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殷墟甲骨刻辭文式導讀:上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136765
- 條形碼:9787540136765 ; 978-7-5401-3676-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殷墟甲骨刻辭文式導讀:上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甲骨文書法學者、甲骨文字學者、書法愛好者
甲骨文書法是中華書法文化傳承、發展的淵源,甲骨文圖案化的造字形式是中華漢字別于世界其他文字的藝術創造。本套圖書以弘揚中國傳統書法文化為宗旨,立足對甲骨文書法原始材料的識讀、分類、探源、展示,為甲骨文學者提供了系統的甲骨文類書研究成果,便于更深層次地研究和傳播甲骨文文化,讓甲骨文愛好者能從各個角度了解和學習甲骨文書法,能夠提高甲骨文愛好者的識字功夫和對不同風格類型甲骨文字的辨別能力。誠愿這套甲骨文書法文獻整理圖書能引導廣大書法愛好者步入古文字書法之門。
殷墟甲骨刻辭文式導讀:上冊 內容簡介
本項目組成員在窮盡性占有著錄資料的前提下充分吸收總結近幾十年來殷墟甲骨文考釋、分類斷代研究成果,通過排譜、綴合、校勘等方法來梳理甲骨刻辭的內在關系,通過字形、書寫風格、文例、人物、稱謂等特征來區分出八種不同的組類和具有典范意義的甲骨文書法風格類型。從現已著錄的數萬片原始甲骨資料中,精選典型意義的500余片進行甲骨文書體分類編纂,并結合相關的文獻和考古資料逐片加以考釋、評注及配以清晰的釋文圖。較為全面、系統地推出一套十卷共16冊關于甲骨文書體分類知識的導讀、臨帖范本;本套叢書后面的2冊為附錄和索引部分,為甲骨文可釋字形彙編。
本套書主體內容由正文和附錄兩個部分組成。正文共十卷十四冊,**卷為殷墟甲骨刻辭文式導讀,通盤介紹殷墟甲骨的卜法和刻辭文例。其余各卷分別介紹具有典范意義的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范本。附錄部分再分為上下兩冊,主要是從原著錄拓本中裁切出來的殷墟甲骨文可釋字形總表,書后附商王世系表和殷墟甲骨著錄及簡稱對照總表。
殷墟甲骨刻辭文式導讀:上冊殷墟甲骨刻辭文式導讀:上冊 前言
以殷墟出土的10萬余片刻辭甲骨為代表的商代文字載體,是迄今所見*早的大宗古漢字書寫資料。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殷商文字符號本身就是藝術的,加上當時不同書寫風格的情趣釋放,極具視覺上的美感享受。殷墟甲骨文所反映出來的早期漢字構形特征及其舒展寫意的線條造型,處處體現著華夏先民的智慧和獨到的審美思維,典型地表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一筆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從書法學的角度來看,殷商文字的書寫作風,也是中華書法文化傳承、發展的淵源,曾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后世書體的嬗變,備受今人的關注。如今便有不少有識之士拈集殷商甲骨文字進行書法創作,這無疑是對我國傳統書法奇葩的一種開拓創新。
由于時代久遠,甲骨文畢竟是一種早已失去語言交際功能的文字載體。甲骨文及相關的古文字書法包括篆刻作品的臨習與創作,都需要書家具備相應的古文字學知識。據我們所知,許多本專業以外的學人、高校學生和書家都有學習、利用甲骨文原始材料的初衷,但每每因其缺少專門指導,致使識字能力和相關的文化修養跟不上,或自學方法不當而走彎路。有些書家則是忽略了臨習、釋讀原始材料的基本訓練而事倍功半。再者就是廣大的一般愛好者,也缺少對古文字書法的品評鑒賞能力。這些因素十分影響當代甲骨文書法創作的高品位,不能保證作品內容的正確性和可讀性,也制約了當前甲骨文書作的學術文化含量和審美取向。所以要真正推出高品位的甲骨文及相關的古文字書法作品,還有待書家和文字學家的互動,需要書家和全社會書法鑒賞人的共同努力。
目前,甲骨文及古文字書法創作的*大問題,是如何準確寫出與殷商、周秦時期不同書家群體相符合的具有甲骨、金石、簡帛、古璽印味道的古文字。因為當今有些書家更在乎筆墨情趣,并不介意去掌握必要的古文字結體知識和字形的正確寫法,不太熟悉每個字的演變經歷,不夠了解商周時期壟斷于王室貴族門下長達千余載的文字書寫傳統及其背景。有的書家或是在大展當前,或是因友人索求墨寶,為了完成作品,有時會淺嘗輒止,簡單通過查尋字典,臨時寫熟有限的若干字詞而湊數。這樣的作品盡管在筆法、墨法、章法上處理得很不錯,也是不可經久的。
一般說來,凡是依樣畫葫蘆,在不理解古文結體的情況下寫出來的字難免似是而非,許多字看上去很別扭甚至怪誕,難以和古人對話。有些年輕書家急于求成,不了解當代*新的古文字考釋成果,為了符合自己創作的用字需要,把以往釋錯的字或未釋的字挑來湊數;為了追求體面,每每采用大幅制作,形式上很震撼,內容上難以令他人卒讀。也有不少書家從前輩的古文字書法作品中集字進行自己的創作,以為這樣就可以脫卸寫錯別字的責任。前輩名家如吳大澂、羅振玉、董作賓、唐蘭、容庚、商承祚等學者,的確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篆意濃厚、格調高雅的古文字書法作品,值得我們認真玩味,但對他們其中的一些用字習慣及創作內容也不必一味去效法。
另外,社會上還印行有一些不夠專業的所謂甲骨、篆刻類字書,并多見有臆解古代文字源流的出版物。這一類讀本存在的問題很多,其中或收集字形不全,或對相當一部分文字的摹寫及隸釋不準確。甚至有的字書所收的不少內容并不是真正的古文字原篆,如此以訛傳訛,必然出現魚目混珠,良莠不辨,用字“無法”的狀態。為提高當前甲骨文書法創作的層次,我認為有作為的書家首先還需要從嚴格的識字訓練和系統的范本臨摹兩大方面來提高自身的修養。
先簡單說說甲骨文的識字。我們知道,甲骨文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記錄,在文字的使用上帶有很大的局限性。盡管如此,整個殷墟時期所能見到的單字字目已多達4100余個,可釋字目在1250個左右。考慮到文字通假和同源分化的因素,商代文字與后世字書有明確對應關系的字目有1490多個,這樣的數字是相當可觀的。其他另有2800多個字頭雖然后來被淘汰,但在當時的文字系統和實際文例中亦大都是有定位、可以被解釋的。甲骨文應該算是漢字幼年時期的一種書寫形態。這時候的文字大都保存著漢字形成時期比較原始的結體信息。那些存活下來的字頭,多為人、首、口、大、小、山、川、艸、木、蟲、魚之類的基本字形,它們是漢字大家族的構字基礎,后世通過它們又不斷地孳乳出新字。這些字都是我們的母語符號,初學者可以分成若干個臨習板塊,掌握起來并不難。初學者可以先掌握一批和人體、動物、植物、器物、山水、日月、建筑等相關的基本字,然后再學習由基本字復合出來的會意、形聲字。如若把這時期每個字的形體結構及其變化都當作知識點用心積累,就等于給每個字落實下來一個戶口本,這樣書寫時才會感到踏實、自信,放得開,揮毫才游刃有余。
古今文字書寫起來*大的不同就在于結字上的變化。隸楷字形皆打破古文字的原始結構,按點、橫、撇、折、捺等基本筆畫來書寫;古文字則需要按照每個字的基本結體理據來書寫,筆畫的變化相對簡單。熟悉每個甲骨文正確的結構,可以說就把握住了每個字的常規寫法。當然,處于不同階段的古漢字的演變也像人的幼年成長一樣,個頭、相貌變化很快,因此初學者還需要多備幾部專業性的古文字典、字表,留心分析比較不同時期每個字的常規寫法。
在此基礎上,還應該留意殷墟文字中有一些比較典型的字例,在字面上不太符合一般表意字、形聲字的構形特征。這些特殊字例在構形上或是因變異母字而同源派生;或因為貴族階級別貴賤、正名分的需要,有意使文字符號繁縟和圖案化;或是出于書寫的方便和習慣,將多音節字詞復合化;或在某些形體部件的原始寫法上,出現一些美化、繁化、簡化、同化和訛化的寫法。而一旦在古文原形上習慣性地出現了這樣的變化,那么,這樣寫法的字也就約定俗成地成了后來書家書寫的新的常規字形。
因為那時的書家多是由王室貴族所供養,書法傳承關系主要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建立的。各門師徒形成一定的書法風格和用字習慣,記錄語辭時還有不少借字通假的習慣,甚至也有寫錯字的時候。這些情況都值得我們注意。同時期每個字的不常規寫法、字典中出現頻率很少很怪的字形,*好不去模仿。
再談談范本臨摹的問題。對于有志于從事甲骨文書法創作的書家來說,除了識字的功夫之外,另一不可忽略的環節,便是要遵循書法人才培養的一般規律,需要從系統的范本臨摹實踐中,深入體會殷墟時期客觀存在的在書寫上具有不同風格類型的甲骨文。
今所見殷墟甲骨刻辭,早于商王武丁時期的材料尚嫌匱乏。可考者從武丁執政以后形成風氣,從此一直持續到商代末年未有間斷,大約經歷了近250年的時間。根據甲骨出土情況、卜法文例、書寫風格等特征,整個殷墟甲骨王卜辭從組類開始,大致演繹出組、賓組、出組、何組、歷組、無名組、黃組等七個大的書體類型,黃組類是整個殷墟甲骨刻辭的終結。除了王卜辭之外,我們還可以再劃分出子組、午組、花園莊東地子卜辭及商末記事刻辭等在書法風格上具有明顯區別的甲骨文。在這每一種大的甲骨書體類型的背后,都存在著一個風格鮮明的書家群體。這些書家群體的作風其實也和漢代的張遷、曹全、乙瑛、禮器諸碑,和唐代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書家一樣具有強烈的時代影響力。
當今學習甲骨文書法的朋友,尤值得從各種原始著錄材料中選出自己中意的拓本,反復玩味臨習,從而以古人為師,感受不同類型甲骨文奏刀、用筆的風格變化。通過這樣的基本訓練,**步可先達到運筆與殷人對話的境界。第二步應寫出令殷商書家相對比較滿意的字,這包括從書寫內容到用筆之法可得到古人的認可。第三步,則嘗試達到高于古人造化且富于當代審美價值的臨摹作品,這包括從結字用筆到章法布局既超乎古人而又富有自己獨到的書寫情趣。
若要在學習甲骨文書法的道路上再深入一步,我認為還需要補充一點殷商歷史、考古及有關文獻、文學方面的知識;借鑒、吸收同時期前后有關銅器銘文的字樣;并綜合運用文字同源、假借及文字結體知識,有限度地適當組合必要的創作用字。*后則要使用精到的筆墨技法,通過體會甲骨文以刀代筆的作風,還原古人用軟筆書寫的真實狀態。相信初學者經過上述幾個階段的識字、臨摹訓練,再進入高一層次的甲骨文書法創作,自然就如魚得水了。
本套甲骨文叢書旨在從書法藝術的視角,把以甲骨文為主體的商代文字作為特定的審美對象,重點考察甲骨文的書體分類及其風格。我們在窮盡性占有原始著錄資料的前提下,充分吸收、總結近幾十年來殷墟甲骨文考釋、分類斷代研究成果,通過字形、書寫風格、文例、人物、事件系聯等特征來區分出不同的組類和甲骨刻辭書體類型;從現已著錄的刻辭甲骨資料中,精選*具典型意義的430余片進行分類編纂,較為全面、系統地推出一套共十卷具有典范意義的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范本,并在叢書之后附加甲骨文可釋字表和殷墟甲骨著錄及簡稱對照表,以期對甲骨文及古漢字書法教學、研究、書法創作都起到良好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相信隨著甲骨學研究的方興未艾,甲骨文書法創作實踐亦必然會逐漸培育、發展成為一個高雅的藝術方向。這方面的發展前景應當是無量的,我們十分期待著今后在這方面有較多的翰墨佳作問世。
本套甲骨文書體分類叢書得到了河南美術出版社領導的精心選題和熱誠關懷,是國家普及類古籍整理圖書專項資助項目,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子課題“甲骨文語料數據庫及其文字釋讀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河南出土甲骨文、金文研究大系”的階段性成果。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及河南省黃河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給予了學術研究和出版經費資助。碩士研究生陳亞楠、賀柳、李會林分別完成了全書的圖版制作和甲骨文釋文謄泐工作,張典友博士負責完成了本書附錄兩冊《甲骨文可釋字形總表》的編輯工作,門藝博士、劉風華博士、程思敏同學分別在全書的文本編輯和摹釋等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昭容女士、溫子軍先生為我們購置所用部分甲骨圖像資料提供了方便,河南美術出版社許華偉先生、王士松先生為本套圖書的周密策劃和順利出版盡心竭力,值此謹一并表示衷心的謝忱!
2016年11月16日謹序于聞粟雨齋
殷墟甲骨刻辭文式導讀:上冊 目錄
殷墟甲骨刻辭文式導讀:上冊 作者簡介
王蘊智,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文字學會會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古漢字研究所所長,鄭州大學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語言文字標準化漢字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字學會理事,中國文字博物館專家委員會委員,漯河市政府許慎文化研究與資源開發特聘顧問,河南省社科聯第七、八屆委員會委員,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逢甲大學客座教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