現其作為人文學科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在實證案例方面,作者主要探討了氣候變遷、社會不平等及資本主義未來等問題,以此啟迪歷史學家和學生如何運用長時段歷史的思維去思考、分析問題。
歷史學宣言 內容簡介
歷史學家該如何向當權者講述真理?這一點為何至關重要?就規劃未來而言,為什么500年的視野要優于5個月或者5年?為何歷史——尤其是長時段的歷史——對理解造成當今社會種種矛盾的多重過去如此不可或缺?撰寫《歷史學宣言》一書的目的就是向歷史學家及任何有感歷史在當今社會該如何發揮作用的讀者吹響戰斗的號角。著名史學家喬•古爾迪和大衛•阿米蒂奇在經歷了數十載術有專攻的專業發展之后,深刻洞悉了歷史學近年來出現的向長時段敘事回歸的大趨勢。在著者看來,這種大趨勢對未來的史學學術及史學向公眾的傳播而言至關重要。本書觀點鮮明、論證縝密,對人們論辯和思考數字化時代歷史學及眾多人文學科所能發揮的作用頗有裨益,這其中包括決策者、社會活動家、企業家,以及普通聽眾、觀眾、讀者、學生和教師等。
歷史學宣言 目錄
導論 人文學科的篝火
**章 后顧前瞻:長時段的興起
第二章 有一陣子,長時段消退了
第三章 長短論衡: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氣候變遷、公共治理和社會不平等問題
第四章 大問題、大數據
結論 史學的大眾前景
注釋
索引
歷史學宣言 相關資料
“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讓人耳目一新。很久以來,歷史研究呈現愈來愈專業化的趨勢,與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不相往來。阿米蒂奇和古爾迪呼吁回歸長時段,這是非常正確的思路。在書中,他們呼吁史學家放眼全球、擁抱長時段、勇于跨學科、觸碰大問題,包括氣候變遷、社會不平等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未來,堪稱史學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非常值得一讀。”
——巴黎經濟學院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
“這是一部好書,構思奇妙、思想深刻、涉獵廣博,對當代史學發出了令人振奮的挑戰。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史學逐漸喪失了長時段和序列意識,而代之以短期主義的微觀史研究。作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批判,并提出:這樣只能讓歷史失去其對公眾的價值和有用性。大衛•阿米蒂奇和喬·古爾迪深入挖掘了歷史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并以此為基,呼吁史學加大對公民生活的介入,要敢于觸碰大問題,以書寫出更多更好的歷史。”
——紐約大學托馬斯•本德(Thomas Bender)
“古爾迪和阿米蒂奇強烈主張歷史當與時代掛鉤,并將此視為克服短期思維和缺少或缺失證據的未來預測的一劑良藥。在簡短清晰的篇幅中,作者呼吁史學家提高處理多種文獻數據的能力,巧妙設計、精心構思,爭取為從經濟失靈到氣候變遷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公共決策和民主辯論提供必備的知識證據和思維框架。作者還對學術史家提出了挑戰,鼓勵他們擺脫甚至打碎近一個世紀以來束縛史學發展的種種心靈枷鎖。”
——女王大學丹尼爾•沃爾夫(Daniel Woolf)
“如果所有人的思維框架都不超過幾年的規模,那么還有誰會嚴肅認真地思考孫輩子女的未來呢?喬•古爾迪和大衛•阿米蒂奇的貢獻在于他們在書中講述了一個史學如何回歸大圖景思維的頗有力度的故事,他們要求史學家結合微觀史的洞見和大數據的兼容優勢。作者提出,在人類世時代,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歷史,而且是多層次的大歷史。”
——麥考瑞大學大衛•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
“歷史這行當總有多家作坊在完善其不同的傳統和技藝,因此歷史學這門技藝會一直延續下去。但這本節奏明快的小書宣布:歷史仍需關注長時段的大問題,仍肩負著道德責任,尤其是為當今時代人類面臨的困境提供亟需的洞察視野。近年來,英美史學為各種短期主義的敘事所困擾。因此,該書作者呼吁:歷史當為建設美好社會描繪多種可能的路徑,要有多方參與,要展開課堂辯論,所以歷史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就好像打了一劑強心針。”
——劍橋大學、《簡明歷史指南》主編烏林卡•魯布萊克(Ulinka Rublack)
“該書力圖讓歷史與廣大公眾發生關系,擺脫長久統治專業史學的狹隘的專業化取向,轉而以長時段的視角把歷史、當前與未來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作者特別凸顯了對全球生態危機和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史學關注,并同時考慮到數字化對史學研究可能造成的影響。”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格奧爾格•G.伊格爾斯(Georg G. Iggers)
“該書預見到人類的數字化和全球化未來,主張史學在此間應扮演富于批判性的問題解決者角色,令人振奮。為此,古爾迪和阿米蒂奇提出,史學家應當恢復自身的長時段視野和能力,大膽地將歷史的多元因果理論注入到支配當今學界、維務當前的各種討論之中。”
——羅漢普頓大學約翰•托什(John Tosh)
“這本書來得非常及時、非常有用。阿米蒂奇和古爾迪呼吁史學家行動起來,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去思考大問題、擁抱長時段思維、挖掘數字技術的多種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他們希望目前呈碎片化的史學及時轉向,積極承擔自身的公共責任,甚至以某種富有道德的烏托邦境界去應對困擾當今時代的重大問題,如社會不平等和氣候變化問題。作者真誠地呼吁那些潛心過去的史學家抬起頭來,為人類思考、建設未來做出應有的重要貢獻。這部歷史學宣言對整個社會科學給予了批判,頗發人深省,對那些已經接受史學當具公共關懷和尚待擁抱這一寬廣視野的學者均有裨益。”
——杜倫大學盧德米拉•喬丹諾娃(Ludmilla Jordanova)
“當今時代的公共政策和公眾辯論有很多缺失,但其中重要的要算是缺少必要的歷史維度。在《歷史學宣言》一書中,大衛·阿米蒂奇和喬•古爾迪發出了一聲吶喊,呼吁史學家不止要積累更多有關過去的知識,還要在歷史的廣度和深度上大膽開拓,因為這一點是史學知識化作公共知識的核心樞紐。”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克雷格•卡爾霍恩(Craig Calhoun)
“大問題遇到了大數據,共同為公域的長時段思考助力,使得該書的論證頗為有力。古爾迪和阿米蒂奇不止為歷史學科的未來發展開辟了的新的路徑,還為多個學科應用歷史研究的成果指明了方向。我相信:回歸長時段在理論上是正確的,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在政治上更是勢在必行。”
——弗吉尼亞大學貝塔尼•諾薇斯基(Bethany Nowviskie)
“近年來,大歷史和深度史被認為是史學家回應大眾對未來關切的方法和理路。在這部涉獵廣泛、神采飛揚的著作中,作者對相關問題給予了迄今較為全面的探討。古爾迪和阿米蒂奇主張:史學的未來在于史學家是否有能力塑造和引導公眾話語,這無異于對同行史學家發出一聲令人振奮的出征號令。言盡其宜、恰逢其時。”
——芝加哥大學迪佩什•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
歷史學宣言 作者簡介
喬•古爾迪(Jo Guldi),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助理教授,著有《通往權力之路:英國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史》(2012)。
大衛•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著有《英帝國的意識形態根源》(2000)、《現代國際思想的根基》(2013)等。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