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集:蘇東坡集:鄭板橋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804676
- 條形碼:9787552804676 ; 978-7-5528-046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歐陽修集:蘇東坡集:鄭板橋集 本書特色
《李敖精編:四部正訛·庸言錄·文心雕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1”選錄了胡應麟的《四部正訛》、姚際恒的《庸言錄》和劉勰的《文心雕龍》等著作。《四部正訛》一書,上承宋濂的“諸子辨”,擴大檢討重要的古書,為古書辨偽,是功力極深的一部著作。姚際恒的《古今偽書考》,張之洞視之為“簡便易看,為讀諸子之門徑”。《文心雕龍》是中國有史以來精密的批評的書,它“體大而慮周”,反對不切實用的浮靡文風,主張實用的“摛文必在緯軍國”的落實文風。
《李敖精編:山海經·易經·尚書·晏子春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16”選錄了《山海經》、《易經》、《尚書》和晏嬰的《晏子春秋》等。《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李敖精編:古書疑義舉例·國故論衡·飲冰室合集》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3”選錄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章炳麟的《國故論衡》和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古書疑義舉例》共七卷,把古書疑義分類寫成八十八條,用科學方法,使人們知道如何認識古書。劉師培說此書“發古今未有之奇”,影響深遠。《國故論衡》是章太炎重要的國學著作,分小學、文學、諸子學三卷,系統論述文字音韻學、文學、文獻學、周秦諸子學、經學及佛道之學等,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飲冰室合集》是梁啟超的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國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李敖精編: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9”選錄了左丘明的《左傳》、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左傳》記錄了春秋時代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各方面的活動,以及天道、鬼神、災異、卜筮各方面的情況,對事件本末的照應,首尾兼顧。《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漢書》由中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后歷時二十余年,是中國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資治通鑒》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馬光花了十九年的工夫,參考了正史以外三百二十二種歷史書,完成的一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史。
《李敖精編:史通·文史通義》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選錄了劉知幾的《史通(通釋)》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中國一部開山的“史學”專書就是《史通》。全書共五十二篇,除《體統》《紕繆》《弛張》三篇已亡佚外,尚存四十九篇。《文史通義》出版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分《內篇》五卷,《外篇》三卷。內容包括易教、書教、詩教、經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歐陽修集:蘇東坡集:鄭板橋集 內容簡介
本書是《李敖主編國學精要》第二十五冊, 節錄了陶潛的《陶淵明集》、江淹的《江文通集》、駱賓王的《駱賓王全集》、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歐陽修的《歐陽文忠集》、蘇軾的《東坡七集》、文天祥的《文山先生集》、宋濂的《宋文憲集》、袁宏道的《袁中郎集》、呂留良的《呂
歐陽修集:蘇東坡集:鄭板橋集 目錄
江文通集
導讀 / 002
別賦 / 003
駱賓王文集
導讀 / 014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 015
與博昌父老書 / 021
在獄詠蟬 / 025
范文正公集
導讀 / 028
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 / 029
岳陽樓記 / 032
歐陽修集
導讀 / 038
卷十五
賦五首 / 039
黃楊樹子賦 / 039
鳴蟬賦 / 040
秋聲賦 / 041
病暑賦 / 042
憎蒼蠅賦 / 043
雜文五首 / 044
醉翁 / 044
山中之樂 / 045
雜說三首 / 046
卷十六
正統論序 / 047
正統論上 / 048
正統論下 / 050
或問 / 054
附論七首 / 056
原正統論 / 056
明正統論 / 058
秦論 / 060
魏論 / 061
東晉論 / 062
后魏論 / 063
梁論 / 064
卷十七
論七首 / 065
縱囚論 / 065
本論中 / 066
本論下 / 068
為君難論上 / 070
為君難論下 / 072
朋黨論 / 073
魏梁解 / 074
卷十八
經旨十首 / 076
《易》或問三首 / 076
明用 / 079
《春秋》論上 / 080
《春秋》論中 / 081
《春秋》論下 / 082
《春秋》或問 / 084
《泰誓》論 / 086
怪竹辯 / 087
卷十九
詔冊六首 / 089
請皇太后權同聽政詔 / 089
皇太后還政議合行典禮詔 / 089
賜太宗正司詔 / 090
賜夏國詔書 / 090
尊皇太后冊文 / 091
英宗遺制 / 092
卷三十八
行狀二首 / 093
尚書戶部侍郎贈兵部尚書蔡公行狀 / 093
司封員外郎許公行狀 / 096
卷三十九
記十首 / 099
泗州先春亭記 / 099
夷陵縣至喜堂記 / 100
峽州至喜亭記 / 101
襄州谷城縣夫子廟碑記 / 102
御書閣記 / 103
畫舫齋記 / 104
王彥章畫像記 / 106
吉州學記 / 107
豐樂亭記 / 108
醉翁亭記 / 109
蘇東坡集
導讀 / 112
范增論 / 113
刑賞忠厚之至論 / 117
留侯論 / 121
賈誼論 / 126
晁錯論 / 131
上梅直講書 / 135
喜雨亭記 / 139
凌虛臺記 / 142
超然臺記 / 145
放鶴亭記 / 149
石鐘山記 / 153
潮州韓文公廟碑 / 157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 164
前赤壁賦 / 168
后赤壁賦 / 173
三槐堂銘 / 177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 182
和子由澠池懷舊 / 18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 185
望海樓晚景五絕 / 187
吳中田婦嘆 / 188
飲湖上初晴后雨 / 190
於潛女 / 191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 193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二首 / 195
紅梅 / 196
南堂 / 197
東坡 / 198
題西林壁 / 199
廬山二勝 / 200
開先漱玉亭 / 200
棲賢三峽橋 / 201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 / 202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 / 203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204
澄邁驛通潮閣 / 205
昭君怨 / 206
醉落魄 / 207
南鄉子 / 208
蝶戀花 / 210
江城子 / 211
江城子 / 212
水調歌頭 / 214
浣溪沙 / 216
浣溪沙 / 217
浣溪沙 / 219
浣溪沙 / 220
浣溪沙 / 221
洞仙歌 / 223
念奴嬌 / 225
臨江仙 / 227
卜算子 / 229
一叢花 / 231
賀新郎 / 233
蝶戀花 / 235
文山先生集
導讀 / 238
卷三
對策 / 239
御試策一道 / 239
卷五
書 / 255
回胡僉判請交割 / 255
賀吳提舉西林 / 256
回聶吉甫 / 257
賀何尉 / 257
上丞相 / 258
通廟堂 / 259
通江參政古心 / 261
通潭州安撫大使江丞相 / 262
與李復卿 / 262
與孫子載 / 263
與胡觀洲季從 / 263
與楊學錄懋卿 / 264
回秘書巽齋歐陽先生 / 264
與前人 / 265
與前人 / 265
回劉架閣會孟 / 266
回衢教曾鳳先生 / 266
回李宮教應革 / 267
與朱太博埴 / 267
回鄧縣尉中甫 / 268
與顏縣尉復古 / 269
與聶吉甫 / 270
回王國智 / 271
與劉司戶三異 / 271
與胡端逸 / 271
與黃主簿景登 / 272
與劉正伯 / 272
回鐘叔玉三帖 / 273
與隆興黎節判立武 / 273
與劉民章 / 274
與梅制干 / 274
與杜教授抑之 / 275
回謝教授愛山四帖 / 276
與廬陵劉知縣庭薦 / 276
與廬陵李知縣孫 / 277
與廬陵陳知縣堯舉 / 277
回樂安唐知縣元齡 / 278
回劉運使應龍 / 279
與袁守雷侍郎宜中 / 280
與中書祭酒知贛州翁丹山 / 280
賀翁丹山兼憲 / 281
賀江東憲方逢辰 / 282
賀前人除江西漕 / 283
回許秘丞自 / 283
賀倪提舉普 / 284
與新知太平州趙月山 / 285
與知吉州江提舉萬頃 / 286
賀知吉州黃提舉器之 / 287
與前人 / 288
賀楊提刑允恭 / 288
與吉州繆知府元德 / 289
回吉州西倅竇檢閱全器 / 291
回江州李都承與 / 291
回潘檢閱 / 292
回鐘編校堯俞 / 293
回吳制帥革 / 293
回宣州洪倅 / 294
回吳直閣 / 295
與游提刑汶 / 295
與趙知郡孟藡 / 296
賀前人得盱守 / 296
與趙監丞淇 / 297
慰前人 / 297
回安福趙宰與 / 298
回寧國交代孟兵部之縉 / 299
卷六
書 / 300
回寧國陳節推容 / 300
與吳提刑觀 / 301
與湖南陳提舉合 / 301
回林學士希逸 / 302
回贛守李宗丞雷應 / 302
回交代湖南憲新除湖北漕李宗丞 / 302
與江西黃提刑震 / 303
回林司業應炎 / 304
回信豐羅宰子遠 / 304
與前人 / 305
回羅子遠就賀除京榷 / 305
與汪安撫立信 / 306
回前人 / 307
展開全部
歐陽修集:蘇東坡集:鄭板橋集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縣人,臺灣作家、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歷史學家、作家、時事批評家。臺灣無黨派人士,曾任臺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鐵、斗志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杰出的批評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